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打破語言的嘗試

打破語言的嘗試

目光。眼睛。

聲音。

找到不找不到

跳在跳在

有——抓開

有——不來

點又忽點點去見

轉轉轉轉停

詩/練於2018.3.7

文/由2018.3.7至3.15整合而來

這首詩是打破一般漢語使用方式的嘗試與練習。在創作詩歌的過程中,我時不時感到「現成的」詞句跳到腦海里,一寫下,它們即失去光彩。那些目前生命力較為旺盛語言形式,影響著我的思考方式,當然也影響了我的書寫。我想衝破語言的結構,或者擺脫範式的桎梏;但是我又太過心急,無法千錘百鍊地達到「一般的詞句,完全的自己」的境界(這是大詩人們能夠做到的),就一蹴而就地打破漢語的組成形式。

當然,如果要肢解這個小小作品,不難看到我意識下文字組成的規律:動詞為主,較多的動詞與介詞的結合,而較少名詞。開頭三個具象名詞給予解讀線索,而後就是一連串沒有主語的動作;兩個「有」在靜態的層次喘口氣,又開始了不停地運動。運動主體是開放的,讀者均可自行想像。這個想法一定程度上也源於抽象畫:沒有主體的運動,看似雜亂無章或怪誕的構成,實際上找尋一種直覺性的講述方式。

這首練習一開始的名字又叫「節奏的嘗試」。我很少使用居中的格式,但是在下筆之前下意識地排放詞語的位置,好像物理位置也是「新的語言」的一部分;倒不如說,在這裡我試圖追求與畫面的視覺結合。不過,我認為詩歌的節奏更多地體現在內容即文字的抽象上;一松一緊,一前一後,一動一靜,這大概是節奏的規律。

後來在一點其他藝術形式的嘗試中,我發現繪畫、音樂與舞蹈都有它們自身的語言。如果不是去模仿別人說過的話(如臨摹、學著跳一樣的舞),則是自己運用該領域的一般組成語言來講述。如果跳出來的舞蹈反反覆復都是同一些動作,可能說明創作者的辭彙量不夠大,或者沒有能力去創造新的辭彙。(當然,作品本身的存在不是絕對的;讀者對作品進行再創作,而每一個人對語言的理解方式都不同,語言存在天然的多態性,與意識和環境相關。這種多態性也是語言的魅力之一。)在這裡,語言與創作者的關係是一樣複雜的:究竟是語言造就了創作者,還是創作者調度語言、創作新的語言?

需要說明的是,作品的創作要旨並不一定是表達主體性,如文學現代主義的「作者之死」,存在一種以語言消弭自我的傾向。在這裡,語言的性質得到了更深刻的追問;語言是什麼?它與人的關係是什麼?在我的想法中,語言是一種「共在」,是人類交流的媒介;這個媒介是意義之源、思想之源,個人既從中汲取,又從中創造。一個社會化了的人在語言中生長,通過語言發現、認識、控制自身與外界。語言既可以用於顯露主體,也可以用於隱埋主體。那麼,具有開創性的作家,是如何創造「自己的聲音」的?他/她們如果創造了一種「新的」語言,這種「新」體現在何處?如何理解這樣一個事實,即讀者不需要學習就可以懂得「新的」語言?

這些問題都需要對語言的深入理解來做出可能的解答,我無力做到。但是,「打破」語言本身,只能夠讓語言的生命力更加旺盛;畢竟這個事物的客觀性質沒有變化,只是言說方式、形態結構等發生了變化。我嘗試打破語言,是因為希望聽到自己的聲音,「真正」的來自自己的聲音。當然,什麼是「自己」,也是一個動態的哲學問題;總之,我希望不被淹沒在語言的汪洋中、只做一個echo(或者一個平庸的作家),而希望找到真實的存在方式,找到現實的哲學解答。

一點說明

我終於說服自己,不再嚴格推出已經有一年及以上壽命的作品;階段性的思考有時效性,也有歷史意義。的確,不能老是追求完全的「經年累月」,畢竟沒有那麼多的完美;只希望一年後的自己看到這些不會懊悔或者羞愧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oscow 的精彩文章:

TAG:Mosc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