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癌症病人能不能吃雞肉說起
從癌症病人能不能吃雞肉說起
癌症病人接受手術、放療、化療或中醫中藥治療,都會問大夫,「我能否吃雞」,「飲食有什麼禁忌」之類的問題,這些看起來並不複雜的問題,在我國竟成為難題。我國現存的兩種醫學體系,就是西醫和中醫。西醫大夫會說,雞有營養,想吃就吃;中醫大夫則是雞是發物,不能吃。他們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讓一個同時接受中醫和西醫治療的患者,左右為難,無所適從。
1. 中西醫對雞的認識
西醫認為包括雞在內的鴨、鵝、豬、牛、馬、羊、魚等動物肉類,是我們獲得蛋白質的主要來源,而蛋白質是用來「建造」和「修復」身體組織最重要的「原材料」。而癌症患者更需要蛋白質,足夠的蛋白質可以防止體質下降,白細胞減少,血紅細胞下降。因此雞肉是可以吃的。
有人說關於腫瘤的發生、發展,確定了很多的致癌物,包括食物中,比如煙熏,燒烤,加工紅肉類,病人包括健康人都要注意不要食用,可即使是天然最強的致癌物黃曲霉毒素,也沒有傳說中的「發物」那麼立竿見影,常常需要大量持續服用,長時間才會發病。現代毒理學關於某種致癌物的研究都是觀察幾年,十幾年的數據結果,象今天吃了明天發生腫瘤的,或者吃了什麼就複發、轉移的,似乎不可能。
中醫很重視食療,認為葯食同源,把食物上升到藥物的高度。雞肉味甘,性微溫。能溫中補脾,益氣養血,補腎益精。雞肉對營養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勞、月經不調、貧血、虛弱等有很好的食療作用。雞肉有溫中益氣、補虛填精、健脾胃、活血脈、強筋骨的功效。公雞與母雞的作用稍有不同,公雞性屬陽,溫補作用較強,適合於陽虛氣弱的人;母雞屬陰,比較適合於陰氣受損的產婦、年老體弱及久病體虛的人食用。
真正中醫入葯的雞,叫烏雞,又稱烏骨雞、葯雞。李時珍說:「烏骨雞,有白毛烏骨者,斑毛烏骨者,有骨肉俱烏者,肉白骨烏者。但觀雞舌黑者,則肉骨俱烏,入葯更良。……肝腎血分之病宜用之。男用雌,女用雄。婦人方科有烏雞丸,治婦人百病。煮雞至爛和葯,或併骨研用之。」烏雞肉味鮮美,可作珍饈美饌,又被作婦科聖葯。《食療本草》指出,「黑雌雞,治反胃、腹痛、骨痛、乳癰、安胎。」
雞為何被稱為發物之首?可能還是與李時珍有關,《本草綱目》中說:「巽,為風、為雞。雞鳴於五更者,日至巽位,感動其氣而然也。今有風病人食之,無不發作。巽為雞,可信矣。」其中指出,雞屬於巽卦,巽為風,由此說,吃雞能生風,這大概就是說肌肉是發物。所謂發物發物是指富於營養或有刺激性特別容易誘發某些疾病(尤其是舊病宿疾)或加重已發疾病的食物。
烏雞肉
中醫認為腫瘤癌症屬陰邪,為痰濕瘀堵,氣血所化,根據「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理論,溫熱的食物能夠促進腫瘤生長,而雞性溫而生風,對腫瘤患者來說,雞屬於發物,在病情得到控制之前,還是少吃為佳,即是根治了,也應當適可而止,不能海吃。
2.兩種認識的差異
中西醫對雞的認識差異,其根源在於思維方式或者說哲學基礎不同。西醫是建立在還原論的基礎上,認為任何一個事物的整體是由不同部分組成,部分之和等於整體。認識事物的方法就是用還原的方法,將某一事物不斷地拆分成最小的部分或者是微觀粒子,弄清了微觀粒子也就弄清了這個事物。雞肉每百克含蛋白質23.3g,脂肪1.2g,鈣13mg,磷189mg,鐵2.8mg,還有維生素B1、B2、煙酸等。雞肉的營養作用就是這些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等作用之總和。其實,這種認識方法有點片面,抹殺了事物之間的差別,以蛋白質來為例,雞與鴨、鵝、牛、馬、羊、魚等都差不多。如果一個癌症患者體內蛋白質不足,在西醫大夫眼裡,這些動物肉類幾乎沒有區別的,就會告訴患者想吃啥就吃啥。
中醫是建立在整體論的基礎上,認為任何一個
事物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只有在運動之中去把握認識它。中醫認為葯食同源。藥物與食物都有四氣五味。四氣:溫熱涼寒,溫氣升,熱氣浮,涼氣降,寒氣沉,如同一年四季的大氣運動。五味:酸苦甘辛咸,酸味主收,苦味主燥,甘味主緩,辛味主散,鹹味主軟。這樣通過四氣五味,從整體地掌握食物在人體的運動變化趨勢,對人體產生不同的作用。雞味甘,氣微溫,入肝脾經,具有溫中、益氣、補虛的作用。而鴨味甘,性涼,主入脾腎經,具有滋陰補虛,利水消腫的功效。這樣,通過氣味就將雞與鴨食療作用區別開來。
中醫將體質分為平和體質、陽虛體質、氣虛體質、痰濕體質、濕熱體質、陰虛體質、瘀血體質、氣鬱體質等8種,雞肉適合平和體質、陽虛體質、氣虛體質者,陰虛體質者也可以少少吃點,其它4種體質者是不能吃的。而鴨適合平和體質、陰虛體質者吃,其它6種體質不宜吃。
中醫食療不僅要辨別體質,更要判斷病因,中醫將病因分為外感六淫(風寒署濕燥火)、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等,而西醫不管病因,也不分體質,只要認為免疫低下,記住免疫低下是西醫的口頭禪,而蛋白質是各種免疫細胞的重要成分,只要是含有高蛋白質的食物都可以攝入。
中醫認為癌症是痰濕瘀滯引起,在腫瘤的後期,體內痰濕瘀滯不明顯,體質偏寒、偏虛者,才可以吃雞肉的。雞算不算髮物,不是絕對的,與體質、病情符合,就不是發物;反之,就是發物。因此,不要將雞貼上「發物」的標籤。
食療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辨證施食,可以起到藥物無法起到的作用,所以常說,葯療不如食療。要拋棄 「唯成份論」、「唯營養論」,應根據食物的氣味來選擇適合患者的食物,以保障我們吃出健康,吃出滋味!食物的氣與味,尤以氣為主,簡單地說,就是食物的寒熱屬性。就連最簡單的喝水,根據體質的寒熱,選擇水的寒熱。體寒的人喜歡喝溫水;體溫的人,喜歡喝涼水,更不談諸如雞鴨魚肉之類。西醫恰恰忽視食物的寒熱屬性,認為脫水,補水就夠了,不分水之寒熱。一個人缺乏蛋白質,當從食物中吸收。這一點是很對,要知道蛋白質也得分寒熱,雞性溫,含有的蛋白也是熱性蛋白;鴨性涼,含有的蛋白也是寒性蛋白。一陰一陽之謂道,萬物都分陰陽,或者說寒熱,人有男女之分,雞有雌雄之分。我們的體質有陰陽(寒熱)之分,我們吃的食物又怎能不分寒熱呢?寒性體質的人,可以吃雞;熱性體質的人可以吃鴨。
現今,動物性食品中,最流行的莫過於牛奶。各種媒體與廣告大肆宣傳:牛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與鈣質。中醫對牛奶是這樣認識的:牛奶,色白氣腥,從五行看,屬金,所以性涼,味甘。其功效為滋陰潤肺的作用。主要治療肺胃陰虛引起的各種肺結核、咳嗽、咳血等。對於痰濕偏重或脾胃虛寒的各種人群不大適合 。過多飲用牛奶,一般會生濕生痰生寒,從中醫角度看,牛奶是牛的血化成,屬陰寒之物,非必要不能飲用。可是現在的父母們都把牛奶當做小孩的基本營養品,促進生長發育的必需品,導致小孩虛胖,四肢不溫,容易感冒咳嗽、腹痛腹瀉。
因此,選用食物的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氣味相合,而不是看它含有什麼成分或含有多少營養物質。《黃帝內經》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也就是是,谷肉果蔬的氣味,與人的體質適合,就能補充人體的精氣,否則會耗傷人的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