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水形物語》的一點小腦洞

關於《水形物語》的一點小腦洞

他懷抱著中槍的她,緩緩沉入水中……

這是《水形物語》的結局。哦不,還沒完,然後他在她身邊環遊了幾圈,她忽然睜開雙眼,長出了能在水中呼吸的鰓,然後他們在水下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這是《水形物語》的大結局嗎?我認為不是。

這是真正的大結局嗎?我覺得不是。我個人的理解:最後男女主並沒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做出這個推測首先是基於個人對電影的期待,我覺得這種「大團圓」式結局過於單薄,是對影片主題的一種簡單化處理,也使得影片在「奧斯卡金像獎」的盛名之下有些令人失望。當他們最後在水中相擁時,那畫面的確很美,尤其是那隻從女主腳上掉落的,在暗綠色海水中漂浮著下沉的紅色高跟鞋。人們可以在這場浪漫的水下舞蹈中釋然,忘記了女主曾經歷過的對於自己身世不明的惶恐和無法正常交流的孤獨;與此同時,觀眾也大可以忽略之後可能發生的事。

電影的創作者為了將這個奇幻的故事融入現實,可以說是費盡心機,不僅要扯上美蘇冷戰,還要用多個配角身上的多種巧合來推進,以期增強觀眾的心理代入感。但是在電影結尾的時候,卻把「現實」的腳手架完全拆除,使整個故事成為一個空中樓閣。如果說在觀看前面部分的時候,我還能對女主所表現的對愛與理解的渴望感同身受的話,那麼在看到結局的時候,這種簡單粗暴的處理真的令人滿心疑惑:這算什麼?愛能讓你長出鰓?愛能讓人改變物種?愛能搞定一切?

那我們以後都用愛發電好了……

全片中我最喜歡的愛麗莎的樣子。在結束了一天的勞累之後,她會疲憊,她仍幻想,和所有人一樣。

影片中能夠支持這一推測的最重要線索就是開頭結尾的處理。電影的開頭結尾都是老畫家的敘述,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這部電影是老畫家在向我們講述一個他所了解的故事。在電影最後,老畫家並沒有和男女主一起躍入水中,他站在碼頭邊,他留在「現實」中。因此,他根本不知道之後發生了什麼,而我們所看到的結局很可能是他的想像。他不忍接受愛麗莎死去的事實,所以在自己的想像中為她和她深愛的魚人編織了一段美好的幻想。

愛麗莎和老畫家之間有著很深的友誼。

第二條線索來源於「水」這個全片中最重要的意象。The shape of water,直譯過來應該是「水的形狀」,這個短語本身就非常耐人尋味。水本來是沒有形狀的啊,那我們應當如何去理解這個片名呢?

有一種理解是,水的形狀就是沒有形狀,這象徵著愛情不應有限制,所以從一開始人們提倡的愛情可以跨越階級、地位、年齡,到跨越性別,再到本片中愛情可以跨越種族。

不過,我個人傾向於把水看作是一種想像,或者幻想,簡言之就是「非真實」的象徵。還記得影片開頭嗎?水底的房屋,傢具,還有睡夢中的愛麗莎,都在深深的海底無聲地漂浮著。但是這裡沒有水草,也沒有魚群,因此與其說這是一個海底的住處,不如說是把現實中的住處直接泡進了「水」里。水底的這一切是那麼精緻,那麼美麗,但同時也告訴觀眾:這一切都是虛幻的,是水中月鏡中花,這個水底的愛巢其實並不存在。

電影開頭。

如果把「水」理解為幻想,那麼「水的形狀」就是「幻想的形狀」。正如水的形狀其實只取決於容器,幻想的形狀其實只取決於我們的意願。因此這也暗示,最後浸沒在水中的結局並不是「真實」的結局,而只是我們的美好幻想。

幻想的形狀總是無邊無際的,總是美的。在幻想中,一生孤獨的愛麗莎會和所愛長相廝守,孤獨將不會使她驚擾,冷眼也無法對她評價,她還能長出魚鰓,能像一顆沉入海中的寶石一般,被無盡的、柔軟的海水永遠地守護。

而現實卻總是殘酷。有才華的畫家會被時代淘汰,成為間諜的科學家會被自己的同胞殺死,而想要更好生活的軍官一旦工作失誤就得從這個世界消失——所以他選擇了對別人殘忍。

之所以會把一個大團圓結局理解為悲劇性結局,並不是因為因為拒絕美好。

恰恰是因為,最打動我的地方是愛麗莎的渴望,我覺得這才是全片集中散發光和熱之處,而不是一個缺乏說服力的完滿。她被自己的缺陷封閉在一隅天地里,但並沒有因此自我封閉。她的腦海里有最狂野的想法和最直白的愛欲,在這種狂野和直白面前,禁忌像陽光下的陰影一樣節節後退;她的身體也噴發出熱烈的慾望,如同整部影片的暗色調,隱秘而濃郁。

就算最後是毀滅,是破碎,是虛空,也不改其色,這樣的渴望是最美的。我們不需要再強加一個大團圓結局,不是嗎?

END

PS:寫這篇文章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腦洞,歡迎討論,拒絕抬杠,畢竟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太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個遠方 的精彩文章:

TAG:一個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