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投資誤區害人不淺:黃金回報率極低,一毛錢股票並不便宜
來源:《見識》
作者:吳軍
投資大師巴菲特一直強調長期成功的投資,關鍵不在於是否把握了多少次機會,而在於是否能少犯錯誤。
投資總是和逐利共存,逐利之所就難免有很多陷阱和誤區,了解了它們就可以有效地規避風險,避免損失。
本文列舉了一些投資上常見的誤區,供廣大庫友參考。你也許會大吃一驚,但事實就是如此。
1
貴重金屬是好的投資
在很多人看來,買黃金(或者其他貴重金屬)是一種好的投資。在過去的幾百年里,這個結論只有在非常少的時間成立。從長期來看,購買貴重金屬不僅不是好的投資,而且扣除通貨膨脹後還是虧錢的。
1792年,在華盛頓第一個總統任期結束時,黃金的價格是每盎司(約28.3495克)19.39美元;2017年8月份時是每盎司1302美元,225年漲了65倍,年均回報率連2%都不到,遠遠低於3%的通貨膨脹速度。
如果我們的祖上在200多年前買下黃金,今天的實際購買力只有當年的1/10左右。同樣,白銀等其他貴重金屬也不是什麼好的投資。
20世紀初,貝聿銘家的叔祖顏料大王貝潤生花了9000兩銀子買下了蘇州獅子林,今天9000兩銀子在蘇州買不下一套普通的住房。也就是說,如果持有白銀,到今天相對貶值得厲害。
為什麼貴重金屬不是好的投資呢?不是常說物以稀為貴嗎?簡單地講,它們和人類創造財富沒有什麼關係。
股票會不斷升值,因為它反映了一個社會創造財富的能力。同樣,買債券可以獲得利息,因為使用資本創造財富的人為了擴大自己的生意,願意付錢給提供資金的人,也符合幫助創造財富的特點,但是貴重金屬沒有這個特點。
貴重金屬可以細分為兩種。
一種是除了做首飾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工業用途的黃金,它在過去起到貨幣的功能,但是今天這個功能已經消失,只是作為儲備貨幣。
黃金雖然產量不高,但是產值的增幅並不慢,甚至在很多年份高於全球GDP的增速。今天,黃金在金融上最主要的用途是避險,在經濟危機和戰亂時,它會升值很快,平時沒有多少人關注它。
投資黃金的另一個問題是它的保存,家裡放一堆黃金當然不現實,如果在銀行租一個保險箱來存放,每年沒有多少升值不說,還要支付不算太少的保管費。
一些基金公司為了方便大眾投資黃金,搞出了和黃金掛鉤的ETF基金,也成為紙面上的符號黃金。不過,真要是遇到了戰亂或者大災荒,紙面上的黃金沒有用,因為那時可能基金公司都不存在了,它們根本兌換不出現錢。
另一種貴重金屬有工業用途,它們包括白銀、鉑(也稱為鉑金)和鈀。它們的價格會隨著通貨膨脹而上漲,但是總的來講增長很慢,因為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原材料產品中的價格佔比越來越低,技術的佔比越來越高。
和貴重金屬呈現類似價格模式上漲的,還有很多大宗商品,它們一方面有抗通貨膨脹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相對GDP的增長則是緩慢的。
當然,在短期內,無論是貴重金屬還是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很大,這就讓很多人覺得有機會「賭一把」,最終投資就變成了賭博。對個人來講,輸的可能性遠遠大於贏的可能性。當然,有人可能認為那些操縱市場的莊家能贏,事實上只要賭多了沒有贏家。
20世紀70年代美國排名前十的富豪之一亨特兄弟試圖控制全世界全部流通的白銀,並且成功地將白銀的價格由每盎司6美元炒到了近50美元,但是依然輸掉了那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貴重金屬豪賭,最終宣布破產,成為少數僅經歷一代人就由富豪變成破產者的人。
既然我們要做的是投資,是要通過經濟增長獲得確定的回報,那麼就要遠離賭場。
2
專業人士理財一定比我自己做得好
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威廉·夏普在谷歌給我們上第一堂投資課程時,講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讓大家解僱自己的理財顧問。
他給出了這樣三個理由:
第一,那些理財顧問實際上遠不如大家想像的那麼聰明、那麼有判斷力。
事實上,任何在媒體上講市場趨勢的人,有一半時間是錯的。要知道世界上最糟糕的預測不是100%錯了,而是錯了一半,因為前者反過來用還是有價值的,而後者從資訊理論的角度講毫無意義。
很多人認為,專業人士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有更強大的信息分析工具,因此一定比我們個人做得好。但是市場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帶反饋的系統,大機構的任何行為(無論是購買還是出售一種有價證券)都讓市場朝著與它的期望值相反的方向走(比如某大基金要買一隻股票,它剛一開始買,這隻股票就會上漲,使得它付出的成本要高於原來的期望值)。
在美國,65%的基金當年的回報率要低於標準普爾500指數;5年回報率和10年回報率低於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基金,比例更是高達79%和81%。如果大家做不過那些機構,不是它們做得好,而是你自己做得太差。
第二,管理基金的人和投資的人有利益衝突。
大家只要看看他們買的別墅和保時捷汽車,就知道那些錢都是從大家的口袋裡掏出來的。專業機構的收費其實是非常高的,在美國,資產在100萬美元以下的客戶,每年股票的共同基金管理費一般在2%以上,對沖基金則更高。
在中國,這一類的費用其實比美國更高。不要小看每年2%的收費,如果股市平均每年的回報是8%,40年總回報是20.7倍。但是如果每年被基金經理們拿走了2%,年均回報變成了6%,40年的總回報只有9.3倍。也就是說,基金經理們拿走的錢比投資人本身還多。
第三,市場是非常有效的,即使存在個別的基金表現良好,也很快會有更多的錢湧入那個基金,使得它的價格上漲,其結果是在背負了一個巨大的分母后表現變差。
在美國,任何一個有金融或者投資專欄的報紙或者雜誌,常常每年評出上一年回報最高的股票和共同基金,而在那些榜單上,每年的變動是相當大的,很少有基金能連續幾年出現在榜單上。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近半個世紀來表現一直很好啊。確實如此,但是該公司正是因為長期表現良好,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非常被大家認可,所以它的股價陡升,這也意味著它今後很多年的成長空間被擠壓殆盡。
夏普既是從理論上分析,也是他自己看到的幾十年來金融市場的實際表現。在谷歌內,也有一批工程師為了驗證這件事,用真金白銀做了很多實驗,並且和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專業團隊的投資結果進行了比較。
事實證明,工程師們使用很簡單的投資策略,完全可以比那些專業團隊做得好。而這些工程師成功的關鍵不在於戰術,而在於能夠恪守一些簡單的投資準則。
3
在股市上花時間研究得越多,回報就越高
很多人投資回報不夠高,他們認為是自己努力不夠。
其實,很多人的方法根本就有問題,越是努力,越是經常交易,回報越差。要知道在過去200年左右的時間裡,散戶在股市上獲得的平均回報只有2%左右,遠遠低於股市增長的平均值。
這些散戶花的時間不可謂不多,很多人學習金融知識不可謂不努力,但是他們帶著一個投機的想法,總是自認為比其他人高明,最後結果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倒是有些人像傻子一樣投資,反而比那些股市上的「勞模」效果好。
4
只要有人買股票就會不斷漲
很多人喜歡買受人追捧的股票,即使那些股票的價格已經高得不合理了。他們相信會有人在他們之後接手。實際上,購買和持有這種股票如同玩兒擊鼓傳花的遊戲,鼓聲常常會在花傳到你手上時停止。
《漫步華爾街》的作者馬爾基爾把這種投資稱為「建立在空中樓閣上的投資」。通常在股災之前,接手那些價格早就超過價值許多倍的股票的人,常常是無知者無畏的新手。
因此,約翰·肯尼迪總統的父親、美國第一任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老約瑟夫·肯尼迪才會講,當他聽到擦皮鞋的鞋童都開始兜售股票經時,就知道離股災不遠了,但是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在重複過去的錯誤。
5
哪怕我買的股票虧了錢,只要我不賣,就沒有損失
這種人是在「當鴕鳥」。擁有股票的人,相應的財富取決於它當下的交易價格,而不是當初購買的價格。股票真實的價值並不因為當初購買價格高就會比今天高,更不因為你購買的價格高,就要漲回到當初購買的價格。
在股市上,股市的指數,比如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或者中國的上證指數,下跌之後總有漲回來的一天,但是對於單只股票這個規律就不一定了。
一隻不斷下跌的股票必定有它下跌的原因,當一隻股票下跌50%後,它需要漲100%才能回到原來的價錢。從長遠來講,一個公司最後難免要死的,單只股票早晚要清零。
100年前道瓊斯工業指數的成分股公司,今天只剩下通用電氣一家還存在。即使像英特爾或者思科這樣技術領先、經營表現良好的公司,2017年的股價也沒有回到2000年的水平,而它們所在的納斯達克指數卻不斷創造了新高。
這個原因也很容易解釋,今天產業的變遷使得它們的黃金時代過去了,可能永遠回不到當初輝煌的年代了。
6
一毛錢的股票很便宜
很多人喜歡買特別便宜的股票,因為花不了多少錢就能買一大堆。其實,一毛錢的股票未必比100元的更便宜,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24萬美元一股(2017年大部分時間的價格),也並不更貴。這不僅要看它的公司發行了多少股,還要看它的盈利能力和成長率等很多因素。
購買一毛錢股票的人,就如同拿兩張人民幣換了一堆過去的辛巴威元或者今天的委內瑞拉貨幣一樣,雖然在你面前堆了一大堆紙,但是它們不值錢。至少在美國,0.1美元的股票跌到0.01美元的情況,比它漲回到1美元的情況要多得多。
巴菲特對這樣的股票還有一個生動的比喻——煙蒂,即被人吸盡扔到地上的煙頭,看上去不要錢,將它們撿起來,根本吸不了兩口。
相信大家了解了這些誤區後,投資會更理性。
※古人真是太睿智了:話有三不說,事有三不做,人有三不交!
※當你為10元瘋狂答題時,有人利用你賺了1個億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