查德湖消失的90%水面:非洲發展和環境的兩難
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由喀麥隆、尼日、奈及利亞、查德、中非共和國、利比亞等六國組成的「查德湖流域委員會」(CBLT)在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舉行了主題為「拯救查德湖恢復其流域生態系統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安全和生計」(Sauver le lac Tchad pour restaurer l』écosystème de son bassin pour le développement durable, la sécurité et les moyens de subsistance)的專題討論會,試圖找到「挽救」非洲前著名大湖——位於北非和西非之間的查德湖的根本方法。
非洲擁有許多世界馳名的大湖,如維多利亞湖、馬拉維湖等等。其中位於非洲中北部的查德湖是一座半鹹水湖,也是一座著名的國際湖泊,周圍有查德、尼日、奈及利亞和喀麥隆四個國家,如果算上整個查德湖流域,則還要包括利比亞、蘇丹甚至阿爾及利亞等看似相距非常遙遠的國家。儘管是半鹹水湖,但這座位於非洲乾旱地區的大湖,卻為撒哈拉南北近4000萬非洲人提供了生命源泉。
為什麼說它是一座「前著名大湖」?為什麼說查德湖到了需要各方開會討論如何「挽救」的危機時刻?
因為它已經幾乎不能再稱作「大湖」了:1960年時查德湖面積為2.6萬平方公里,自那以後的不到60年時間裡,這座「著名大湖」的面積居然萎縮了90%:2001年時的普查數據只有不到1500平方公里,2006年是1350平方公里,如今則因為查德湖流域極端恐怖武裝「博科聖地」(Boko Haram)肆虐,連普查都難以進行了,但相信快速萎縮的軌跡並未改變。
湖泊面積的快速萎縮自然伴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和生物多樣性的毀滅。60年前查德湖棲息著135種魚類,年漁產量高達20萬噸,支撐著至少兩萬家大小漁業企業和個體戶,周圍則水草豐美,宜農宜牧。如今漁產量幾可忽略不計,周圍的農田和牧場也嚴重退化,約450萬沿湖居民處於「嚴重糧食不安全」狀態,不少人被迫離開了查德湖流域。
人們將查德湖快速萎縮的原因歸咎於用水量過多、注入查德湖的河流上遊興修水庫,以及氣候變化和乾旱天數增加等,周圍植被的破壞和環境的惡化則是另一個「罪魁禍首」。查德湖是國際湖泊,各國對於湖泊及流域用水缺乏統籌,也讓問題變得雪上加霜。
有人將查德湖萎縮的部分原因歸咎於「博科聖地」,但另一些人則不以為然,指出該極端組織是2013年才出現,而查德湖的萎縮卻持續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時間,不僅如此,極端組織的肆虐和頻繁戰亂,在客觀上反倒令查德湖周邊的人為經濟活動減少,植被破壞速度下降,照理應該減緩湖泊萎縮的速度。
有一點是肯定的,荒漠化、安全與財政的挑戰,流域各國的以鄰為壑,都會令查德湖萎縮的趨勢更難得到遏止。
上世紀80年代,流域各國成立了查德湖流域委員會(la Commission du bassin du lac Tchad),試圖採取聯合措施對抗查德湖的「死亡」,2015年11月,委員會通過「氣候恢復力行動計劃」,承諾「將致力於兼顧流域居民生計和環境保護的需要,從而令查德湖為區域糧食安全和減少貧困作出應有貢獻」,但迄今這些計劃都流於一紙空文,查德湖還在萎縮,周圍數百萬人仍在挨餓,戰禍則讓他們雪上加霜——截止2018年1月查德湖流域有230萬人因「博科聖地」之亂流離失所。
此次阿布賈舉行的討論會上,許多與會代表指出,單純強調「環保」「犧牲」,要求沿湖國家、民眾為保住一汪湖水而「捨棄小我」,恐怕只能是緣木求魚:查德湖流域即便在非洲範圍內,也屬於生態條件較為惡劣、居民溫飽尚成大問題的地區,而當地的人口密度卻在赤道以北非洲乾旱、半乾旱地區處於高水準,嗷嗷待哺的當地各國各族民眾不得不採取一切手段去填報自己的肚皮,至於這樣做會否導致面前大湖越來越小,以及大湖的萎縮會對自己和子孫的未來構成怎樣的深遠影響,他們實在考慮不了那麼多。
不僅如此,一些專家也指出,國際組織和部分環保界人士指責當地政府、民眾「罔顧環境」導致查德湖萎縮的意見雖然不無道理,但「未必是真理的全部」:作為古代海洋消退後的殘餘,查德湖7000年前面積高達40萬平方公里,1823年歐洲人第一次抵達並進行科考時還是和維多利亞湖(近6.9萬平方公里)不相上下的大湖,我們不能只盯住從2.6萬萎縮到不到1500平方公里的這幾十年不放,而忽略了從40萬到六七萬,從六七萬到2.6萬的幾十年、幾百年,也就是說,或許即便逼迫環湖居民付出重大代價,我們也仍無法遏止查德湖的快速萎縮——因為我們根本就還弄不清它何以萎縮。
無論如何國際社會應首先解決查德湖流域的和平、安全和溫飽問題,倘不能讓這數百萬一貧如洗、顛沛流離、嗷嗷待哺的「土著」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任何看似「政治正確」的「解決方案」,都將註定成為撒哈拉沙漠里一閃而過的海市蜃樓。
※中美貿易爭端升級可能令巴西農戶坐收漁利
※今年甘肅繼續適當調減河西和沿黃灌區水地籽粒玉米
TAG:一帶一路農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