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岩石中的數學,或許能發家致富喲
木頭和石頭,或許是最早被我們的祖先拿來使用的材料了。木製工具的保存時間不長,但有的石器工具樣本據信已有超過上百萬年的歷史了。岩石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材料,它們先被製作成工具、再被應用於建築,可以說,岩石塑造了人類的文明。的確,可以說岩石是我們最永恆的材料。
圖一:岩石是一種神奇的材料,它塑造了人類的文明。|圖片來源:Plus
彈性的岩石
當我們看到一塊岩石時,我們看到的一塊非常堅固的東西——確實,這是它作為材料的主要特性。然而,外表是可以具有欺騙性的,岩石還有許多其他的性質,其中還有一些非常明顯。任何曾經歷過地震的人或許都注意到一個事實,即岩石可以表現出彈性。彈性介質可以在(適當大的)力的作用下發生少量形變,其中形變的程度(位移)與力成比例;當力被移除時,彈性介質會返回到其原始的位置。
彈簧就是彈性介質的一個例子。彈簧的伸長與力之間的關係最早是由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4)發現的。彈性材料的一個特徵是它可允許膨脹和壓縮的彈性波。在彈簧中,我們可以通過沿著它的長度發送一個脈衝來觀察這一點。同樣的,岩石也允許波的傳播,例如我們在地震時就能看到的衝擊波。
除了具有破壞性,這些波也可以非常有用。事實上,我們對地球內部的大部分知識都來自於研究這些波在岩石中被反射、折射和衍射的方式。通過解決這種反問題(找到測量效應的起因的問題),我們可以找出地核的屬性。
從數學角度來看,這涉及到求解波動方程。這是石油公司為了尋找石油時會採用的非常類似的方法。為此,他們會引爆一個小型爆炸(通常是壓縮空氣),然後測量反射波的強度,這樣就能探測到海底深處的油田。
上述這種觀測表明,對於岩石而言,短時間尺度內(上萬年)的岩石可以表現出彈性。然而,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岩石可以表現為不同類型的材料。我們習慣於將岩石視為冰冷、堅固且易碎的物質。然而,在它們形成過程中,岩石是高溫、且處於極高壓力之下的,在足夠長的時間內能像液體一樣流動的。這種行為被稱為粘性。與位移和力成正比的彈性材料不同,粘性材料具有與作用力成比例的速度。
摺疊的岩石
了解了岩石的這些方面後,讓我們能將數學運用到一個特別有趣的問題上:岩石層是如何在長時間的巨大力作用下發生彎曲的?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大陸漂移的影響下,岩石層會受到來自移動板塊的巨大壓力,而這種力會使得岩層形變從而產生山脈。因此數學可用來預測岩石會如何摺疊,以及山脈會如何形成。
舉個例子,想像一下用 x 軸測量從水平方向對一個未變形的岩石層施加的壓力;用 u 軸表示任何在垂直方向的產生的形變(如圖二所示)。
圖二:未變形的岩石層。|圖片來源:Plus
我們可以用一個四階的微分方程來表示在位置 x 處,壓力 P 所造成的 u 方向的形變:
這裡的 E 是岩石的彈性模量,它測量的是抗變形能力,I 被稱為截面二次軸矩,而a、b、c 是取決於岩石本身的常數。
這個方程被結構工程師稱為梁方程(beam equation)。它用於預測在建築物、橋樑和其他結構中鋼樑(或其他材料)如何承受屈曲力。準確地求解這一方程,對確定結構的安全限值非常重要,將這個方程應用於岩石也表明了應用數學的力量和靈活性。求解方程能讓我們知道岩石層的形狀,其中一個解的例子就是正弦波,它的形狀與弦上的波形相同(如圖三所示)。
圖三:岩石層所呈現出的正弦波。|圖片來源:Plus
分層的岩石
然而,並非所有的岩石都以這種方式形變。許多沉積岩(通常是古老的海床)是由不同材料層的形式存在的。我們在其他領域也能看到層狀材料,例如現在用來製造飛機機翼的複合材料。當層狀材料變形時,最重要的就是層與層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讓一個變形層可以位於下一個變形層之上。
有些形狀比其他形狀能更好地拼合在一起,我們可以通過對一疊由舊名片構成的分層材料進行壓縮,來做一些簡單的實驗,從而了解沉積層的變形:
圖四:壓縮舊名片。|圖片來源:Plus
從圖四中可以看到我們努力的結果。最值得關注的地方在於,我們沒有得到教科書中所說的那種美麗的正弦波。相反,我們得到的是直、且彎曲急劇的褶皺。這是由正弦波不能完全位於彼此之上的幾何事實所造成的結果:如圖三所示,兩個正弦波在某些點上總會比其他的點更接近彼此。但之字形波紋就能彼此重疊。
圖五:壓縮舊名片所呈現出的圖案。|圖片來源:Plus
那麼岩石的摺疊方式與紙相同嗎?答案是——非常一致!我們可以從英國康沃爾郡的摺疊岩石中看到一些有趣的例子。
圖六:英國康沃爾郡的摺疊岩石。|圖片來源:Plus
從名片摺疊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圖層中偶爾會出現間隙或空洞。用數學公式,我們可以精確地預測這些空隙出現的位置。而這種空隙也發生在真正的岩石摺疊中,並且這些空隙也是礦物沉積的位置,其中就包括黃金。所以,數學還能有助於我們進行地質尋寶——也許這能讓我們變得富有喲!
撰文:Chris Budd
翻譯:佐佑
https://plus.maths.org/content/lets-rock
※對一個「世紀數學難題」的重新思考
※2018年,十大科學紀念日!
TAG: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