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藩鎮割據出現於唐代安史之亂後,出現了藩鎮強大、互相爭戰的局面

藩鎮割據出現於唐代安史之亂後,出現了藩鎮強大、互相爭戰的局面

唐代藩鎮割據的形勢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下面我們先說第一階段:

從唐代宗李豫初年到唐德宗李適末年(762~805)﹐是割據形成發展時期。

代宗廣德元年(763)﹐安史之亂。以史朝義自縊﹐其黨羽紛紛投降唐朝而告結束。但朝廷無力徹底消滅這些勢力﹐便以賞功為名﹐授以節度使稱號﹐由其分統原安史所佔之地。計有李懷仙為盧龍(又名幽州或范陽﹐今北京)節度使﹐統治今河北東北部﹔李寶臣為成德(又名鎮冀或恆冀﹐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統治今河北中部﹔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大名北)節度使﹐

統治今河北南部﹑山東北部﹔薛嵩為相衛(今河南安陽)節度使﹐統治今河北西南部及山西﹑河南各一部﹐共四鎮。其後相衛為田承嗣所並﹐則成為三鎮﹐即河北三鎮﹐這三鎮名雖服從朝廷﹐實則獨立。軍中主帥﹐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將代立﹐朝廷無法過問。與此同時﹐淄青(又名平盧﹐今山東益者)鎮大將李正己逐節度使侯希逸﹐唐亦授以節度使稱號﹐統治今山東地區﹐世襲相承達三代四人。

在今湖北﹐山南東道(今湖北襄樊襄陽)節度使梁崇義也實行割據﹐統治今湖北西北部達十九年。建中二年(781)﹐梁崇義被消滅﹐三年﹐淮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節度使李希烈又據鎮反叛﹐自稱建興王﹐並聯合已稱王的淄青﹑魏博﹑成德﹑盧龍四鎮節度使抗拒中央。

唐德宗調集淮西鄰道兵攻討李希烈﹐諸道兵都觀望不前。四年前﹐又調涇原(今甘肅涇川北)兵東援﹐十月﹐該軍路過京師時﹐發生叛亂﹐擁立留居長安的前盧龍節度使朱泚為秦帝。德宗出奔奉天(今陝西干縣)。興元元年(784)正月﹐李希烈稱楚帝﹐改元武成。二月﹐入援朝廷的朔方(今寧夏靈武)節度使李懷光也叛亂﹐德宗又奔梁州(今陝西漢中)﹐唐朝政權處於最危險的境地。同年六月﹐平定了朱泚﹐貞元元年(785)八月平定李懷光﹐

二年四月﹐李希烈為部將所殺﹐河北﹑山東四鎮也表示重新服從中央﹐表面上又歸統一。德宗經過這場恐慌之後﹐轉為執行姑息政策﹐求得暫時安定。但也做了一些削藩的準備工作﹐一是加強禁軍(神策軍)﹐二是充實府庫。不過﹐這兩方面都造成了另一後果﹐即宦官進一步控制中央政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史之亂 的精彩文章: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杜甫除了因安史之亂遷徙蜀地,還有什麼更重要原因嗎?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