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學是大學的「初心」與「使命」

教學是大學的「初心」與「使命」

一般認為,現代大學的功能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四個方面。在這四個方面的功能之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具有核心地位。而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之間, 人才培養處於更為基礎和前提的位置。大學之所以區別於研究機構,就在於它承擔著人才培養的重要職責,通過教學活動來推進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而科研往往以教學為基礎, 以教學內容為起點,相關的科研活動有可能服務於教學,也有可能就蘊含於教學過程之中。

1.大學形成之始以教學為初衷

歐洲中世紀大學的產生和發展是與教學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如果我們回顧大學的歷史, 就不難發現,最初能夠在博洛尼亞建立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其原因就在於一批學者對於羅馬法進行了深入的研討,他們想把思考與研討的心得傳遞給下一代,讓更多的人了解羅馬法的內容,並且在羅馬法教學成功的基礎上,增設了醫學、宗教等專業。所以,大學自產生以來,其「初心」就在於進行教育,通過教學的過程把所獲得的知識傳承給下一批人,讓另一批人擁有更清晰準確的認識,擁有前人積累的智慧和對世界的理解,由此提升人的思想、能力,培養新一批人才,並通過他們將文化傳承和發揚。進一步說,如果大學要想完成其他的職能,必須以教學為基礎。

2.當代大學仍然以教學為使命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生活越來越多樣,大學的任務和功能也在不斷拓展。課程教學與人才培養仍然是大學的重中之重,仍然是諸項使命的關鍵。大學所具有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的功能必須以教學為基礎。社會的發展進步、文化的傳承創新,必須要有人來參與和主導。從教師到學生,從老生到新生,一代一代的傳承和發展,教育蘊含在學生的知識體系和思想觀念框架之中,實現了文化的傳承。教師將其在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中所得到的新知和感悟傳遞給一批又一批的學生,這種教學活動本身也是具有文化傳承意義的。就服務社會而言,如果沒有人才的培養,沒有一批又一批的畢業生進入社會建設的各個崗位上,提供有效的服務,則社會服務的職能必將受到很大的局限。

教育、科研、服務都要以人為本,大學作為一個擔負著培養人、教育人這一專門使命的機構,沒有任何理由不把培養出優秀人才作為中心任務,沒有任何理由不在這方面做好、做強、做精。如果在世界文明的圖景中去除了人,在文化發展的規劃中忽視了人,則無論何許繁榮美好的景象,對於我們而言,都將歸於無益。從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社會進步這些積極正面的意象來看,如果想真正地實現這些目標,想把夢想變成我們真正能夠認知的現實,都離不開人,都離不開人的操作與運行。社會發展的問題是人的問題,國家振興的問題是人的問題,民族之間競爭的問題同樣是人的問題。歸根結底,人類社會所有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否在未來贏得競爭、贏得主動,關鍵看有沒有人,有沒有一批文明精神的傳遞者,有沒有一批社會知識、制度與思想方面的繼承人,借鑒和傳承原有文化的優秀一面,使之成為該民族未來發展的根基和原動力。美國在20世紀之所以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它吸納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同樣,日本在受到戰爭重創之後能夠迅速在經濟上崛起,成為世界上技術頂尖的大國,也是因為在人才上沒有重大的損失,而且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

3.高水平大學應以教學水平為衡量標尺

高水平的大學必須有高水平的教育能力,否則他就很可能僅僅是一個研究機構或者宣講機構。對於大學的能力、水平、表現進行評價和衡量,必須始終以教學為基礎,以教學方面的能力和表現為指針,而不應對此項主旨有片刻的偏離。教育能力必須與大學的水平相匹配,觀測一個大學的高度和水平,絕對不能僅靠高水平、高級別、高認可度的科研機構數、取得的重要項目數以及發表的論文數,必須要看學生在學校的獲得感。只有進行教學、搞好教學,大學才能夠鑄就持續發展能力,才能具有造血功能,才能夠自適應、自革新、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出來的新一代人才,不僅可以充實自身的教學和研究隊伍,也可能對其他教學與科研機構提供支撐。因而,對於大學的發展而言,教學是一個全方位發展的基礎和各方面發展的核心。

(摘自《中國大學教學》2018年第2期文章:「一流大學的教學之基」。作者:何志鵬,吉林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學教改動態 的精彩文章:

TAG:大學教改動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