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什麼讓現代人活得不自在?

什麼讓現代人活得不自在?

Sleepy Baby

 Sleepy Baby Suite

Wayne Gratz 

00:00/10:46

原創:自在每刻 圖片:Pinterest

先說說什麼是自在吧。「自在」是一種欣然放鬆的狀態。

「自在」,即「觀自在」,也是一種方法和途徑,即忘我客觀,對症下藥、對機說法地解決問題,達到自在。

如果我們不能「觀自在」,就很難「自在」。首先,看看我們每天都要觀什麼吧。世事紛雜,但歸根到底,每一天,我們就做三件事——處己、處人、處事。

先說說處己吧。

首先,認識自己。從古至今,人們嘗試用很多方法來認識自己,比如佛教的「般若」,主張跳出自己反觀自己,有些事情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些,這是一條通往智慧之路的途徑。現代心理學給了我們一些方法,可以讓我們更加便捷地認識自己。

一個人的自我包括身體特質和心理特質兩個方面。

身體有健康和美觀兩個方面。健康是指身體各器官的正常運轉。就美觀而言,因時代和個人品味而異。

每個人的核心心理特質有四個方面。人品、價值觀、性格、能力。另外,就是自己的經歷。這個對自己的心理也有著重大影響。

人品,是一種可以受到意識控制的心理特質。因為善與惡、付出與得到是可以選擇的。人品不好的人最終是難以自在的,因為人的六重需要中很多都是要與人交換來實現的。無法交換,也就意味著很難實現自己的需要,最直接的愛與被愛的需要就是這樣。

價值觀是個體核心的信念體系,是評價事物與抉擇的標準,是關於什麼是「有價值的」的看法。每個人會有多種價值觀,即價值觀體系,其中最核心的為核心價值觀。它是自然本性與後天經歷相結合的結果,具有相對穩定性。比如,你天生血液中雄激素的比例比較高,追求成就,然後你父母的價值觀會使你選擇或者排斥某一種價值觀。

奧爾波特六種價值觀分類:

1.實用型(經濟型):看重事物的功利價值,喜歡明確學習的用處,追求實用性,講究經濟效益,追求財富積累;以是否有利於個體或集團和社會的生存與發展作為評價事物價值的標準,比起過程他們更注重結果。

2.政治型(權力型):關心國家與民族發展,以振興國家與民族為己任;追求自尊與自強,責任感強;重視領導管理能力的培養,希望顯示自己的能力與影響;關心偉人生平;勇敢頑強,喜歡奮鬥與競爭,這類人喜歡發動組織和支配他人,認為人生就是一場戰爭為了勝利可以採取一切手段。與他人交往也是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基本沒有情分可言。

3.社會型:注重人際關係與友愛,為人處事公平正義;關心他人,樂於助人,誠實可信;喜歡民主有效的集體,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喜歡互相依靠共同生活,愛他人也希望被他人愛,把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放在首位,所以他們基本上不會計較得失。

4.科學型(理論型):重知識,愛科學;看重能力,勤于思考,追求真才實學;講原則,不拘人情;重理輕利,理性化,注重理性思考,反感不合道理的事情,從不為感性的事情所迷惑。

5.信仰型(宗教型):追求理想與信仰;喜歡探索人生的意義與宇宙的奧秘;注重精神生活與道德修養;凡事隨緣,順其自然;相信宗教與自然的力量,有人重視今生,有人重視超越現世的價值,也有人對兩者都很重視。

6.審美型:追求藝術美感,做事盡善盡美;講究生活、學習、工作豐富多彩、和諧完美;以美感、對稱、和諧的觀點評價與體驗事物,認為美的體驗具有很大價值,討厭世俗和糾紛,和周圍人始終保持最低限度的接觸,通常給人很冷漠的印象。

性格,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較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徵。它的形成也是自然本性(生物氣質)與社會化過程(經歷)相結合的結果。就自然本性而言,在古代有希波克拉底的四種氣質學說。現代有各種分類法,本人比較推崇的是海倫費雪兒的四種分類法:睾酮素——領導者——父親式系統思維,雌激素——協調者——母親式網狀思維,血清素——建設者——物質提供者條框式思維,多巴胺——探索者——精神提供者發散思維。這其實是人類分工在DNA中遺傳強化的結果。能夠認知清楚自己的性格中的自然本性,也就能認識清楚自己與生俱來的最大的需要和最擅長的事。比如,多巴胺比較多的人,往往有很大的精神需要,也最擅長這類工作。很多人沒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沒能找到自己DNA里的最大需要,和優劣勢,拿著另一種DNA的成功人士的模板往自己和孩子身上套,最後的結果是活得不自在,更談不上神馬成功。

能力,是順利、有效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心理條件。它的分類有多種。不同的活動所需要的能力各不相同。一般的,我們都會做三件事,處人、處事、處己。所以這是最基本的能力了。而處事中,不同的工作又有不同的需要,比如,音樂工作者,就要有很好的聽力、節奏感、旋律的記憶力、想像力和感染力等。

其次,與自己相處。是要和自己相處。這裡涉及到了自我接納程度。越能接納真實的自己自信程度就越高。當然,『真實』很重要,否則很有可能就變成自負或者自卑。它是建立在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基礎上的。

處己的最後一步,滿足自己的需要。人活在世上就會有需要,需要產生動機,動機支配著人腦的活動。人腦的活動有理性和感性兩個過程。理性包括感知覺和思維;感性包括情緒和情感。動機會支配人腦選擇理性思維的對象。情緒是客觀對象與人的需要之間關係的反應。當客觀對象能夠滿足需要,情緒就是正面積極的;反之,則是消極的。需要支配著人腦的理性和感性活動。所以不要再爭論人是感性動物還是理性動物了。人是「需要」動物。

第一層次生理需要: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

第二層次安全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

以上兩重屬於自然需要。

第三層次情感和歸屬感的需要:友情、愛情、性親密;

第四層次尊重需要: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第五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道德、創造力、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公正度、接受現實能力;

第六層次更高需要:自我超越、宗教信仰。

以上四重屬於社會性需要

每一重需要又分為基本需要和改善性需要。現代人在滿足自然需要中的基本需要上的挑戰已經不多了。往往受困於自然需要中的改善性需要,以及第三到第六重的社會需要。

再說說處人。與處己的步驟相類似。

先認識對方。身體和心理。心理有四項核心素質,人品、價值觀、性格、能力。

然後與對方相處。只有認識對方才能對症下藥,對機說法。很多人際的孤單與矛盾都源於無法識人。在認識真實的對方基礎上,彼此越能接納,關係的和諧度就越高。在這個過程中,要意識到自己的心理特徵對關係的影響。否則就會烏鴉站在豬身上了。

處人的最後一步,就是各自六重需要的滿足。因為人與人相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六重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一個收入與支出的往來賬,它分為精神與物質兩個方面。只有收支大致平衡一段關係才可以維繫。物質往往很好計算,精神則難以衡量。比如,一個人性格中的生物性,比如脾氣急,有時會無意識地對別人的精神造成剝削。這個就要靠在行為層面的習慣養成來修練了,但不可能完全摒除,因為DNA中,人的生物氣質和血液中的化學物質比例一般在一生中都是恆定的。狗改不了吃屎就是這個道理。有時,就要靠事後的反思來彌補了。這筆賬如果記得不客觀,就會陷入羅圈架的困境。吵架時,人們往往都願意說自己的付出。這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拉個賬單出來,可以省時省力。而且,歷史都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歪理邪說,不但會孤立自己,而且使自己陷入被全世界虧欠的痛苦中。唯有「般若智」,跳出自己反觀自己,能讓自己逃出升天。

最後就是處事。步驟其實也是和處人、處己相類似的。

先是認識事情。認識到它有什麼需要,需要人的什麼特質。它又可以滿足你的什麼需要。

其次,就是與事情相處。做工是件辛苦事不符合人類好逸惡勞的天性。所以它越是可以滿足你血液中的最大需要,你越是可以接納它,做起來就越愉快,如果像玩一樣,那成果也就會越好。

最後,就是滿足自己與別人的需要。其實,我們是通過把自己做事的成果與別人交換,來滿足自己與別人的六重需要的。神話中的第四重尊重和第五重成就感就是在這步誕生的,就是自己做出來的東西滿足了別人的需要,換回來一些的金錢、權力和認可。比如一隻蟑螂想出來了造一輛小車來裝大米粒,很多蟑螂就買,然後就誇這隻蟑螂聰明,又給它很多錢。它就獲得了尊重,在蟑螂財富榜上排名靠前了。人類社會和蟑螂社會是一樣的,只是花樣多點。

綜上所述,我們處己、處人、處事實際上都是圍繞著自己的六重需要。而在處己、處人、處事中的共計九個步驟里,任何一步出現問題,導致了自己的六重需要得不到滿足。我們就會覺得不自在。或者需要層次定得太高,比如要有很大的改善性需要或者是對社會性需要尊重或成就過於執迷,人也會覺得不自在的,這也是現代人覺得不自在的最大根源。而這九個步驟中我們能夠控制的就是我們在每一步盡量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位。

但是還是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不能控制的。

比如,生。是否出生。

生在哪個時代、星球、國家、家庭。比如,非洲、中東、戰爭年代、封建澀會。

生成什麼樣子——身體:美觀與否,健康與否。當然,現代醫學可以部分地解決這個問題。心理:與生俱來的生物氣質,智商等。但在這裡,要啰嗦一句,所謂的才就是你血液中的化學物質,你找到了你的最大需要,滿足了自己再與別人交換,你就有才了。比如,叫花子發明了叫花雞開個店都發了。從這個角度講,人人都有才,差別是是否被發掘出來,做成產品,與人進行需要交換。

比如老、病、死。

比如愛別離、怨憎會。你一生中會與什麼人相遇。

比如得不到。一個需要是否得到滿足,除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還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客觀因素。

這些是從古至今一直影響著我們需要的滿足,影響我們是否能得到自在的不可控因素。人生七苦是也。無論現代人變得多現代,有多少精神和物質產品來滿足需要。這七種苦也是無法根除的,這是一種無法徹底改變的現實境況。面對它們,要想自在,只能在心理上接受和超脫了。

也許在這不自在的人世里,和一個默契的伴兒,相伴到老是最自在的事了。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在每刻 的精彩文章:

TAG:自在每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