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蚊子和非洲蚊子,誰更「毒」一些?
地球上的蚊蟲約有3000種以上,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蚊蟲為完全變態型昆蟲,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前三個時期必須生活在水中。從卵到成蚊約經過10-12天,成蚊通過叮咬可將其攜帶的病原(病毒、寄生蟲)傳播給人類引起多種疾病。
蚊蟲可以傳播近百種已知的可引起人、畜疾病的病毒,有些是非常危險的病毒,如裂谷熱病毒、流行性腦炎病毒、黃熱病毒等。
能傳播疾病的蚊蟲主要為以下三大類:按蚊(Anopheles),伊蚊(Aedes),和庫蚊(Culex)。
按蚊,身體多為灰褐色,翅膀多有黑白斑點,經常在黎明晨曦期間攻擊人類,主要傳播的病毒有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奧-奈氏病毒。
伊蚊,又稱花腳蚊,身體多為黑色有白斑,翅膀均無斑點,多在白天活動,攻擊性非常強,主要傳播登革病毒、黃熱病毒、基孔肯亞病毒、寨卡病毒。
庫蚊,又稱家蚊,身體多為棕黃色,翅膀多數無斑點,喜好在黃昏後叮咬人畜,主要傳播的病毒有西尼羅病毒、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和聖路易斯腦炎病毒。
蚊蟲攜帶的這麼多病毒,在地域上是否有差異呢?比如說我國的蚊子攜帶的病毒,跟非洲蚊子攜帶的病毒,有什麼區別嗎?日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蟲媒病毒與媒介控制學科組研究團隊,就對我國和肯亞的蚊蟲進行了比較和分析。
科研人員對采自中國和肯亞的蚊蟲標本進行了高通量測序。他們對兩地蚊蟲攜帶的病毒譜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蚊蟲中病毒的分布存在地區特異性:比如肯亞標本里發現了登革病毒(屬於黃病毒科Flaviviridae),而我國湖北和雲南的標本里未見;同時,我國湖北和雲南的樣本中發現了大量的版納病毒序列(屬於呼腸孤病毒科Reoviridae),而肯亞樣本中卻沒有該病毒的信息。
此外,科研人員還在肯亞和我國的蚊蟲標本中均發現了大量的未知新病毒(unclassified viruses),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圖2中國雲南、湖北和肯亞Kwale地區蚊蟲中攜帶的病毒譜的比較分析
http://www.mdpi.com/1999-4915/10/1/30
相關研究成果以Metagenomic?Virome?Analysis ofCulex Mosquitoes from?Kenya?and China為題發表在Viruses(《病毒》)上。該項研究工作獲得了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基礎專項等的資助。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氣候變化等,蚊子活動範圍的擴張,以及病毒變異的加速,蚊媒病毒性疾病爆發越來越頻繁,對人口健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2015年,巴西爆發可寨卡疫情,並在南美和中美快速傳播,進一步擴散到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6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寨卡病毒為全球緊急公共衛生事件。因此,需要科學家對蚊媒病毒的分布、傳播、流行趨勢,致病機理,疫苗藥物等進行研究,從而幫助我們了解此類病毒的進化、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等科學意義,以及對它們引起的疾病進行預防控制。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採取以下措施避免蚊蟲叮咬而感染蚊媒病毒:使用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使用的殺蚊劑、驅蚊劑等;在蚊蟲活動密集的地區穿著淺色、長袖衣服和長褲;及時清理房屋周邊積水和蚊蟲孳生場所,美化環境,安裝紗門紗窗並使用蚊帳預防蚊蟲的侵入。
來源: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
※科學家提出基於機器學習的水下聲源被動定位方法
※「綠色合成」對二甲苯研究取得進展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