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深根固柢 長生久視之道十六、心憂書法 奔走呼籲

深根固柢 長生久視之道十六、心憂書法 奔走呼籲

【連載】

旭宇書跡

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老子》讀後悟道之十一:青年書畫家當以知識積累為先

□郗吉堂旭宇

真正有頭腦的藝術家,很想有所作為的藝術家,眼光要放遠。

老子說:「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第五十九章)此語是為真言,是為至理。

藝術的道路,就是人生的道路,當戒急戒躁。要一步一步走,每一步都要走穩,走結實,走出力度。古人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層之台,始於壘土,就是這個意思,下功夫打基礎。

人生有多寬闊,基礎就要打多寬闊。從道德、情感、品性以及知識積累等各個方面,多下功夫,提高自己,最後走上大藝術家的道路。自古以來,知識積累對書畫家都極為重要。從王羲之、顏真卿、吳道子到近代齊白石,這些人都是憑著豐富的知識積累、方方面面的積累站起來的。他們有專業知識,有人生歷練,有社會價值觀。

王羲之書名很大,其實在他的時代,畫名也很響,只是後來畫名被書聖書名淹沒了。他人品很好,雖然生於大家豪門,祖上與皇家有姻親關係,但很有社會責任感、時代感,雖然為官,卻也痴迷藝術。顏真卿也是官宦之家的後代,為人為藝,世之楷模。吳道子生於民間,天資過人,畫藝超凡,後來連皇帝都要請他畫蜀道風光。他用大寫意畫法,竟一日而就,那味道連皇帝都稱讚是不下於皇家宗族人物李思訓的數月努力的。在那樣的時代,他也是個重心性歷練,重藝不重財的畫家。歷史上的書畫名家,都是這樣,在知識積累上,都是一生的。齊白石小時候放牛,但愛學習,書本掛在牛角上。他喜歡讀書,讀書就是知識積累,書本掛在牛角上就是生活歷練。齊白石的根是很深的,他是六十多歲之後,才變法,書風、畫風、刀風,皆有新意。他的新意,是從多重積累中升華來的。沒有厚重的積累,突然間受一點外來刺激,就想獨樹一幟,也就只能想想。

對年輕人來講,現在都想一鳴驚人。書沒讀多少,生活歷練沒經過多少,毛筆也沒有磨脫多少,只是聽了幾句鼓勵的話,或是受社會上其他方面的「啟發」,就試圖一舉制勝,領天下之先,這是靠不住的,只能是一枕黃粱。書畫之事,只有老老實實地去接受歲月的磨鍊,心中有多少積累,筆下才有多少表現。為藝,心可以巧,那是悟性,筆可巧,那是「會」寫「會」畫,也就是俗說的「善表現」,唯在做人為藝上,不可耍「巧」。這個「巧」,用魯迅的話說,就是對自己的「瞞」和「騙」,很要不得。真正管用的為藝之道,就是老子的那句話:「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什麼是長生?什麼是久視?就是作品厚重,有味道,耐讀耐看,耐一代人看,耐幾代人看,耐歷史回味。老子說過,人要長壽。什麼叫長壽,就是「死而不亡」,人都離開了這個世界,這個世界還記著他,這才叫長壽。書畫更是這樣,只有好作品傳世,後人才能記著這個書畫家,這叫歷史記憶。

對「歷史記憶」,光有熱情期待不行,要切實努力。對青年人來說,這很重要。體育、音樂,那一定要先天素質,加上努力,當可少年成名。文化藝術就不同了,重在積累過程,方方面面知識積累得多了才可羽化。寫小說的人光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講小說寫法就能寫出作品,恐怕是笑話了。寫書法的人光知道中鋒側鋒、提按轉折,就能寫出《蘭亭序》《祭侄稿》?王羲之、顏真卿有過多少感慨、感嘆?那是他們窮一生的血與淚,呼與喚,以及肝腸寸斷,才有的結果。今人不析此情,又怎知此中千古沉蘊?還有八大山人的畫,不知他們內心鬱悶沉痛的人,怎知畫為「心畫」,詩為「心聲」?所以,古今書畫大家,都是在生活中經歷過很多的歷練和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後,才最終羽化的。因為他們知道得太多了,明白得太多了,點滴墨漬都是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與判斷。

書畫大家都是從年輕時的無名之輩走過來的,現在的沒有名氣或名氣不大的年輕人,只要培根固柢,砸實根基,就有希望成為名家、大家。

要想成大樹,必須先在肥沃的土壤上紮根。

根扎多深,樹長多高。

草花,今天開了,明天就謝了。

大樹,要過多少年,才能成材。

祝嘉傳

十六、心憂書法奔走呼籲

□林尤葵

祝嘉具有復興書學的使命感。他一方面從自己做起,通過大量臨摹總結學習書法的經驗,為初學者提供學習書法的入門捷徑,並寫文章公開發表呼籲復興書學、設立書法學校。另一方面,給政府中對書法有較深造詣的官員寫信,希望通過他們的影響力,實現設立書法專門學校、促進書法理論出版的願望。

祝嘉1944年給於右任院長寫信,信中表達了他對於右任為《書學史》作序,感到驚喜和榮幸,繼而陳述書學「江河日下,莫可挽回」,擔心書法「前哲遺法,無人發其光輝」,再說自己「有志挽此風,而駑馬才力,未足語此」。最後祝嘉希望依靠于右任這樣「大筆如椽,合鐘王韓柳為一人」之偉才能力挽狂瀾,並說復興書學「在世人或不覺其可貴,在嘉則如大旱之獲甘霖」,表達了祝嘉對書法復興的殷殷關切。

有一天祝嘉的朋友王德亮給祝嘉寫信說,于右任公在復旦大學同學會中詢問祝嘉最近的情況,並想和祝嘉探討書學方面的問題。於是他再次給於右任寫了一封信,信中說:

嘉碌碌無所長,惟癖嗜書法,且常以我國書學之衰落為憾!每欲邀集同志,設立一書學學校,以育人才,再刊行書學雜誌,以資倡導;惟和之者少,尚未如願,而國難方殷,口腹自役,一時何暇及此。獨昔教育當局,未曾留意,而專門以上學校,又鮮有書法一科,反遠不如東人之研究精神,殊可痛也!……

祝嘉在信中把自己想結交于右任公和李白欲結交韓荊公相喻,既誠懇又不卑不亢,表達了對於公學問文章的敬仰。還告訴於公自己「想設立一書學學校,以育人才」而又無法實現的無奈,希望通過於老這樣對書法深有研究的政府官員,能給教育當局提出設立書學課程和專業,以趕超日本在書學方面的成就。祝嘉還把自己新近寫的一些文章呈正於公,希望得到於公的指教和鞭策。

祝嘉在信中還表達自己「惟一學問之道,則恐人之不見憐,而有以教之者。雖素不相識,亦時露搖尾之態」,充分體現了一位學人對學問之道孜孜於求和敬仰的精神。齊白石對明末清初石濤、八大山人的畫非常敬佩,曾說過恨不生在那個時代,當石濤、八大的走狗,在他們的家門口輪流受指使。可見祝嘉於學問的心亦如此。

1949年蘇州解放,祝嘉調任蘇州市二中當語文教師。祝嘉從副教授降為中學教師,地位一落千丈。但他關心的是新中國成立後的書法未來發展問題。1950年他致書郭沫若,提出復興我國書法的建議。郭沫若親自給他複信:

祝嘉先生:

11月3日信具悉,《讀書通訊》中大文亦拜見。足下提倡書法,並祖述包康,我個人很能領悟。唯在目前恐尚非當務之急,不識字之人中國尚不知多少,何暇講求書法?將來在藝術學校中設此一科,或有必要耳。郭沫若頓首!11月8日

1950年代初期,祝嘉曾馳書《人民日報》提倡復興書法。他認為: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應同步發展,二者並不矛盾,而且有互相促進的作用。《人民日報》編輯部的回復卻大潑冷水,認為祝嘉先生不識時務,應該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社會主義中去,丟掉毛筆,拿起榔頭。但祝嘉並不氣餒,堅信書法的未來一定會重光。

1957年3月祝嘉撰寫《書法的前途》發表於《爭鳴》月刊,對書法的歷史興衰,書法存在和漢字改革關係、書法和人民精神生活關係、書法與毛筆及歐美書法關係、書法和國力的關係等問題進行了思考。對書法的前途充滿希望。

祝嘉認為我國書法能不能發展,與文字改革無關,而是與廣大人民的文化水平和物質生活有密切關係。人民文化水平提高了,生活富裕了,那書法也就會發展起來。祝嘉認為書法是高超的藝術品,與人民的精神生活有關,書法可以培養人民的愛美習慣,樂觀情緒,寧靜深沉的性格;把這個文化遺產教授給青年,也是一個很有力的愛國教育。到了人民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生活日臻幸福,工作時間縮短,學文化的時間延長的時候,則是書法發展的最有利條件。

自1950年至1963年,祝嘉又寫了幾十萬字的書學專著,由於書法沒有得到重視的原因,都沒有得到出版。祝嘉於1963年11月28日再次致信郭沫若院長,呼籲重視書法藝術及出版書學著作。12月10日郭院長辦公室複信說:

11月28日來函,郭院長已閱。先生退休之後,仍能勤於寫作,殊堪敬佩。關於書籍出版問題,目前確有一些困難。但如能與其他出版社進一步聯繫,也許能獲得滿意的解決。此復,並請撰安!

雖然不能幫忙出版,但郭沫若對祝嘉先生退休之後能勤於寫作,仍感敬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書畫天地 的精彩文章:

【當代名家】——柳華榮
(四)——馮寶麟、蘇金海、林公武、傅 舟、蒯憲(2018年第4期

TAG:書法報·書畫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