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奇蹟,3個月不到,中國學者首次突破22篇CNS文章,中科院及浙江大學繼續領跑

奇蹟,3個月不到,中國學者首次突破22篇CNS文章,中科院及浙江大學繼續領跑

歡迎點擊「iNature」↑關注我們!

iNature:iNature編輯團隊總結了中國學者第一季度在CNS發表的有關生命科學的文章,總共22篇,是一次大爆發,如果按照這樣的速度,2018年可能就會達到88篇,是2017年的將近1.5倍(2017年64篇)。其中中國科學院6篇(含合作一篇),浙江大學5篇,清華大學2篇,中山大學1篇,上海科技大學1篇,溫州醫科大學1篇,第二軍醫大學1篇,中國農科院1篇,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基因檢測中心1篇,中國農業大學1篇,上海交通大學1篇,復旦大學1篇,北京大學1篇。

這22篇分別是:浙江大學繪製出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繪製出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浙江大學首次,2篇Nature長文Article揭示抑鬱症的發病機理;上科大揭示GPCR分子結構;中國植物所陳之端等研究組揭示中國被子植物進化史;克隆猴的誕生;曹雪濤研究組揭示TET2在炎症應答中的新功能;宋爾衛團隊揭示成纖維細胞亞群調控腫瘤幹細胞新機制;清華大學揭示細胞「感知」機械力的精巧分子機器結構與機制;加州大學-浙大合作團隊開發出高效、低毒流感疫苗的方法,溫州醫科大學揭示衰老分子機制;基因組所科學家多組學研究揭示番茄品質的化學基礎 ——為培育美味品種提供新工具;施一公揭示人類剪切複合體結構;中科院藥物所吳蓓麗等研究組揭示GPCR複合物結構;張康教授Cell封面文章:基於深度學習開發出一個能診斷眼病和肺炎兩大類疾病的AI系統;浙江大學程磊教授基於前期工作和相關實驗數據,就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的理論基礎和計算方法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團隊與千百萬農民一起實現農業綠色增產增效;上海交通大學趙立平揭示腸道微生物對於2型糖尿病的系統研究;中科院劉江等研究組首次報道人類早期胚胎染色質動態圖譜;推翻近百年的研究定律,復旦大學楊振剛等研究組揭示成年人類海馬神經元不能再生;首次,14年的努力,涉及全球369個物種,中科院闡明植物根系進化的組織方式;湯富酬研究組與合作者首次繪製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並揭示神經元的分化成熟機制。

2018年2月23日,浙江大學郭國驥及韓曉平研究組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在線發表題為「Mapping the Mouse Cell Atlas by Microwell-Seq」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建立了基於網路的「單細胞MCA分析」管道,可根據單細胞數字表達式準確定義細胞類型。郭國驥及韓曉平研究組的研究證明了Microwell-seq技術和MCA資源的廣泛適用性。

2月15日,浙江大學胡海嵐等研究組在Nature發表了2篇背靠背地研究論文,題目分別為「Astroglial Kir4.1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drives neuronal bursts in depression」及「Ketamine blocks bursting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to rapidly relieve depression」,這倆篇研究論文揭示了在大腦外側韁核中的神經元活動,由星形膠質細胞調節,促使嚙齒類動物出現抑鬱樣行為:推進了人類對於抑鬱症發病機制的進一步深入理解,同時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我們進一步開發新的抑鬱藥物。基於這一重大發現,Nature進行了專門的評論報道。

2018年2月3日,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在人體細胞信號轉導研究領域再獲重大突破。該團隊率先解析了與肥胖、精神類疾病密切相關靶點——五羥色胺2C受體(human serotonin 2C receptor, 5-HT2C)的三維精細結構,並以此為線索,揭示了人體細胞信號轉導中的「重要成員」——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多重藥理學的分子機制。北京時間2月2日,該成果以「5-HT2C Receptor Structures Reveal the Structural Basis of GPCR Polypharmacology」為題,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Cell》上在線發表。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是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繼2016年、2017年在國際上首次發表大麻素受體、胰高血糖素樣肽受體高解析度三維結構之後的又一重大突破,是GPCR結構功能研究領域的又一項高水平、系統性的研究成果。

2018年2月2日,陳之端團隊與國內外團隊合作,通過比較4個葉綠體基因和1個線粒體基因的序列差異,重建了中國被子植物的系統發育樹。研究人員發現,從時間上看,中國約66%的被子植物屬是在2300萬年前的中新世以後出現的;在過去的3000萬年中,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經歷了更加快速的分化。從空間上看,中國東西部植物分化格局存在顯著差異。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1月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團隊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這標誌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該項成果於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在線發表在生物學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同時這篇文章被選為封面文章,非常的有意思及轟動性。

在果蠅中由Tet蛋白質氧化的RNA 5-羥甲基胞嘧啶(5-hmC)的功能已被最近揭示。然而,哺乳動物mRNA中5-mC的轉換和功能尚不清楚。曹雪濤研究組發現DNA修飾酶Tet2分子可以通過調控RNA修飾的新方式,促進機體增加天然免疫細胞的數量和功能,以應對病原體感染及其炎症反應。該發現不僅從免疫學角度為機體抵抗病原體感染的天然免疫機制提出了新觀點,也在表觀機制層面揭示了Tet2參與基因表達轉錄後調控的新模式,為有效防治感染性疾病和控制炎症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潛在藥物研發靶標。

癌相關成纖維細胞(CAF)是腫瘤微環境中豐富且不均勻的基質細胞,其癌症進展是至關重要的。在這裡,宋爾衛研究團隊表明,兩個細胞表面分子,CD10和GPR77,定義了與乳腺癌和肺癌患者的多個隊列化療耐藥性和差的生存相關的CAF子集。 CD10 + GPR77 + CAF通過為癌症幹細胞(CSCs)提供存活生態,來促進腫瘤形成和化療耐藥性。從機制上講,CD10 + GPR77 + CAFs通過p65磷酸化和乙醯化作用持續的被NF-κB激活而被驅動,這種作用是通過GPR77(一種C5a受體)的補體信號傳導來維持的。此外,CD10 + GPR77 + CAFs促進患者衍生的異種移植物(PDXs)的成功植入,並且用中和性抗GPR77抗體靶向這些CAF消除腫瘤形成並恢復腫瘤化學敏感性。宋爾衛團隊的研究揭示了一個功能性CAF子集,可以通過特定的細胞表面標記來定義和分離,並且表明靶向CD10 + GPR77 + CAF子集可能是針對CSC驅動的實體瘤的有效治療策略。

2018年1月22日,《自然》期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清華大學肖百龍與李雪明課題組題為《Piezo1離子通道的結構與機械門控機制》(Structure and Mechanogating Mechanism of the Piezo1 Channel)的研究論文,他們解析了哺乳動物機械門控Piezo1離子通道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揭示了其參與機械力感受與傳遞的關鍵功能位點,進而首次提出了Piezo通道以類似槓桿原理進行機械門控的精巧工作機制。該研究對理解生物機體如何將機械力刺激轉化為電化學信號這一基本生命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干擾素(IFN)表達是哺乳動物對病毒感染的第一反應。 因此,許多病毒已經形成了逃避干擾素的機制。 Du 等人 開發了一種系統地消除活的減毒流感病毒的IFN逃避基因的方法: 裝配突變體的組合以構建在小鼠中觸發短暫IFN響應但不能有效複製的病毒。 瞬時IFN響應導致強烈的抗體和記憶應答,其保護免受隨後的不同流感病毒的攻擊。 這種方法可以適應改善其他RNA病毒疫苗。

溫州醫科大學李校堃教授團隊與美國紐約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解析出一種被稱作α-Klotho的蛋白的分子結構,以及如何協助傳遞一種延緩衰老的激素信號。1月17日,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綜合性學術期刊《Nature》(影響因子40)。溫州醫學院陳高幟博士為該論文第一作者,梁廣教授和碩士生付麗麗為署名作者,李校堃教授和紐約大學MoosaMohammadi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藥學院為論文第一完成單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ature 的精彩文章:

Cell出版社推出2017年最美的10張生物學照片
開掛的人生,不到14天,中國學者郭強一篇Cell一篇Nature

TAG:iNa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