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姜公輔在豐州

姜公輔在豐州

古風

北辰

00:00/03:12

九日山中

一,隱居13年

曾為唐朝宰相的姜公輔,祖籍甘肅天水,於唐代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出生於唐代愛州日南(今越南清化)。

《舊唐書》、《新唐書》中介紹其:進士出身,曾任職:校書郎、翰林院學士、京兆尹戶曹參軍等職。「才高有器識,每對見言事,德宗多從之」、「公輔有高材,每進見,敷奏詳亮,德宗器之」。其素有才華,是古時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策略家。

在唐建中年間,涇原(現今甘肅、寧夏六盤山以東,浦河以西地區。)發生兵變之前,姜公輔及時提醒德宗涇原節度使朱泚疑似要圖謀叛亂。言中後,德宗稱其有「先見之明」,從而任命他為「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

在那一任上,在地域勢力矛盾尖銳國家領土有可能被割據的情況中,姜公輔的愛國之心促使他堅決維護國家領土完整,顯現一股挺拔、自強不息、堅定不移的大公大義品德。

然而,數年後德宗最疼愛的長女唐安公主不幸在逃難中病死,德宗想要將之厚葬。姜公輔卻依然本著耿直、直率的性格,建議德宗「非久克複京城,公主必須歸葬,今於行路,且宜儉薄,以濟軍士。」他此建議德宗,在那特殊情況中應特殊處理。姜公輔由此引發德宗的憤怒,而被貶為泉州別駕。

唐貞元八年(公元792年),時年南安、莆田、龍溪三縣歸屬泉州,泉州治所與九日山相近。姜公輔見九日山風光秀麗,山中晉松蒼勁盎然,山下金溪明媚清亮,便安排好俗世事物,終於其東峰結廬築室而居,過起閑散、逍遙生活。他在山中生活了13年時間後,因病而逝。

宋翰林學士、同安縣書法家蘇紳所題「姜相峰」摩崖石刻

二,峰以人為名

九日山東峰,因姜公輔曾在那兒隱居,從而又名姜相峰。

歲月悠悠,姜公輔當年所築石室早已湮滅於歷史長河。現今,其當年所在處有北宋翰林學士、同安縣書法家蘇紳題刻的「姜相峰」三個醒目大字,有南宋官員黃公度、龔茂良憑弔姜公輔所題「抱琴歷高峰,佛石就晚陰。空山對搖落,懷哉千古心」絕句摩崖石刻等。

南宋官員黃公度、龔茂良憑弔姜公輔所題

九日山文物保護單位在那兒設置了石桌石椅,供遊客文人憩息、懷古。古今歲月里,皆有文人在那裡追思、飲酒、賦詩,時有「九月九、九日山、飲酒」之雅趣。

政府所立保護碑

姜相墓位於一大片龍眼林下

姜相墓

三,荒林伴唐墓

姜相墓,位於豐州九日山東峰南麓山腰靠近地表處,地屬豐州旭山自然村。其墓碑現為前後兩碑,幾近重疊。後一塊墓碑無字,刻有花紋。前一塊墓碑楷書陰刻「唐相國忠肅姜公封塋」字樣,碑高1.53米,寬1.34米。後一塊無字墓碑疑為原始墓碑,至少為元代產物。前一塊墓碑為清代重修時所立。該墓古時規模較為龐大,現時較小,佔地約140平方米。前一塊墓碑曾一度被埋沒於地下,挖出後重立時,疑非原處。

兩朝代、兩墓碑

墓前清代石獅、宋代石羊

現今,姜相墓前置有拜石,左右各有清代石獅、宋代石羊、石望柱各1對,此些墓構件整體形態相對較小。墓前原有石翁仲、石馬,早年已失。古墓與老態龍鍾般的龍眼林相伴,原本應是清幽,奈何當地衛生環境不佳,知曉古墓路徑者少,前去拜訪之人不多,從而導致古墓顯之有著一份蒼涼與荒涼。

南宋淳熙間(1174~1189年)南安攝史黃汝嘉修墓碑記

在姜相墓旁後方不遠處石壁上,有一方南宋淳熙間(1174~1189年)南安攝史黃汝嘉修墓碑記。刻有「秘書莆陽林公治泉之明年秋七月既浹,命有司給公錢三萬,指授南安南安攝吏黃汝嘉曰:『唐直臣姜相墓歲久毀圮,不足以昭遺烈,子為葺治之,毋侈故度,毋疫齊民,環植之所宜以木,俾來者之起敬焉。"汝嘉奉命惟謹,越二十有三日報成。時淳熙丙午(淳熙十三年,1186年)後七月戊申月出(「月出」合一字)謹識,攝尉錢唐朱孝謹書。」那是南宋重修姜相墓之紀事石刻。

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年)泉州知府李哲等人也皆曾對姜相墓進行過重修。據介紹,歷史名人如:柳宗元、真德秀、陳知柔、吳栻等皆曾至姜相墓前參訪及為其撰文。其中,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寫道:「姓名端合上麒麟,當世哪知相是真。遺冢尚余封馬鬣,孤忠曾記犯龍鱗。三巴流落知音士,九日迢遙避世人。精爽不迷祠宇後,儼然唐室舊冠巾。」

有明代傅凱撰寫題刻《唐相姜公墓碑記》文:「公(指姜公輔)至泉日,與隱君秦系往還於南安九日山,遂終於此,秦君為葬此山之麓,即今姜相之峰,秦君之亭屹然砥柱並立。而故邱斷壠,頹然於寒煙荒草之間,幾莫能識者。別駕桐廬羅侯忄惠來治郡,雅慕公之直節,屬余為訪公之邱壠,修而立石以示後,卜日具牲禮以奠,屬予書於石。

嗚呼!天地有正氣,人心有正理。正氣不容於一日息,正理不容於一日泯。使公在當時,若盧杞之奸,則雖蒙一時之寵,人將唾罵不已,其枯骨之災地,尚有欲發而暴之者,憑望其垂吊哉!惟其直節不回,可以質天地而無愧,此所以雖屈於一時,而起敬於千載之下著,尚未艾也。公其可以小丈夫比哉?!睹高山而仰止,啟後人之具瞻,則侯亦可謂知所重而無愧於公之為人,皆可書也。

因系之辭曰:天地交而萬物通,時有直臣而不顯其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時有直臣而無所容。公之在唐,憂社稷之將危而費出之無窮,封章朝上而匹馬夕出乎閩山之中。忠言逆耳,王臣匪躬。公蓋以之古今,孰不仰姜相之高峰?!滿山紅葉,孤墳朧朦,不有我侯,孰起其崇?謹鐫石以紀實,蓋將使後人知異世而同風。」、「樹直節於當時,流芳名於後世,此大丈夫事也……」,現碑已無存。

嘉慶二十年碑記,內容提及修繕姜相墓

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姜相墓四周凌亂,其後裔姜宏泰請示官府。而後,南安縣令下令:清除左右亂冢,並環立石柱為界,加以保護。時有《修墓誌》:「噫!賢者為政,留意表章遺烈如此,甘棠且思之,況其冢乎?代遠年湮,葬者迫逼,累累相續,名臣故丘,夷於齊民,道行者輒心惻焉。乾隆庚午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其裔孫姜宏泰鳴於官,清除其左右迫者,環立石柱為界,稍復舊觀。然石上記事,蘚翳漫患,不可卒讀也。」

從中,不難看出姜公輔後人及當地眾多名人賢達對姜公輔的肯定與敬重。

姜相墓為1984年公布的南安縣(今南安市)文物保護單位。現今,為了防止文物被盜,政府在其墓近處裝有監控進行保護。歷年來,中華姜姓宗親聯誼總會來自浙江、江蘇、江西、山東、湖北、海南、廣西、廣東等地的姜氏族人多次至九日山中拜謁姜相墓。現今,姜公輔後裔及族人有意與地方政府聯合,重修姜相墓,打造「姜相文化研究會」、「姜相文化公園」等歷史文化平台。

相公井

四,井水千年不息

相公井,位於九日山下社壇自然村。傳說,姜公輔曾於該井取水作生活之需。千年時間而來,相公井水始終不曾乾涸,現今其周邊村民仍然將之作為平常生活用水。

可惜舊時古井口,在近年已被換成新井口,少了古意。好在那井內條石如今更顯古樸,那井水明媚如一,依然能夠映了身心。

姜相墓墓道碑

五,滄桑墓道碑

姜相墓道碑寬62公分,長115公分,厚15公分,目前為泉州市閩南建築博物館收藏展覽品。其上刻有「唐相姜公神道」六個大字,碑下碑座浮雕有瑞獸麒麟。

該墓道碑原本位於相公井附近,其在近代曾被水泥一度封沒覆蓋,後博物館請人緩緩敲掉水泥,才恢復其原本模樣。

其被疑為大泉州地區現存最早墓道碑。

六,姜秦之誼

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曾與姜公輔同任校書郎的詩人秦系開始於九日山中隱居。他早了姜公輔12年,他在山中西峰巨石下築讀書室。他「等」了姜公輔12年,才與之相見。而後,他與姜公輔相伴了13年時間,並親手為其送葬後,才離開他隱居25年之久的九日山,繼而雲遊四海,不知所終。

對九日山而言,秦系似因姜公輔而隱居九日山,又因姜公輔而離九日山而去,最終給歷史留下一個不解謎團。

然而,事實上秦系與姜公輔的相伴僅僅只是偶遇,是命運對他們的一種安排。但或許,可以說因為秦系的存在,因為九日山的勝景,姜公輔才真正歸隱九日山,才將自己人生中最後的13年時間給予了九日山。

他們兩人在山中生活環境簡樸,飲食大都簡單。因秦系居西峰,後人便將西峰稱之為「高士峰」。姜公輔居東峰,東西兩峰有數條山路相連,相距不遠。他們時而對峰呼喚,時而一同山水間徜徉,時而詩作唱合,時而朝暮相隨,時而揮墨筆尖,時而有山下名士帶著酒菜上山與他們一同吟詩行賦,一起交流學識。那些年,眼界較為寬廣,知識較為博學的兩位詩人、政治家對泉州的文風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泉州歷任刺史薛播、席相,被貶為福建觀察使的「狀元宰相」常袞,開泉第一進士歐陽詹……等名士皆因姜公輔與秦系居九日山,而主動一次次至九日山中尋訪、交流。

在許多世人心中,人之感情高於金錢、物質與健康。秦系與姜公輔正是如此之人。唐.永貞元年(公元805元)姜公輔值76歲時病逝,秦系離去。那年,九日山失去了兩位貞烈志士、兩位游吟詩人、兩位古時賢達。

秦君亭

宋時,泉州太守趙令衿建造「姜秦二公祠」於九日山中,並為之題寫:「二公皆唐偉人,名在簡冊,邦人景慕之若山斗焉」。

「秦君亭」柱聯:松風姜相遠流而社稷在心

南宋,理學家朱熹於九日山建「思古堂」,亦稱「懷古堂」,同樣只為紀念秦系、姜公輔二人。朱熹為「思古堂」題寫「仰高」二字為堂匾。

現今,九日山中有「秦君亭」,亭中柱聯:鶴度秦君深隱以希夷得道,松風姜相遠流而社稷在心」。同為紀念他們。

七,兩個第一

據媒體記者朱彩雲介紹,姜公輔一生中所撰作品大都難尋,唯存一賦一策,被世人銘記。那是他的《白雲照春海賦》、《對直言極諫策》,它們被收錄於《全唐文》卷446章。

然而,儘管姜公輔存世作品不多,然而其賦卻為越南文學首開先河之作,其策且為越南人撰寫存世最早政論。

《白雲照春海賦》僅存前半篇三百多字。其描寫白雲春海景物之美,抒發作者志趣情感,在越南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直言極諫策》中顯現姜公輔政治思想與學術觀點,其為現今發現姜公輔僅存唯一一篇完整作品。姜公輔在越南被稱為「安南千古文宗」。

重建秦君亭碑記

八,相關詩詞

北宋.吳栻《題姜相墓》:「滿林紅葉墜紛紛,耆老猶言別駕墳。舊府光華關右日,故鄉蕭索海南雲。酒杯湖上同方伯,茶灶岩邊共隱君。二百餘年真一夢,繞牆荒隴半耕耘。」吳栻,字顧道,甌寧人。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進士。

南宋.鄧祚《題姜相墓》:「布衣崛起秉洪鈞,料事當年有若神。三尺孤墳封馬鬣,一時直道犯龍麟。從容未見回天力,流落空聞棄海濱。賴有高人秦處士,不妨築室作居鄰。」鄧祚,建炎進士,紹興十三年(1160年)任泉州太守。

南宋.陳知柔《謁姜公墳次鄧祚韻》:「欲將興廢問洪鈞,來謁孤墳獨愴神。千載高風余凜凜,一池秋水自磷磷。門前帆影來天際,林杪鐘聲落海濱。此道寥寥今復振,不應漁水是東鄰。」陳知柔,永春人,宋理學家,紹興十二年進士。

南宋.傅伯成《題姜相墓》:「三尺孤墳古,秋風草自衰。凄涼埋玉地,想見叛麟時。」傅伯成,進士出身。

南宋.真德秀《謁姜公墓祝文》:「嗚呼!建中(780—783年)、貞元(785—805年)之相垂二十人,而以清名直道標表百代者,公與陸宣公而已。公謫於泉,陸謫於忠,皆不果召而歿,天豈無意於忠臣乎,何其厄窮至是也!嗟夫!靈均弗遷,鑲辭孰得?曲江既死,勁節愈偉。是則天之厄公也,乃所以榮公也歟!嶷嶷姜公,巉巉東峰。峰以公名,千古並崇!我再來思,而再謁公。酹以一卮,懷哉清風。」真德秀,泉州太守。

元.釋大圭《次韻王季鴻游九日山(並序)》(《夢觀集》)。序曰:「季鴻王君攜友游九日山,過姜相墓,感秦隱君能為卜葬事,不暴於世,吊以詩。余未識其人,愛其詩,亦次其韻。」詩曰:「有客車馬同,新秋在雲巘。幽尋意方愜,周覽涕欲泫。碧草滿地生,白石抱空轉。下有丞相墳,奈此牛羊踐。隱君昔深遯,芳木足幽搴。維時諒多艱,此地憩重趼。日長聃書盡,歲暮越山遠。初月聞嘯歌,歸雲同息偃。鶴足喜松高,魚心畏池淺。有懷莫與同,尚古一何緬。姜公實英材,悟主片言善。位及台鼎崇,職與諫垣選。骨鯁方左遷,時運蓋多舛。澹泊兩相求,綢繆永雲展。吁嗟日南英,梁棟先摧剪。微爾收白骨,當時委蒼蘚。逸事傳海陬,史氏闕光顯。千載有若人,游影始相勉。往古凜高蹤,來今戒駑蹇。友道日以媮,殷勤何由遣。」釋大圭,俗姓廖,元代佛教高僧。

明.馮澄《題姜相墳》:「相國何年掩夜扃,年年風雨過清明。夕陽送斷麒麟影,古木啼殘杜宇聲。賣直得識原是直,售名遭貶不求名。翻成別駕孤墳起,碑碣峨峨對郡城。」馮澄,廣東南海人,明?弘治(1488—1505年)南安訓導。

明.黃璣:題姜相墳次韻》:「長安萬戶鎖柴扃,車駕蒙塵晝晦冥。曾托股肱登鳳閣,肯於風雨斷雞聲。建中若用扶危策,相國何由贏得名。莫恨忠魂閩海泊,宣公不起忠州城。」黃璣,廣東清遠縣令。

三張舊照拍攝時間約為上世紀50年代,由王贊成先生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洪少霖 的精彩文章:

TAG:洪少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