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印度經濟能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么?

印度經濟能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么?

印度和中國很像:領土面積廣大、人口眾多、發展中國家。

當中國的勞動力價格上漲後,大家很自然地想到:印度經濟能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么?

我覺得,至少在十年內,印度經濟還沒有準備好成為「世界工廠」。

印度工業地圖

一、「印度製造」計劃的失敗

在印度總理莫迪當選時,製造業在印度GDP中的比重是16%。

當時莫迪承諾,將推行「印度製造」計劃,把這一比重提高到25%。

印度想大力發展製造業,因為在印度人眼中,中國製造的商品實在是太泛濫了。

小米手機在印度開賣

可惜的是,2014年計劃啟動時,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是378億美元,如今3年過去了,到2017年,逆差金額竟然擴大到了516億美元。

在推行「印度製造」計劃3年後,印度反而向中國進口了更多的商品,這顯然宣告了這一經濟計劃的失敗。

二、廉價,但不是合格勞動力

基礎條件和中國如此相似,為什麼印度的製造業卻沒能發展起來?

因為印度的工人雖然廉價,但我覺得還算不上是合格的勞動力。

印度工人每小時的平均工資是92美分,遠低於中國工人的4美元,如果單純做算術題的話,印度製造的成本顯然更低。

但問題是,中國工人的效率更高,足有印度工人的4倍!綜合考慮下來,不管是僱傭中國工人,還是僱傭印度工人,製造業的成本其實差不多。

印度工人效率低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印度的文盲率非常高,沒有受過教育顯然無法適應現代化生產的需要。對比強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國,印度的工人只能算是勞力,但算不上合格勞動力。

印度文盲率居高不下

三、內部市場需求不足

印度的領土面積廣闊,人口眾多,這原本是一個天然的龐大市場。

可惜的是,由於大多數人沒有受過教育,沒有合適的工作,印度的貧困人口數量極多,有3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每天的生活消費不到13元人民幣。

自身生活都成問題,顯然不能指望他們成為各類商品的消費主力,而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製造業是沒辦法擴大生產、形成規模效應的,因為就算生產出商品來,也賣不出去。

雪上加霜的是,印度至今沒有形成統一的內部市場,各個行政區劃之間存在著或明或暗的貿易壁壘。一個商品生產出來後,要想流通轉運,必然遭到層層收稅加價。

印度盧比

這樣做的後果是,一個商品,從新德里運到孟買,居然和從廣州運到孟買的運輸價格差不多!問題是後者的運輸距離比前者要遠得多!

四、糟糕至極的基礎設施

印度的基礎設施比較糟糕,製造業是一個需要穩定電力供應的部門,但在印度,停電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

因為印度現有的發電能力實在不給力,難以滿足全國的電力需求。

相比之下,中國此前在高溫天氣下確實採取過限電措施,但停電確實是極少發生的事情。

對製造業來說,停電意味著停產,停產意味著損失,經常停電顯然是不可容讓的一件事情。

印度停電時學生用蠟燭照明讀書

除了電力供應外,印度糟糕的公路狀況也足夠讓製造業在轉運商品和貨物時頭疼的了。

總之,我覺得,中國能取得「世界工廠」的地位,一是自身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二是擁有統一的內部市場,三是擁有大量受過基礎教育的廉價勞動力,四是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足夠完善,印度要想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目前來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然,身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印度的人口結構非常年輕,這是印度的最大優勢,如果能善加利用,印度還是最有可能成為新「世界工廠」的經濟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A股 的精彩文章:

TAG:最A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