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印度打車軟體Ola,也難逃「資本合併」命運?
從全球市場來看,共享經濟已經引發了多場具有顛覆性的風暴。尤其是在與大眾關係緊密的衣食住行方面,誕生了具有強勢影響力的獨角獸企業。如,共享打車企業Uber、共享房屋出租企業Airbnb等。而鑒於每個國家的經濟特色、發展程度等不同,這些巨頭或是實現了多國全覆蓋,或是與本地對手僵持——最後不是吞併就是以退出而告終。
而目前在澳大利亞市場卻呈現了一種獨特的情況:印度打車巨頭Ola正式進入澳大利亞市場,而在這一市場原本Uber是一家獨大的——兩家都不是澳大利亞當地的打車企業。此外,Uber和Ola還在印度當地展開著激烈競爭。不過,看似競爭激烈的表象下,其實也只是一場資本棋局。
用比Uber更低價,搶佔澳大利亞市場
身為印度打車巨頭,Ola最大特色是主動通過迎合印度客戶的特殊需求。如,印度人通常喜歡用現金結算票價,並乘坐價格便宜的三輪人力車進行短途出行。而這些都是其他打車企業難以適應的,但Ola正是憑藉自身的特色讓自身成為印度領先的打車企業,進而在市場與Uber抗衡。
而現在,Ola首次在海外擴張到澳大利亞,這是對印度新興科技創業公司能否在發達國家生存的一次重大考驗。據了解,繼上月在澳大利亞珀斯推出共享打車服務之後,Ola於近日正式在悉尼推出該服務。此外,Ola隨後還將進入澳大利亞的另一個大城市墨爾本。
而為了搶佔澳大利亞市場,Ola給出的殺手鐧就是在乘客端和司機端進行大肆補貼。比如在悉尼,乘客前三次乘坐Ola全部免費,享受的最大金額為 25 澳元(約合 124 元)。另外,在促銷期結束後乘客還能夠享受半價打車待遇。而在司機端,Ola只拿出行總收入的7.5%,且日後最多將這一數字提高到15%,而Uber則抽成20%至25%。對此,司機表示通過Ola他們每小時可以賺50澳元,通過Uber每小時只能30澳元。可見,此次Ola進入澳大利亞市場是有備而來、氣勢洶洶的。
希望向印度裔司機或乘客推銷自己
之所以Ola敢於如此以低價搶佔市場,原因似乎是Ola「窮慣了」。而在進入像澳大利亞這樣富裕的發達國家,即使Ola再補貼和燒錢,也照樣能賺不少。整體來看,澳大利亞的客戶預期和出行總價等都遠遠高於印度。
據美國研究公司eMarketer此前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去年經常在網上購物的澳大利亞人中,有近20%的使用共享打車服務。而澳大利亞的出行總價遠高於印度,這意味著Ola每次都會收到更多的抽成。當然,這是經過Ola計算出的、可以調整的模型,以此來滿足全球客戶需求的計算方法。
此外,Ola並未明確向印度裔司機或乘客推銷自己,但該公司確實希望印度人對其品牌的認知和推廣起到幫助作用。據2016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澳大利亞約有1.9%的人口出生於印度,而且還有更多印度移民的孩子。甚至Ola在澳大利亞的應用程序仍然在表明這種聯繫:有的印度人在澳大利亞註冊並添加他的手機號碼時,印度有時會顯示為默認國家。其實Ola就是在打感情牌,這點也是Uber難以做到的。
狂野的Ola或終難逃「資本合併」命運
從大環境看,Ola進入澳大利亞市場是有著深刻原因的,絕不只是進入一個海外國家那麼簡單。Ola成立於2011年,截至目前擁有超過1.25億註冊用戶,在印度的110個城市擁有超過100萬名司機,去年上半年在印度下載量為2600萬次。而Uber在2014年進入印度市場,去年上半年Uber在印度的下載量為1400萬次,印度已成為Uber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市場,占其全球市場份額的12%。
在競爭激烈的背後,雙方卻都有一個大金主——軟銀。軟銀既是Ola的最大外部股東,也是優步最大的股東之一。而軟銀高管此前明確表示,他們希望Uber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業務與當地企業合併以避免激烈的競爭激烈,讓公司更加專註於高利潤的發達國家市場。此外,Uber在中國和俄羅斯最終都出售了當地的打車業務,以換取當地主要競爭對手的股份。
這也就意味著,Ola進軍澳大利亞的終極目的有可能是給自己增加談判籌碼。而且就在最近Ola還修改了公司章程,以防止任何大型投資者強迫公司出售。Ola的創始人及其首席執行官Bhavish Aggarwal更是正忙於從其他投資者那裡籌集資金,以減少軟銀對Ola命運的影響。
但是到最後,Ola或許還是難以避免和Uber做一筆交易的情況。小概率的可能是Uber退出印度市場以換取Ola的部分股份——就像Uber和滴滴那樣,大概率的可能是Uber在資本大手的運作下吞併Ola。屆時,Ola很可能就身不由己了。(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石墨烯電池將普及,未來石墨烯還會誕生哪些新產品?
※華米成功赴美上市!這是給小米先探路的節奏?
TAG:康斯坦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