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乞丐與街頭藝人

乞丐與街頭藝人

乞丐與街頭藝人

在英國念書的這段時間,我留意到兩個群體:乞丐和街頭藝人。從社會地位來說,街頭藝人更高;從營銷手段來說,街頭藝人更洞悉人群的焦點在何處;而共同點在於他們會更多出現在鬧市街區;他們收到的物質饋贈大部分來自路人心甘情願的給予。在中國,至少在家鄉,走在在人潮湧動的街道和小廣場我更多地看到推小車或擺地攤的商販,而不是街頭藝人。如果有,也很少,在這一小部分的街頭藝人中我們能欣賞到的藝術形式也屈指可數,比如,偶然出現的耍猴人就足夠驚奇了。中國乞丐,具有流動性質,他們追隨人群走向,混跡其中,伸手乞討。他們中的大多數已然組織化與商業化,真假乞丐的辨別消磨中國人的同情心,乞丐於是成為視覺與心靈上的骯髒代表。

英國街頭藝人中一類將街頭表演看做全職工作,第二類是兼職,最後一類偶爾出沒。從第一類到第三類,盈利性在遞減,但藝術性對這三類表演者來說不相上下。在這之中有大致包括三類表演人群:公益組織,學生團體,個人。表演形式從危險係數比較高的跳火圈到安全係數比較高的彈唱;從公益性比較高的手語表演到商業性比較高的女裝大佬;從創新性比較高的泥雕到傳統性比較高的手搖鋼琴;街道如同武俠小說中在擂台上爭奪「江湖第一」稱號的現場,無論你是耍得是哪套拳法,打得什麼太極,練得什麼武功,我還是底氣十足地自報家門。

乞丐相對來說是「佛系」群體。我看見英國乞丐們固守檐下方寸之地,不爭取路人的施捨。連乞討也能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我懷疑他們是不是真的對生活沒有希望了。與之矛盾的是,他們幾乎不忘記去抱一抱陪伴自己的動物(據我觀察英國乞丐的標配是狗)。所以不是對生活無望了,而是和我們一樣對「生活」二字感同身受。

有兩次很深刻的印象都發生在雨天。一次在湖區,我經過一個簡陋的鐵皮雨棚,瞥到流浪老人站在角落閉眼祈禱。我無從得知他此時關心著誰,這個對象無論是自己,家人,還是無處避雨的流浪者,情感之中總有暖意涌動。另一次同樣是流浪老人,他懷抱著一張硬紙片,是吉他的輪廓,上面用水筆畫了弦軸,音孔,琴弦。離他不到百步距離處,一個年輕藝人面前立著話筒,胸前背著電吉他,在雨中一個人開著露天演唱會,他的麥克風音量被調的很大,這條街的商鋪是他的舞台,人群是他的觀眾,雨是他的混音師。我更願意說這個場景中的兩個人物相互映襯而不是對比,因為他們都清醒與堅定。

在利物浦繁忙一些的街道上,很難見到商店門前架起音箱播放音樂或自我宣傳。大概是想給這條街上的平民藝術家們一個空間。乞丐和街頭藝人的區域性差別的不光光是這一群體的差別,街頭文化和商業氛圍同樣對此有所影響。

之前看到一張照片,在布拉格廣場前一個街頭藝人漂浮在自己的阿拉丁神燈旁;與之類似的新奇表演在家鄉鮮有。我常想融入我們性格中的條條框框是否太多,為何歐洲的街頭總有驚喜?

綠皮火車和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綠皮火車和我 的精彩文章:

TAG:綠皮火車和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