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展圖賞 西施故里
■「西施故里·好美諸暨」全國攝影大展入展作品選登
■圖南點評
諸暨市位於浙江省中北部,為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越王勾踐圖謀復國之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其依託「七山一水兩分田」的資源稟賦,以西施故里旅遊區為中心,全力打造「西施之眼」、「西施之戀」、「西施之裳」、「西施之淚」景觀帶,推進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型。由中共諸暨市委宣傳部和中國攝影報社聯合舉辦的「西施故里·好美諸暨」全國攝影大展,入展作品已於近日揭曉。
老屋喜事 楊映紅 攝
點評:作者利用貼著對聯的柱子做框架,將一對新人突出了出來。前來祝賀的鄉親們排列在畫面下方,不僅烘託了喜慶的場面,而且這種構圖方式讓畫面變得非常穩定。
東白晨韻 樓革飛 攝
點評:畫面上方是金黃色的晨光,中間是發藍的雲海,下部是披滿綠色植被的山峰,三分法的構圖,顏色由暖到冷的分布,使得畫面更顯和諧寧靜,意味深長。
冬日禪寺 趙才木 攝
點評:作者將禪寺安排在了畫面中間偏左的位置,讓觀者的目光集中在禪寺上,而且不顯得呆板。美中不足的是畫面有些過於緊湊,構圖應該講求張弛有度,留白也有韻味。
深秋 楊堅 攝
點評:這是一張視覺效果唯美的照片,作者對光線拿捏得比較到位,再加上前景的倒影和暗黑的背景,將絢麗的秋色烘托得淋漓盡致。
沐浴 馬健虎 攝
點評:兩側的樹木和水面形成了明暗對比,升騰的霧氣較好地烘託了氣氛,一人一舟恰到好處地出現在了畫面的黃金分割點上。但攝影有時候也是遺憾的藝術,這樣看似完美的構圖有時候會讓人覺得略顯僵化。
青山綠水間 程晶藝 攝
點評:這是一張簡潔的照片,乾淨的水面把畫面自然地分開,水面上兩艘對開的小船讓原本靜止的畫面動了起來,多彩的植被和單色的水面更是相得益彰。
秋之西施故里 陳大棟 攝
點評:「上帝視角」確實能讓觀者看到平時難得一見的場景,但是以這種視角給人震撼的同時,還需要考慮構圖、光線、色彩等攝影的基本元素。這張照片在這些方面還有可以提升的空間。
景景入畫中 崔麗君 攝
點評:畫家喜歡繪製金秋的景色,作者則將畫作一起框進照片之中,這樣就為略顯平淡的畫面增添了趣味。如果能在取景的時候向左移動一下,只在畫面里留下畫家的手和畫筆,應該可以給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
石峽 許瑛 攝
點評:以蒼翠的竹子作為前景,作者讓觀者透過竹林看到飛流直下的瀑布,但又難以一窺全貌,進而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氛圍,引人遐想。
雙鷺爭霸 何亦農 攝
點評:在幾乎全黑的背景下,兩隻白鷺爭食的姿態顯得尤為生動,再加上前景的朦朧倒影,讓整個畫面不會顯得太過單調。
綠翠飛索 金雪熊 攝
點評:一座弔橋將畫面一分為二,對角線式構圖讓畫面更加靈動。而且弔橋和上面行走的人物的顏色為滿目的綠色做了點綴,豐富了畫面的色彩。
美麗的暨陽大地 酈以念 攝
點評:這張航拍的照片中冷暖色塊錯落有致地排列,各種線條交織在一起,雜亂中不乏秩序。與此同時,近處的人造景觀和遠處山峰的自然景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紅葉山林 許心剛 攝
點評:這張表現山林美景的照片拍攝得中規中矩,兩片林子之間的水窪讓畫面有了節奏上的變化,不會顯得過於緊湊。但是畫面還是略顯單調,如果能夠再加入一些烘托氣氛的元素就更好了。
靜謐的東白湖人家 斯文英 攝
點評:小樓錯落有致地排列在湖邊,在湖面略顯模糊的倒影映襯下顯得更加靜謐。群鳥從湖面掠過的瞬間則為畫面增添了些許動感,讓整張照片動靜相宜。
曬面 駱善新 攝
點評:曬面這種傳統手藝是攝影人非常喜歡拍的題材,各種角度幾乎都被人拍過了。這張照片的作者用非常低的視角仰拍晾曬的面和曬面人,而且構圖講究,應該算是一種不錯的嘗試。
■閑話影展
從觀風景到風景觀?吳楠
風景可能是攝影人向各種攝影活動中投稿數量最大的一個主題類型了。在中國,人們對風景的偏愛由來已久,且對待山水景觀的態度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也就造成了中國早期風景攝影的一些特色。中國人的遊山玩水持著欣賞陶冶的心情,而西方人則多是抱著探索的壯志。因此,在郎靜山、陳復禮等老一輩攝影家的鏡頭裡,風景攝影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生機,是「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幽謐,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的隱逸,是在入世的生活之外,給自己的心靈打造的一片自由逍遙的理想空間。
由此可見,攝影人觀看風景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鏡頭裡對風景的框取,甚至助力於建立起獨一無二的影像風格。我們已經逐漸意識到了當下風景主題攝影日益凸顯的趨同性、模式化等問題。這當然不能怪罪於亘古不變的自然風景,而在於許多人的拍攝沒有展現個體思想,沒有體現獨特的理解,更沒有獨到的現實關懷。正如王陽明所說:「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從觀風景到風景觀,之間相差的可能就是這一點靈明。
的確,風景不常變,常換的是人觀看風景的心情和思索。正因為如此,風景攝影才在近二百年的攝影發展歷程中不斷帶來驚喜。用相機鏡頭刻錄大自然風景的願望由來已久,藉助達蓋爾銀版攝影術,人們終於與自然「對話」:可以展開地景勘探,可以彰顯征服野心,也可以欣賞不曾被發掘的美。到了二十世紀上半葉,在此基礎上不斷突破既往對風景攝影的想像的攝影家們,如米諾·懷特、阿倫·西斯金德,開始將情感、心緒投注對景觀的觀察。與此同時,也有一些攝影家將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反思通過風景攝影表現出來,如愛德華·韋斯頓晚期作品中出現的現代文明在自然中留下的遺憾,安塞爾·亞當斯也曾特別出版攝影集呈現人類對風景的破壞。其後,威廉·艾格斯頓、羅伯特·亞當斯等攝影家也拓展了自己對風景的認識,景觀紀實逐漸發展起來。到了當代,攝影家們從風景中汲取更多養分充實自己的影像表達,無論是安德烈亞斯·古斯基的觀念空間,還是邁克爾·肯納的東方禪意,都演繹出風景攝影的不同魅力。
風景攝影的發展歷程尚有瞬息萬變的轉換,作為樂山樂水的攝影人,是否也應在個人的拍攝中思考變化呢?首先,展現審美趣味和情緒氛圍。對同一片風景做不同的截取,帶來的影像效果和情緒傳達是會有千差萬別的。就像古詩詞中同以流水表達愁緒,「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帶給人的情感傳達自然不同。注意到這其中的差異,並用恰當的取景來表現,將加深我們對風景攝影的理解。其次,展現個體風格。毋庸贅言,具有鮮明風格的風景攝影會脫離一景一物的簡單表現,呈現攝影者的主觀態度。再次,展現時代思考。我們觀看風景的目光也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有意識地發掘風景表現的時代特色,也會帶來「不一樣的風景」。
尤其當我們參與聚焦某一片土地的攝影活動時,通過沉下心觀風景,在照片中亮出自己的風景觀,想必會構造出一個別開生面的視覺空間。
TAG:中國攝影報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