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手機廠商聯手「狙擊」小程序!紙老虎的可能性比較大!
早在去年就有消息稱,華為、小米、OPPO、vivo等一眾手機廠商要搞一套自己的應用標準和入口,目的就是在互聯網力量越來越強大時,讓手機廠商不至於被邊緣化,淪為給互聯網企業「免費打工」的角色。
2018年3月20日,華為、小米、OPPO、vivo等十大手機廠商終於站到了一起,共同發布了「快應用」的標準,宣布成立「快應用」的平台。
據介紹,「快應用」擁有免安裝、免存儲、一鍵直達、更新直接推送的四大體驗優勢。也就是說,「快應用」讓用戶直接打開手機,就能獲取到所需的服務,而不再需要去各大應用商店下載、安裝。
手機廠商「另壘爐灶」,革的是誰的命?
讓所有主流手機廠商都站到一個檯子上,想起來就是一件很難的事兒,但「快應用」讓這些平日里明槍暗箭打得一塌糊塗的手機品牌建立起了統一戰線。
目前來看,這一「聯盟」包括了華為、小米、中興、金立、聯想、魅族、努比亞、OPPO、vivo、一加十家手機廠商,從這十家手機廠商所覆蓋的終端數量來看,體量上超過了10億台,架勢拉開的很大。
按照官方對外的表述,十大手機廠商將建立即時應用生態發展聯盟,通過統一標準讓開發者低成本接入,「快應用」在研發介面、場景接入、服務能力和接入方式上建設標準平台,以平台化的生態模式開放給開發者和企業開發者。有了這套標準和平台,能最大化的降低開發和推廣成本。
問題來了,手機廠商到底組的是個什麼局呢?
很多人看到這裡就明白了,一直以來,雖然智能手機廠商華為、小米等每年的出貨量上億台,但硬體的利潤變得越來越微薄,用戶購買手機並非是為了買一個殼子,應用才是用戶的最終使用場景。對手機廠商來說,這麼多年,都在為互聯網企業「打工」,在應用端幾乎沒有任何話語權,只有分得了手機出廠時的應用預裝付費等可憐的收入。直到今天,手機用戶日常高頻使用的網購、旅遊、餐飲、外賣等應用,也與手機廠商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手機廠商雖然背靠數億台的硬體設備,卻只能從中撈一點殘羹冷炙。顯然,他們心裏面存在很大的「怨言」,只不過,無論在安卓的應用生態中,還是微信的社交生態中,抑或是更大的互聯網應用生態中,手機廠商很難撕開一個口子,更沒有先例。手機廠商以「另壘爐灶」的方式,打出「快應用」這張牌,就相當於公開的叫板,目的是將智能手機端的應用生態「推倒重來」,讓手機廠商有了翻身的機會。
「快應用」的敵人:小程序還是應用商店?
目前來看,手機廠商的野心很大,「快應用」之所以敢拋出來,最大的籌碼就是各家手機廠商的出貨量。說得更直白一些,就是幾億台手機的屏幕入口,這是手機廠商自家的地盤,完全可以自己說了算。
那麼,「快應用」的假想敵人究竟是誰呢?能看得到的就有兩家。
一是微信小程序,確實,很多人將「快應用」對標的對象看作是小程序,無需下載App、用完即走,這是「小程序」的典型特點。唯一不同的是,小程序依賴的是微信10億的用戶基礎和社交鏈條,同時提供微信搜索入口、二維碼引流,距離用戶要近得多。相比,「快應用」的底牌是手機出貨量和保有量,用戶購買了手機後,屏幕上可直接點擊進入,同樣是輕產品的模式。這麼看,兩者是直接的競爭對手。
二是應用商店。進入智能手機時代後,人們已經逐步遠離了鏈接、跳轉這一套PC時代的玩法,下載、安裝和使用APP應用,成為了新的習慣。移動互聯網紅利的釋放催生了龐大的應用商店市場,騰訊應用寶、百度手機助手、360手機助手等成為了人們進入移動應用各個場景的「大門」。但對手機廠商來說,他們認為應用商店搶了自己的生意,本來是近水樓台,卻被互聯網企業給抄了後路。
「快應用」推出來後,革的就是應用商店的命。其實,各家手機廠商圍繞著應用分發,很早前就內置了自家的應用商店,也確實給應用商店帶來了明顯的「分流」的衝擊。因為對用戶來說,無論是哪家的應用商店,只要應用覆蓋足夠豐富,數量足夠龐大,能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購機用戶沒必要再單獨下載一個第三方的應用商店,所以效果還算顯著。這一次,在「快應用」這盤棋上,華為、小米等十大手機廠商聯合在了一起,統一行動,不僅僅是「分流」,二是替代。
只不過,「快應用」真能在行業里引發一場革命嗎?能憑空構建出一個龐大的入口和應用生態?短期看,可能很難。
玩生態太難,紙老虎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互聯網行業里影響力大、用戶覆蓋面大的生態,幾乎都是慢慢成長起來的,比如微信生態,隨著微信用戶體量的擴大,微信支付、微信錢包及小程序變得越來越普及,開發者和應用提供商相繼入局,搶佔用戶紅利;又如百度的搜索生態、阿里的電商生態,背後依賴於在搜索、電商領域的行業地位;今日頭條從客戶端延伸出來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悟空問答、抖音等產品,同樣是某一家平台具備了足夠強大的實力後,慢慢沉澱和抽離出生態系統。
憑藉著十家手機廠商的聯盟搞出來的」快應用「,到底是紙老虎還是「真生態」呢?
曹sir認為,紙老虎的可能性要大很多,理由有三個:
手機廠商玩硬體在行,但玩互聯網應用卻是「外行」。就連小米這樣具備互聯網基因的企業,所謂的「終端+系統+應用」的鐵三角的生態之路都走得磕磕絆絆,更不要說華為、OPPO、vivo、金立等品牌了。在手機廠商手裡沒有主流應用牌可打時,想像著用戶積極遷移到」快應用「生態中來,就有些一廂情願了。
雖然移動APP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在應用形態上的確存在一個升級換代的機會窗口。但「快應用」不僅僅是一家手機廠商的事兒那麼簡單,需要」複製「出一個完整的生態,讓開發者、應用提供商都能根據」快應用「的標準,重新進行開發、包裝並上線,這是一件門檻相當高的事兒。
手機廠商所謂的」聯盟」更像是鬆散的」組織「,各家手機廠商往往各懷鬼胎,到底能不能形成合力,又沒有緊密綁定的利益關係主體,很容易成為」抱團取暖」的烏合之眾。一旦「快應用」開局不利的話,結果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說,」快應用」的想法很大膽、很有魄力,十家手機廠商能同時站台,也難能可貴。但最終能搞出多大的動靜,恐怕只能邊走邊看了。
※2018 CES 自動駕駛成新寵兒
※CES 2018:vivo發布首部屏下指紋手機
TAG:比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