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古建築修復精確到毫米 多種技藝讓古建築保持原貌
修復後的元和觀。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記者 何磊 通訊員 秦丹麗 圖/記者 呂世銀
武當山古建築群被譽為「中國古建築成就的博物館」,現有文物保護單位62處,全部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武當山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本著尊重歷史、還原古建築風貌的思路,使用多種技藝對古建築進行修復。
2017年,武當山仙都橋、元和觀、沖虛庵、火神廟等古建築都完成了修復,讓遊客能通過實地遊覽觸摸歷史,感受武當魅力。而在這背後,是文物修復專家們精心測繪、反覆論證,將修復方案精確到毫米級別,從而保證了最大程度還原歷史,讓古建築重現歷史風貌。
複製半邊橋體修復「斷斷橋」
史料記載,在武當山特區境內的仙都橋,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山洪暴發,仙都橋南段被洪水沖毀,沖斷橋面23米左右。仙都橋被沖斷後一直未曾修復,失去通行功能,多年來被百姓稱為「斷斷橋」。
2016年,仙都橋的修復工作正式啟動。武當山文物宗教局文物項目負責人介紹,仙都橋的修復難度較大,北段橋體僅剩餘部分橋樑,而該橋為一個拱橋,如何融合殘留的橋體進行整體修復,並且不留明顯痕迹?這是難點之所在。
在專家會上,修復方案被推翻、修改、再推翻、再修改……為了還原仙都橋的歷史原貌,古建築修復專家們十分謹慎。
最終,通過複製方式進行修復的方案得以通過:根據留存的仙都橋南段橋體結構和拱形弧度,設計北段的橋體構建。武當山文物宗教局修復工程師介紹,這個方案看似簡單,其實難度很大,要求實地施工時需要考慮橋樑的拱形弧度,從小細節和整體造型上都需要形成融合。「如果修好後,能明顯看到一邊是舊的,一邊是新的,有太明顯的痕迹,那就不行。」
修復中,拱橋拱頂上的一塊巨石就是一個難點之所在。拱頂的巨石是一個整體,也是橋樑兩邊過渡的關鍵部分,原石已經遺落。修復專家們就先找到同樣材質的石頭,然後在採石場進行量體裁衣式打磨。
初步打磨的石頭並不能硬塞進去,而是要在現場打磨得更加精確,嚴絲合縫,將石頭放到準確的位置。
這塊石頭重約兩噸,施工時在河道里搭設專門的腳手架,並且有13個人進行施工。修復工程師介紹:「必須要加工成原始的弧度,和旁邊的弧度統一,不然就達不到修復的要求。」
由於該橋曾在歷史上被洪水沖毀,因此防洪也是一大重點。修復過程中也專門考慮到這一點,不僅在橋身兩側增加了兩個橋洞進行泄洪,同時,還創造性地在橋體兩側開挖泄洪通道。在洪水來臨時從橋體兩側分洪,對橋體完全不會造成影響。
在修復石材的選擇上,專家們也是本著修舊如舊的理念,將遺落在河中淤泥里的部件重新啟用,缺失的部件也盡量做舊恢復成接近原貌。
記者在仙都橋上看到,巨大的青石板鋪設在橋面上,完全看不出有橋體拼接的痕迹。橋樑的拱頂和拱形底部能看到兩塊新一些的石頭。從劍河的河道上整體望去,仙都橋的整個橋樑弧形完美,展現了單孔拱橋的原貌,徹底告別了「斷斷橋」的歷史。
牆體撥正精確到毫米級別
修復後的沖虛庵。
在武當山古建築中,不少宮觀建築的牆體年久失修,受到不同程度損壞。
「有的牆體都已經歪斜,有的已經看不出歷史的原貌。」修復工程師告訴記者,沖虛庵的東道院北道房東三牆處,牆體失去了歷史風貌,但是石頭是以前的,並且有一部分是用牆磚拼成的字,如果拆除後就不可能再拼出歷史原貌,因此必須盡最大能力保護。
對牆體進行撥正處理,首先將1.8米長的牆體頂正,對磚塊縫隙進行處理。專家們將牆體的灰縫一個一個卡住,並且測量厚度,然後通過原始工藝進行恢復。
對於此類牆體,由於磚量很大,並且歷史上經過重建,磚塊規格不統一。由於不能拆除,那麼灰縫的測量必須精準,達到毫米級別,才能最終協調統一。
同時,這處牆體位置重要,後面6米多的牆體都要新建,那麼這處牆體就必須要以原始風貌呈現,一層一層帶過去,才能讓後面的牆體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統一。
在火神廟的北三牆牆體修復中,上面是一個圓形風火牆,也採取將後檐拆除、前檐撥正的方式進行修復。在細節方面,牆體的砌築全部用原材料,原來用的石灰,現在還用石灰,但是新石灰很白,就加上一些黃土,呈現出陳舊的感覺。
細節還體現在磚縫的協調一致方面。修復工程師介紹,這些牆體是「清水牆」的設置,是能夠看到磚縫的牆體,因此,撥正和拆除重建的部分要將磚縫的修復達到毫米級別,還要協調統一,自然流暢。
「偷梁換柱」方式完成木結構修復
修復後的火神廟。
在武當山的古建築中,不少建築的主體結構都是木質,經過數百年的風吹雨打,不少木質結構會存在腐朽等情況。如何對這些木結構進行修復,同樣是一個大工程。
「這種一般都是採取不落架大修」 ,修復工程師介紹,在修復沖虛庵的三牆柱時,由於牆柱的一半在牆體中,另一半才露在牆外。修復時,就先將此處固定,然後將腐朽的部分露出在外的鋸掉,牆內部分慢慢開鑿,然後選用合適的木材加工後通過榫卯結構進行墩接處理。
這類合適的木材更加註重細節,因為墩接處理的柱子不僅要美觀,還要有承重能力,及時將圓柱的尺寸量好後,在實際加工時也要不斷調整,達到嚴絲合縫後才能通過榫卯結構進行墩接,而且一旦失敗是不能取出來的,就要重新再來。在沖虛庵,此類方式更換的木結構就有40%左右。
在古建築修復中,不僅承重的柱子需要部分更換,不少古建築的大梁也需要修復。眾所周知,大梁對於古建築整體結構有著極大的作用,因此,大梁的更換精細同樣重要。通過榫卯結構進行拼接時,必須精確在5毫米之內,才能保證規格構建的完美拼接。
在修復元和觀時,有三架梁出現了斷裂的情況,由於木材沒有出現完全腐蝕的情況,因此,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在修復文物時不採取更換的模式。此種修復,如果將屋面全部拆除後再單獨修復就比較麻煩,對古建築的影響也比較大。因此,專家們通過精細測繪,通過開挖大梁在其中加鋼板的方式,恢復大梁的承重能力,同時也沒有更換,沒有損壞屋頂整體結構,達到了最大限度的維護。
古建築的木質結構都是由榫卯結構組成,精確程度都是在毫米甚至更低的級別,因此,在對木結構進行修復時,很多部件異地加工,這都對測繪提出極高的要求,必須精確,否則一個厘米級別的差距,就可能對整個古建築的結構造成影響。
在古建築修復的背後,蘊含的都是專家們的智慧、耐心和責任。武當山特區管委會和文物宗教局多輪商討,共同拿出方案。記者了解到,2017年,武當山特區先後完成了仙都橋、火神廟、元和觀西道院、沖虛庵、復真觀皇經堂、五雲樓、宮牆、太和宮朝拜殿、靈官殿爬廊、萬聖閣屋面等六處十個工程。南水北調重點工程遇真宮文物墊高保護工程也完成了總工程量的80%。通過修復,讓古建築重新恢復歷史風貌,讓更多來到武當山的遊客能夠通過文物真切觸摸歷史,了解武當文化。
※婦女、嬰兒雪夜被困高速 十堰高警緊急救助
※著名攝影家趙青做客十堰日報社分享攝影經驗
TAG:秦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