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朝代領土面積破千萬,只因一個失誤,最終衰敗
在中國的大一統王朝中,唐朝靠著自己1237萬平方公里的疆域面積,位居前列。唐朝能達到這種體量,自然不是靠充話費送來的,而是依靠持續的擴張。跟漢朝在平定天下後,選擇休養生息十幾年不同,唐朝在完成統一後不久,便以主動出擊的姿態應對外患。
唐朝的這種選擇,既來源於唐太宗的一貫主張,也得益於當時唐朝的騎兵優勢。他們以長途奔襲、擊其不備的戰術,擊敗了突厥、契丹、吐蕃等外患。唐朝的實力開始不斷擴張。從西域到天山腳下,貝加爾湖也被唐朝疆域包裹其中。
在唐太宗在位的時候,唐朝一直在保持著極為旺盛的擴張。直到唐高宗在位,仍發動了數次擴張。不過,這種擴張並不會一直持續下去。一方面,唐朝內部難以支撐這種擴張。
唐朝擴張的時候,國內恢復一直不算很好。魏徵曾對唐太宗說,當時唐朝的國力,還沒有恢復到隋煬帝時期的水平。而且,隨著土地兼并越來越厲害,唐朝很多人成了流民。在武則天以後,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
另一面,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作戰能力越來越強。他們又是以騎兵為主,來自靈活,不容易防禦。基於這樣的情況,唐朝開始改變唐太宗時期主動攻擊的策略,改以防禦為主。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唐朝出現了節度使。節度使最開始出現的時候,只是掌管軍事,目的是更好的守住疆域。
而且,唐玄宗在設立節度使的時候,也立下了「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的方略。(節度使不會長期在某個地方長期任職,不是只掛名,不到邊地任職,不同時管轄好幾個地方)再加上最初任用的都是哥舒翰、高仙芝、王晙等忠厚名將的時候。節度使確實對唐朝邊境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圖為唐玄宗
節度使制度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邊境形勢的改變,開始讓唐玄宗加大了節度使的權力。從過去的軍事,開始擴展到人事、財政。節度使往往還兼任刺史,並統領了好幾塊領地。這使得他們得以有實力與唐朝中央抗衡,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
這是唐朝由盛轉衰的節點。在安史之亂以前,唐朝並不是沒有發生過叛亂,但大多得以平息,並根除後患。安史之亂的問題在於,唐朝擊敗了安祿山,卻發現又多了一批新的安祿山。
他們掌握著地方大權,從軍隊到財政,軍營里的士兵,只知道有將軍,不知道有皇帝。並且,他們的職位還是能夠世襲的。這就使這些節度使在地方的權力更加根深蒂固,難以根除。而且,隨著節度使的擁兵自重,唐朝中央自身能掌握的地盤、財政,反而更少。
唐朝皇帝也曾想過削藩,結果還是失敗了。最後皇帝還得下一個罪己詔,證明自己削藩是錯誤的。而且,因為節度使的存在,皇帝想要解決一些問題,都沒有辦法。唐僖宗在位的時候,翰林學士盧攜跟皇帝說:「現在天下大旱,老百姓的日子都窮得過不下去。朝廷應該開義倉賑濟災民,免徵稅收,安撫百姓。不然,會釀成大禍。」
皇帝一聽,也有道理,就發了一道命令,讓地方按照這個思路執行。可地方官員一看,理都不理。要是開放義倉,免除稅收,他們就得喝西北風去了。一來二去,餓著肚子的老百姓就造反了。在這次造反中,有一個黃巢的人也加入進來。他將在接下來幾年,攪得天翻地覆。唐朝雖然沒有亡於黃巢手裡,卻在節度使朱溫的手中,走向墳墓。
※此人是唐朝的名將,曾經滅掉三個國家 擒住三個君主
※盛唐超過三千名官員是外國人!唐玄宗最捨不得這個日本留學生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