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梵希與赫本的「龍鳳配」,是一場反叛
于貝爾·德·紀梵希(1927年2月21日-2018年3月10日)離世已然十天。
期間很多人嘆息他與奧黛麗·赫本之間,始終沒有越過友誼的界限。
甚至在談起他的死訊時,也只是說由他的家人來公布。
誠然,能在巴黎的一座城堡同住,確實等同於家人。
但,是否知道那是他的同性愛人菲利普·文奈呢?
攝影師為Bruce Weber
又懂不懂得,他與赫本之間,本來就是相互成就的絕佳關係呢?
多了一層揣遮掩與揣測,也就談得不純粹了。
那麼,刷了幾天隔靴搔癢的屏後,請讓小萬從別的角度,再給你們梳理下紀梵希的故事,以及他跟赫本的情誼。
1927年2月21日,紀梵希出生在法國北部的瓦茲省博韋市。
17歲,他前往巴黎,當上時裝屋的學徒,師從高級定製時裝設計大師傑奎斯·菲斯,二戰後最具影響力的三位設計師之一。
他學設計,也學繪畫,輾轉於羅伯特·皮埃特、盧西恩·勒隆、艾爾薩·夏帕瑞麗等多位知名設計師旗下。
到了1952年,紀梵希的同名時裝品牌終於在巴黎第八區創立,漸以優雅、高貴的標籤打響名堂。
以上這些訊息,大概大家都已知曉。
但在他的成長曆程中,還有一些細節需要關注。
在《紀梵希的時尚王國》(2015)中,他自己說道,兩歲就失去父親後,母親帶他去了「藝術氣息更濃」的娘家。
截圖來自YouTube
畢竟家族生意就是棉織畫與掛毯,身為主管的外公會買各式各樣的布料回家。
紀梵希覺得這「很有意思」,對棉布、刺繡、蕾絲感到「很著迷」,還央求外公給他看更好的貨色。
而面料,日後將給他帶來創造的靈感與樂趣。
興趣就是這樣熏陶出來的。
不然,一個十歲的小孩逛上百遍巴黎,也不會有如此強烈的觸動。
1937年的巴黎,早已走在世界時尚的前列。
服裝、髮飾、香水,以密集的姿態轟炸著紀梵希本能的時尚嗅覺。
而萬國博覽會上設計新穎、製作精良的衣物,直接引爆他對時尚設計的渴望。
他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做了一個選擇」,說的就是擔當時裝設計師。
自此,他背離家人讓他擔當律師的軌道,卻成就了一生的輝煌。
同時也成就了許多女人的輝煌。
特別是奧黛麗·赫本,這個初遇時,剛憑《羅馬假日》(1953)積累了一點名氣的影壇新秀。
GIF
而彼時的紀梵希同樣名聲不響。
關於首次會面的趣事,影迷都不陌生。
這裡要提的是,紀梵希註定符合赫本的需求。
他的品牌風格不僅包含著直觀的古典(Genteel)與優雅(Grace),而且強調了愉悅(Gaiety)。
所謂愉悅,不只是旁人感覺到賞心悅目,還要讓穿衣服的人感覺到釋然與歡喜。
紀梵希的設計忠於女人的身體,也讓女人忠於自己的身體。
赫本的身材並非十分玲瓏浮凸,但那種清簡,往往有一股難掩的俏麗。
紀梵希放大了赫本給人的舒適感與愉悅感,而赫本也成為他「永遠的繆斯」。
赫本希望自己突出的鎖骨能被遮住,《龍鳳配》(1954)中平領露肩的設計,就是她的最愛。
而這款小黑裙,亦迅速走俏。
《蒂凡尼的早餐》(1961)這款新月形鏤空黑色禮服,更是影迷與時尚精內心永恆的經典。
GIF
不管她年歲漸長,也不管她戲風漸變,紀梵希總能用精當的時尚觸覺,給她安置最貼合的裝扮。
於是,在《甜姐兒》(1957)、《巴黎假期》(1964)等多部作品中,總能看到二人完美的聯手。
GIF
赫本說,紀梵希那可愛又簡約的服裝,讓她能夠勝任自己的演出。
其實這種勝任,很多時候是因為紀梵希給了她最大的自由。
說到底,紀梵希的設計理念,暗藏了一種解放。
彼時美國更崇尚的,是大胸細腰的性感,赫本用一部《羅馬假日》,消解了這種標準的束縛。
而紀梵希在50年代,就遵循「自由線條」的主義,從打造去腰臀曲線化的直筒裙裝開始,持續推出各式新銳服飾。
時尚不丟,曲線也不丟,但很巧妙地,衣服抵消了人們對曲線的粗暴尋覓,讓女性從肉慾的被審視中脫身。
在女權意識尚未沸騰之際,紀梵希可謂相當前衛。
而在此後的歲月中,他仍在踐行這種理念。
因此,當我們緬懷這位時尚巨擘時,不該只欣羨他與赫本的世紀友誼,還應當敬畏他不動聲色的反叛。
要知道,時尚永遠不局限於物質。
註:本文圖片來源於豆瓣或網路,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
※爛番茄100%,豆瓣9.2,這部片子你還沒看?
※被攔腰砍斷的國劇,下半部更硬
TAG:萬達電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