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塊銀元租校舍開啟中國美育教育新篇章!中國美院,90歲生日快樂!

一塊銀元租校舍開啟中國美育教育新篇章!中國美院,90歲生日快樂!

都說晴西湖不如雨西湖,1928年的這個春天,不知道是否也和今日這樣濛濛細雨,嫩黃的柳芽在氤氳的霧氣中舒展開來,這是江南的美。

1928年,國立藝術院全體師生合影

90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所國立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在杭州西湖之畔孤山腳下正式開課。90年後的今天,500餘名師生在國立藝術院舊址上重訪孤山,除了集體重溫學院的歷史記憶和 「孤山精神」,更要擬照當年國立藝術院全體師生集結孤山的經典合照,完成一次跨越90年的影像拍攝,以此拉開國美90周年校慶系列活動的帷幕。

1929年下半年國立藝術院部分師生在校舍一角哈同花園合影

90年前一塊銀元向浙大租了校捨實施美育

在中國美院90年的歷史上,第一個要被提及的人,正是學校的創始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卓越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第一所國立藝術院決定建在杭州,是因為1927年,蔡元培先生銳意推行「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在全國開展藝術教育。於是在大學院下設立了一個藝術教育員會,來整頓發展藝術教育,並於1927年11月在上海舉行第一次會議,會上通過了籌辦國立藝術大學的提案。提案指出「美育為近代教育之骨幹。美育之實施,直以藝術為教育,培養美的創造及鑒賞之知識,而普及於社會。」並提出地點最適宜者,莫過於杭州西湖。

國立杭州藝專1932年度開學典禮師生合影

經大學院批准,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林風眠、大學院秘書林文錚和王代之3人負責建校。年底,蔡元培、林風眠親與國立第三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前身)校長蔣夢麟商借西湖羅苑作為國立藝術院校舍,租得照膽台、白蘇二公祠、三賢祠等處為校舍,學院設國畫、西畫、雕塑、圖案四系及預科和研究部。78歲的美院國畫系退休教授吳山明回憶說,當時的租金,只是象徵性地收了一塊銀元。

當時國立藝術院共有教職員30多人,招收首屆學生70名,實際到校註冊56名。1928年3月16號正式開始上課。之後,全體師生歡聚一堂,於孤山羅苑拍攝了一張大合影,成為了中國近代藝術教育史上的經典圖像。從此,這座中國第一所國立藝術學院,拉開了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的篇章。

「院長林風眠先生率旅歐歸來諸君,倡兼融東西之幟,敢為天下先,甘為藝術戰!潘天壽先生髮自強霸悍之力,立自主增峰之教,若中流砥柱,矗於新文化的狂風激浪之中。」院長許江表示,藝院教師興理論熱潮,揚湖山詩性,創《阿波羅》學刊,倡實驗戲劇,雖學風各異,卻相得益彰。「真一代名師名節、大家大氣。」

創始人蔡元培自帶被褥參加開學典禮

事實上,國立藝術院的成立,也正好趕上國家最為動蕩的一段時光,剛一開學就遭遇了聲勢浩大的學潮。1928年4月8日,國立藝術院補行了開學典禮,創始人蔡元培特意從南京趕來,補行開學儀式,並發表《學院只為研究學術而設》的演講。許江回憶說,在開學講演中,蔡先生呼曰:「大學院在西湖設立藝術院,創造美,使以後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為愛美的心,藉以真正地完成人們的生活。」其旨振聾發聵,湖山皆響。

今早拍攝現場

在今年3月24日國美即將在北京正式發布的16卷39冊的《國美之路大典》新書里,收錄著一封1928年4月5日蔡元培致林風眠的信,記載著當時的情況:「風眠先生大鑒:電知學潮已平,學生正常上課為慰。定擬星期五乘夜車往上海,星期六之午車來杭州;如藝術院開學式已舉行過,不必說。」

當年身為教育部長、文化部長的蔡元培來杭州參加開學典禮,行頭極為樸素,被褥枕席等床上用品都是隨身攜帶的。他在信里這麼寫道:「弟及內子擬附住貴寓中(如貴寓不便,則臨時改寓湖濱之旅館亦可,幸勿客氣)被褥枕席等自行攜來,請下一榻可也。但有擾先生及夫人殊不安耳。」同時還囑咐林風眠,為其女兒蔡威廉安排一間空房,讓其住在女學生宿舍。

退休教授程寶泓:我們家三代都是國美人

今天早上的拍攝活動,中國美術學院共組織孤山時期的老教授、在職教授、在讀研究生、以及來自32個國家的留學生等共計500餘人一同重訪孤山,拍攝現場沿平湖秋月至浙江博物館正門一帶原校址的臨湖區域,面朝東南方向列隊合影。攝製組運用十餘艘船、無人機等進行水上攝影、航拍攝影,多手段、多角度、多機位拍攝記錄本次活動的全過程,完成一段跨越90年的時間影像。

美院老教授程寶泓接受採訪

重新踏上國美夢開始的地方,來自中國畫系的退休老教授程寶泓顯得格外激動。「真的非常難得,上學時多少次想進羅苑看看,都不開放,今天終於圓夢了。想想90年前拍這張照片時,可能沒幾個人有相機,但今天,我看照相機就超過一百台了。」事實上,他的父親程大逵正是1928年國立藝術學院第一屆的學生。「我們家三代,都是國美人。我父親是1928年的第一屆學生,我自己是1960年進的中國美院,我女兒也於1989年考進美院。」

中國美院現任院長許江與退休老教授合影

有意思的是,程家三代國美人,讀得都不是一個專業,程寶泓透露,他父親程大逵讀的是雕塑系,他自己修的是中國畫,而女兒,則選擇了油畫專業。雖然三代人各自鑽研著不同的藝術領域,但是國美90年傳承的「孤山精神」,卻一直影響著他們。「一個思想,就要立足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吸收古今中外的藝術養分。」程寶泓說,他從沒想過有一天會在國美任教。「還記得當年潘天壽先生規定我們每天都要寫字,交上去的字畫他都親自批閱,哪裡好哪裡有問題都會一一指出,那段求學經歷對我而言受益良多。」

重訪孤山拍攝現場

如今,程寶泓很慶幸看到當年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在今天都得以變為現實。「我父親那屆師生100人都不到,我上學時才400多人,你看現在,國美已經有上萬人的規模。現在我們學院已經踏進了雙一流門檻,再過10年,等到國美百年誕辰,肯定會成為世界一流的前列。」

吳山明:藝術永遠要堅持原創

國美的根在孤山。這個認知對於吳山明來說,或許更為清晰。儘管90年前的校址上又建起了美術館,但在西湖美術館前面的草坪里,那塊豎著的「國立藝術院」的石碑,依然見證著昔日的歷史。看到這塊石碑,國畫大師吳山明彷彿打開了記憶的閘門——「我是1955年從杭二中畢業,來考美院附中的。」吳山明回憶說,報到那天,他挑著鋪蓋,一路從湖濱經過斷橋走到孤山。當年這個只有一米三七個子,60來斤的少年大概也沒想到,此後他就與國美結下不解之緣:「求學9年,畢業之後又在美院教了54年書。」如今78歲的他,有63年都與國美緊密相連。

美院老教授吳山明接受採訪

「那一年考試競爭就很激烈,有200個人一起考附中。」吳山明說,那時他剛從杭二中畢業,一心想考美院。「文化課是沒問題,但我之前沒有系統學過素描,就喜歡畫漫畫、牆畫,看到別的考生很專業地帶著畫夾,素描畫得又快又好,心裡咯噔一下,怎麼拼的過他們。」沒想到吳山明畫了一幅六和塔下炊煙裊裊做飯的作品,居然被老師一眼相中。「老先生說,我畫的是我自己看到的東西,而不是臨摹或者抄襲別人的。」正因為老先生的這句話,也成為吳山明一直堅持的創作和教學理念,就是藝術永遠要堅持原創。

在孤山求學的日子裡,吳山明沉浸在藝術的海洋里。「當時堅持的是精英教育,大家都很努力。老先生們心疼我們,讓我們周日不要畫了,把畫室鎖上叫我們休息。但我們又偷偷把門撬開,在畫室練習。」吳山明驕傲地表示,原本最擔心的素描,在2年時間裡立刻也能畫得又快又好。

孤山時期,除了熱衷藝術以外,對吳老來說,還有很多學生時代的回憶。「每天早上要晨跑,平時我們還常常買零食。偷梅子那是常事了,一到夏天,還會一起去買西瓜吃。」直到1957年國美遷址,吳山明挑著行李,劃著小船,和同學一起來到南山路。但孤山的印記,卻成為吳山明始終魂牽夢繞的一個青春記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時報 的精彩文章:

浙江66歲大伯喉嚨奇癢,竟用炒菜的鍋鏟柄撓痒痒,結果卡住了……
突發!杭州城西一出租房裡一男子燒炭自殺,被發現時屍體已腐臭

TAG:青年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