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華文化遺產這樣活起來

中華文化遺產這樣活起來

作者:文寶

《海晏河清》盛世國尊

圖為《海晏河清》贈送國際知名人士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歷史中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載道的文化,凝結於中華傳統文脈,呈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有序傳承,更是民族文明成果的匯聚。

如何才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文化界人士圍繞這一話題展開討論。不少人提出,要探尋行之有效的傳承模式,營造全民保護和傳承「非遺」的濃厚氛圍,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生產生活的實踐中保鮮,從而獲得強大的生命力。

兩大「非遺」巧妙融合

「掐絲工人能自由地在銅胎上粘成山水、花鳥、人物種種圖畫,也能按照美術家的設計圖樣製作。」葉聖陶筆下的《景泰藍的製作》還原了景泰藍工藝品的製作過程。

在中國「非遺」文化中,這種需要108道繁瑣工藝程序的特種工藝品——景泰藍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因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而得名。景泰藍製作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吸收了瓷器工藝,同時大量引進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藝,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窯業、雕、鏨、錘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複合性工藝。

金絲銀縷千錘百鍊,細微之處灼灼其華。在中國「非遺」文化中,花絲鑲嵌技藝包含「花絲」與「鑲嵌」,前者是用金銀絲做原料,採用掐、填、攢、焊、編織等傳統技法,拔成絲,編結成型;後者是把金銀片捶打成形,把珍珠或寶石嵌進去,製成裝飾品。作為「燕京八絕」之一的花絲鑲嵌技藝於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促進文化繁榮興盛的道路上,如何傳承、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便成為了新時代的重要課題。為此,中國工美集團創新性地將景泰藍和花絲鑲嵌兩大「非遺」技藝相融合,以清乾隆年間景德鎮御窯為圓明園海晏堂燒制的陳設品「海晏河清尊」為原型,打造出「海晏河清」盛世國尊,致力於向世界展示新時代中國「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盛世景象,通過「非遺」載體展現新時代文化魅力。「海晏河清」的典故出自唐代鄭錫的《日中有王子賦》,通常用來比喻太平盛世。

業內人士表示,文物真正讓人動容的核心,在於其背後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展現了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所鑄大國夢想的歷程。「海晏河清」盛世國尊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霍鐵輝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王樹文共同打造。作品紋飾技巧、氣韻華貴、色澤迷人,總體風格端莊典雅。它尊口廣闊、尊腹飽滿、尊頸與尊腹下部的蕉葉紋相呼應。尊腹圖案為纏枝蓮紋纏繞豐收碩果圖,尊足處飾蓮花紋和蓮實紋,將景泰藍渾厚凝重、富麗典雅的藝術特色完美展現。

生動講述中國故事

作為文化傳承載體,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非遺」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非遺」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構成了文化「走出去」的比較優勢和資源基礎,是其核心文化價值所在,也是海外市場的需求所在。

2018年2月2日下午,「走進非遺景泰藍·喜迎文化中國年」非遺與設計國際交流行活動在北京琺琅廠舉行。斯里蘭卡駐華大使卡魯納塞納·科迪圖瓦庫、拉脫維亞駐華大使夫人瑪麗卡·塞爾嘉、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媒體兼文化官希娜·費爾多斯、智利駐華大使館領事塞巴斯蒂安·蘭波等出席了活動,並就「如何搭建國際合作平台,做好各國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發揚」展開討論。活動中,中方將「海晏河清」盛世國尊作為中方「非遺」文化禮品贈與他們,並表達了中國願與世界各國「交流互鑒、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美好願景。

「今天我有幸得到這一精美的禮物,這是用景泰藍工藝打造的文化載體。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保存了無數的文化遺產。現在中華民族正在向世界分享這些文化遺產。」斯里蘭卡駐華大使卡魯納塞納·科迪圖瓦庫代表各國使節發言時說道。

與此同時,北京市琺琅廠黨總支書記衣福成帶領與會嘉賓參觀了中國景泰藍藝術博物館,了解景泰藍的復興和發展之路,並欣賞了大量精美絕倫的景泰藍藝術品。各國駐華使節還現場體驗了點藍、掐絲等景泰藍製作工藝,親身感受中華「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時,進一步推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四海同心」景泰藍瓶是由中國景泰藍首席技藝傳承人米振雄設計,以「一帶一路」為主題設計創作而成,寓意中國願與沿線國家「四海連心」。

米振雄表示:「希望國寶景泰藍能夠永遠傳承下去,也希望『四海同心』景泰藍瓶把中國傳統文化傳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為全世界人民搭起一座友誼的橋樑。」

事實上,用經典作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成為眾多文化界人士的共鳴。在2018年兩會的「委員通道」採訪活動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著名雕塑家吳為山表示,中國經典作品走向世界的時候,不僅講述了中國故事,也講出了全人類對美的共識,它不但有全人類可以接受的文化價值,同時也有全人類可以欣賞的審美價值。

「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過去,景泰藍是「國之重器」;現在,它化身「邦交使者」,把中國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文化走出去,傳播新時代中國的新形象、新氣象。

重拾中華工匠精神

中共十九大以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社會上正掀起一場對「非遺」挖掘、保護、研究、利用和創新的探討與實踐,致力於讓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景泰藍的工藝發展流傳至今,北京琺琅廠功不可沒。作為全國景泰藍行業中唯一一家「中華老字號」企業的北京琺琅廠,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景泰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2016年,北京琺琅廠還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技藝生產與保護基地」。

北京市琺琅廠有限責任公司黨總支書記、董事長衣福成表示,「非遺」文化的保護不應該嘴上說說,而是應該與市場結合,順應時代的變化。他說:「我們本著把景泰藍600年歷史的藝術,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商品發展成為藝術品、收藏品和建築裝飾品。只有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才能更加得心應手。」

「景泰藍的發展要反映時代的要求,傳達當代生活理念,適應當代人的審美情趣和消費需求。」北京市琺琅廠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景泰藍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鍾連盛同樣認為,只有在不斷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才是最好的傳承。如今,他鼓勵徒弟們積極創新,突出時代感和生活氣息。在鍾連盛看來,讓景泰藍技藝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使景泰藍技藝後繼有人、薪火永傳,不斷綻放出新的更加絢爛的藝術光彩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經歷了60多年的風雨歷程,幾代大師、藝人、技師們為這家琺琅廠付出了巨大的艱辛和心血。一件件精美絕倫景泰藍的背後,有一群一生鍾情景泰藍傳承的工匠。盛世中國的「大國工匠」用無聲的造型語言傳播著中國文化,和世界當代藝術進行平等交流、對話。

「非遺」傳承人代表著一種歷史的記憶,一種文化的符號,他們擔負著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隨著社會發展,許多傳統文化已經走進歷史的塵封中,但是只要有傳承人存在,傳統的優秀文化就會永存。作為「非遺」文化的珍貴記憶和生命密碼,景泰藍傳統工藝在現代軌跡里繼續延續著藝術的生命力,散發出亦俗亦雅、亦古亦今的神奇魅力。(文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90後的老鐵們,看著下面的畫面是不是感覺很熟悉?
你胖了多少斤?一份「去油」指南,對「油膩」說不!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