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一生名聲斐然,是很多人的榜樣,但這兩件事卻讓他後悔不已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的四大名臣之一,對清朝末年的各方面均有很大的影響。眾所周知,能成就大事的人大多有常人不可企及之處,曾國藩自然如此,比如封官進爵時,他從不自傲自滿,反倒經常告誡自己「盈滿則虧」;遇到戰事不順,乃至細碎的陋習,他都會一一反省,儘可能地做到有錯就改。如此日積月累,他便逐漸成了世人眼裡「完整無暇」的榜樣,毛主席評他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而蔣介石更直言他是「國人精神之典範」。
曾國藩
然而,雖然名聲斐然,但卻有兩件事讓曾國藩極其後悔,其中一件關乎家族兄弟情義,而另一件如果往大里說,那就是關乎黎民蒼生。
1850年左右,洪秀全等人興起的太平軍坐大,曾國藩受詔協辦團練,他以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兵法為樣本,挑親友、族人為將領,選憨厚忠實之民為軍士,於是很快就練成了一支十分團結、可堪大用的主力軍隊。不過有戰爭的地方就會有犧牲,1858年十月,曾國藩的六弟曾國華跟隨將領李續賓單兵冒進,被太平軍在安徽三河鎮合圍,李續賓與曾國華均死於戰場。得知消息後,曾國藩派人去往收屍,卻只尋到一具沒了腦袋的軀幹,於是內心十分悲痛,而讓他更後悔的是,自己一年前因芝麻小事和曾國華爭辯不休,傷了兄弟和氣,現在卻是陰陽兩隔,因此「實有愧於為長兄之道。千愧萬悔,夫復何言!」在曾國藩的家書中,也多次提起這件事情,並以此為戒遇其他兄弟約定「兄弟和睦」為家風第一要義。
其實,曾國華確實有軍事才幹,尤其是曾國藩被石達開圍困江西南昌時,曾國華受了曾國藩的指派,「倍道走武昌,乞師以拯兄難」,這才從胡林翼處搬來了五千湘軍解江西之困。所以,曾國華之死,於情於理都是曾國藩心頭之痛。
而另一件可能改變當時中國之命運的大事,則是曾國藩攻克太平天國南京後,湘軍去留之選擇。清朝興起於八旗子弟的勇猛,後來又吸收了漢人組成綠營,不過到了清末這兩支主力都成了酒囊飯袋之流,根本沒有實力與太平軍爭鋒,這才讓曾國藩等人有了興辦團練的機會。在巔峰時,曾國藩一人統率的湘軍多達十幾萬,而且由於曾國藩的湘軍糧餉自籌,多是有同鄉之人,所以幾乎是一支只聽命於曾國藩的私人武裝。
湘軍
北宋趙匡胤因為掌握了強大的軍力而黃袍加身,此時也是很多人勸曾國藩學趙匡胤,當此之時,清朝面臨著內憂外患,如果曾國藩整合太平軍的力量,興兵於江浙,進可以民族大義揮師北伐,退可聯合江南割據一方。然而,曾國藩卻選擇了「裁去湘軍,以表忠於朝廷之志」。然而,當時的清朝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了,他卻履行著教科書似的忠誠,而沒有改天換地,救民於水火的格局。
李鴻章
不過,在曾國藩臨終前,當李鴻章前來探望時,他終於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那就是「悔不該裁撤湘軍,傷了眾將士的心」,而且一再告誡李鴻章不要學他「自剪羽翼」,一定要手握兵權。如果曾國藩真的保存實力,饒有作為,當時之中國大概會有新的出路吧?
※被歷史故意誤解的皇帝,因為一項功績,現代人重新肯定他
※此人是山東抗日義士,戴笠除不掉的青幫漢奸張嘯林,他一槍斃命
TAG:咖啡館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