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奮力打破「缺芯」瓶頸

奮力打破「缺芯」瓶頸

——全國政協委員鄧中翰呼籲以自主晶元決勝人工智慧時代

「我國每年最大宗的進口產品,不是石油,也不是糧食,而是晶元!2013年至今每年進口額超過2000億美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以一組數據,道出了我國目前的「缺芯」之痛。

晶元,是一個國家製造業和科技實力的象徵。長期以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一直受到西方在先進位造裝備、材料和工藝引進等方面的種種限制,高端晶元主要依賴進口。

人工智慧技術,被視為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推動力。晶元,則是人工智慧產品的重要關鍵部件。邁向高質量發展,中國製造必須加大技術攻關力度,用創新推動「品質革命」。

作為「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鄧中翰建議,要從資金、政策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大力開發承載人工智慧運行的自主晶元技術,把握以自主創新晶元來決勝人工智慧新時代這一大方向,為中國人工智慧穩步躋身全球領先水平掌舵護航。

「晶元包括不同類型,產業界有眾多國際巨頭。我國人工智慧伺服器端的晶元儘管取得了領先世界的一些進步,但仍無法改變高端晶元主要靠進口的現狀。」鄧中翰說。

「中國互聯網用戶眾多,海量大數據為中國發展人工智慧提供了優勢,中國人工智慧實現『彎道超車』面臨歷史機遇。我們必須努力打破『缺芯』瓶頸,為人工智慧發展保駕護航。」他說。

核心技術研發是人才的比拼。鄧中翰建議,中方要學習美國矽谷多年來在晶元行業對人才的積累,加大對人才的幫扶和引進。同時還要加大晶元行業研發資金投入力度。「我國最近成立了國家集成電路大基金,就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在體制方面,要將成果迅速轉化,不能停留在發表論文或是評獎,還需要推動相應的體制改革來配合人才和資金的投入。」他說。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製造強國建設,並部署推動集成電路、第五代移動通信等產業發展。

作為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鄧中翰有著多年在美國求學、工作的經歷。他結合海外經驗,矢志報國,多年來為中國自主晶元的研發生產做出了大量努力。

1999年應邀回國之後,鄧中翰經過兩年的艱苦努力,在2001年率領團隊設計出「星光一號」晶元。迄今已有幾億枚「中國芯」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徹底結束了中國「無芯」的歷史,並先後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近年來,鄧中翰團隊又研製出世界先進水平的「星光智能一號」晶元。作為嵌入式神經網路晶元,這款晶元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已經量產應用。全國兩會之後,還將推出運算速度高出「一號」的「星光智能二號」晶元,功耗更低、學習能力更強。

據介紹,有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晶元後,我國制定了公共安全SVAC國家標準——這意味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制定安防領域技術標準的國家。「中國芯」為正在建設的「天網工程」、「雪亮工程」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不僅有效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安全感,也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又一張新名片。

「我們不能一味的跟跑,一定要進入到『無人地帶』,領跑世界。只要我們「晶元人」堅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晶元強國』、科技強國的夢想就一定能夠實現!」鄧中翰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E苑雜談 的精彩文章:

TAG:E苑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