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打臉?莫迪提出「印度製造」 三年後對華貿易逆差不減反增

打臉?莫迪提出「印度製造」 三年後對華貿易逆差不減反增

在Mohit Gogia位於印度首都附近的諾伊達(Noida)的文具和禮品店裡,在上個月的印度排燈節前,店裡出售的裝飾燈無一例外都是中國製造的。

「印度製造的燈的價格是印度的兩倍,」Gogia說,因為購物者們為慶祝排燈節而搶購節日商品,「客戶不願意支付這些費用。」

中印雙邊的貿易統計數據說明了這一點。

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從2016年的490億美元在10年里增長了9倍,當「印度製造」計劃在2014年啟動時,印度對華貿易收支平衡逆差為378億美元,但到了2017年年底,這一數字已經攀升到516億美元。

印度對華出口額在3年內甚至稍微有所減少,減少了1億美元。

中國的製造業優勢完全打敗了莫迪三年前提出的「印度製造」計劃。

其結果是:印度的經常賬戶赤字再次惡化,威脅到了經濟前景,而印度經濟已經被突然而至的高價值債券禁令和新營業稅撐到了極限。

如今,在英國曾經的殖民地——印度的自由鬥士們發起反對英國商品的運動一個世紀之後,對中國產品的抵制情緒正在升溫。

10月29日,與執政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有關的經濟政策組織Swadeshi Jagran Manch在首都新德里的大街上召集了逾10萬人,抗議中國產品的主導地位。

「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對抗中國商品主導地位的集會,」在集會前幾天舉行的一個擁擠的、滿是塵埃的抗議活動現場,該活動的召集人Arun Ojha在接受採訪時說。

「我們的年輕人正在失去工作,我們正在成為中國產品的中間交易商。」

Swadeshi Jagran Manch稱其抵制運動是一場「經濟獨立的第二次戰爭」,並聲稱得到了來自農民、貿易和勞工組織的支持——這是莫迪在2019年再次競選時將依賴的群體。

示威領導人在示威後會見了國防部長Nirmala Sitharaman。

倫敦國王學院(King "s College)國際關係教授Harsh Pant表示:「中國商品的大量進口,與莫迪政府擴大印度製造業優勢的戰略非常不協調。」

「這種貿易赤字現在正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儘管這並非中印經濟關係中的唯一矛盾,但這也是印度政策制定者的一大擔憂,因為經濟結構調整是印度政府的首要任務。」

香港牛津經濟研究院的亞洲經濟組長Louis Kuijs說,在過去的10年中,有幾年印度的快速增長導致外部赤字和通貨膨脹上升,於是停了下來,因為政府必須遏制需求,恢復宏觀經濟穩定。

「不平衡的貿易關係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印度的製造業仍然非常不發達,」Kuijs說,「除非能夠發展製造業,使其能夠在經濟增長中產生巨大的需求,否則印度的經濟增長將受到不斷上升的經常賬戶赤字和通脹的制約。」

印度和中國的關係冷淡,源於歷史遺留問題,兩國軍隊曾數次在邊境對峙。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印度也正在延誤時機:據報道,台灣電子巨頭富士康科技集團推遲了在馬哈拉施特拉邦設立價值30億盧比的工廠的計劃,原因是雙方關係僵持。

富士康沒有直接回應其馬哈拉施特拉邦工廠建造計劃是否被推遲。

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致力於發展印度的技術和製造業。有關任何新投資的細節,只會在作出決定並已獲得所有必要的批准後宣布。」

中國對貿易關係有不同的看法。北京智庫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中心主任、中國國務院顧問王輝耀表示,兩國可以從合作中獲益更多,而不是零和遊戲。

「抵制沒有任何經濟意義——這是一個非理性的舉動,」他說,「中國的產品和中國的經驗確實能讓印度受益。」

可以肯定的是,莫迪在印度所做的努力並非沒有成功。上個財政年度,外國在印直接投資達到創紀錄的600億美元。

但該計劃並沒有轉化為莫迪所希望的使中國產品進口量降低,也沒有對製造業產生任何重大推動作用。

3月21日據俄媒報道稱,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鳳英說,莫迪總理可能想借鑒中國經驗,要知道,中國擁有大量人口和廉價的勞動力,確保了全國經濟長時間的迅猛增長,但中國經驗似乎不適合印度當前的條件。

陳鳳英說:「首先,印度與中國的產業結構不同。印度的產業結構以農業和服務業為主,其中農業占很大比例,而製造業在印度占經濟中的比重非常低。其次,印度的對外開放程度很低,對外資的限制比其他任何新興市場國家都要嚴格。再次,印度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後,跨國公司進入某個國家必須要有配套的物流和倉儲基礎設施。此外,印度的富人基本上在境外,境內的富人主要關注服務業。現實問題是印度產業更加偏重於金融和IT行業,但這些都不是製造業。」

報道稱,莫迪確信印度的勞動力價格為平均每小時92美分,而中國的勞動力價格為平均每小時4美元。他想拿這一點做文章。但按照麥肯錫諮詢公司不久前的計算,中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要高4倍。這意味著,競爭優勢恰恰在中國方面。

此外,印度工廠設備不佳,生產沒有實現自動化,存在產品質量控制問題,而且沒有建立起供應鏈等問題,使得從新德里運輸到孟買的價格甚至與從廣州運至孟買的價格相當。

印度的基礎設施也拉了企業家的後腿,雖然中國和印度電價幾乎相同,但中國極少停電,而在印度,停電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因為電力需求遠遠超過現有發電能力。

報道稱,官僚機構龐大和立法模糊也妨礙了生產和商業在印度的正常發展。在世界銀行評價各國商業環境的「營商排名」中,印度遠遠排在中國之後。雖然印度政府在2017年夏天開始徵收統一的商品和服務稅,以此取代幾百種地方性稅種,但國家財政體系仍然相當混亂,印度的勞動法也不能為當地企業家注入樂觀主義情緒。

報道稱,「印度製造」計劃的最初目標已經不可能達到。按照莫迪的設想,到2022年前應該新增1億個就業崗位。這個數字不是憑空捏造的:印度確實需要1億個就業崗位來解決社會問題,要知道每個月在勞動市場上都會出現10萬個新勞動力。但事實是,在「印度製造」計劃實施的前兩年,僅創造了64.1萬個就業職位。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2014年在印度製作的《印度製造》(made in India)節目中發布的帶有電子版本的宣傳手冊的USB快閃記憶體盤是在中國製造的。

「沒有人有能力與中國人競爭。」孟買智庫門戶網站的董事、前外交官Neelam Deo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前瞻網 的精彩文章:

印度又玩反傾銷手段?這次要對中國出口的太陽能電池征70%關稅

TAG:前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