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大數據透視兩會教育熱點

大數據透視兩會教育熱點

今年兩會期間,教育是代表委員和會外輿論集中關注的熱點領域,學生「減負」、學前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等議題持續走熱,是歷年兩會不多見的現象。中國教育報刊社·中教傳媒智庫輿情團隊藉助大數據輿情系統,採取「數據分析+專業研判」的方式,每天對兩會教育輿情進行動態監測,追蹤熱點、系統梳理、深入研判,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當天對兩會教育輿情進行了總結性盤點。

兩會教育輿情出現三次高峰,兩度持續高熱

3月3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開幕。在當天下午的「部長通道」上,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有關教師隊伍建設和破解「三點半難題」的系列表述引發熱烈反響。次日監測數據顯示,相關報道和網路轉載7217篇,兩會教育輿情走勢呈現高位起點。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具體涉及消除城鎮「大班額」、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問題、多渠道增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等教育熱點難點問題,代表委員和社會輿論高度關注,兩會教育輿情走勢迅速抬升。3月6日,相關報道和網路轉載量達18712篇,兩會教育輿情出現第一個峰值。此後幾天,輿情走勢維持高位並逐步回落。至3月12日,全國人大就「人大立法工作」相關問題答記者問,輿情走勢出現較大幅度上升,當日媒體報道和網路轉載量達16644篇,兩會教育輿情走勢出現第二個峰值。3月16日上午,陳寶生部長出席人大記者會,就「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答中外記者問,輿論高度聚焦記者會上的相關內容,輿情保持較高走勢。此後,兩會教育輿情進入快速回落期。至3月19日,兩會總結性報道增多,輿情走勢再度抬升(見圖1)。

會內會外輿論熱議學前教育、學生「減負」、教師隊伍建設,職業教育、「雙一流」建設、義務教育均衡也較受關注

通過大數據聚類分析發現,兩會輿情熱度排名前十五的主題詞依次為學前教育、學生「減負」、教師隊伍建設、職業教育、「雙一流」建設、鄉村教育、高考改革、「雙創」、義務教育均衡、家校關係、人才發展、留守兒童、師生關係、「大班額」、校園欺凌(見圖2)。

其中,學前教育和學生「減負」成為今年輿論的兩大聚焦點,相關文章數分別為17051篇、15726篇,與排名第三的教師隊伍建設相比,高出近1倍。此外,代表委員關注較為集中的領域和議題還有職業教育、「雙一流」建設、鄉村教育、義務教育均衡、人才發展等;媒體和社會輿論關注較為集中的還有高考改革、師生關係、「大班額」等。

今年兩會期間,會內會外高度聚焦學前教育和學生「減負」。這既反映了代表委員和社會輿論對教育民生話題有更高的參與意願,也與兩大話題在兩會之前已經積累了較高的熱度有關。

(一)學前教育關注點分析

隨著全面二孩時代來臨,增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的呼聲日益高漲;另外,2017年的攜程親子園事件、紅黃藍幼兒園事件,也讓全社會對學前教育監管分外關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運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加強對兒童托育全過程監管,一定要讓家長放心安心」,引發輿論熱議。因此,自3月3日政協會議開幕至3月20日人大會議閉幕,輿論的主要關注點也相對集中在這兩個方面(見圖3)。

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在多渠道增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方面,輿論關注度最高的是發展普惠性幼兒園。對於「運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加強對兒童托育全過程監管」,普通網友和專業人士反應不同,有從事教育工作的代表委員認為這一表述有待推敲。3月13日,國務院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主席團作了關於政府工作報告修改情況的說明,涉及學前教育的有兩處:補充「重視對幼兒教師的關心和培養」;將「運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加強對兒童托育全過程監督」改為「運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對兒童托育中育兒過程加強監管」。

(二)學生「減負」關注點分析

在全國兩會「預熱」階段,四部門共同治理校外培訓機構的消息已經引起輿論廣泛關注,會內會外新聞、評論連番引出新的討論熱點,令學生「減負」議題在今年兩會期間持續高熱。在輿論的主要關注點中,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佔比最大(26.79%),其次是「三點半難題」(20.82%),轉變家長心態(13.77%)和提升教學質量(13.01%)也較高(見圖4)。

從兩會輿情總體情況看,社會輿論最關注的是涉及「減負」的具體問題和相應政策措施,但到會議後半程,諸如課程改革、教育評價改革、形成社會合力等理性表達也漸漸在輿情熱點中佔據一席之地。

(三)教師隊伍建設關注點分析

3月3日陳寶生部長在「部長通道」對「教師隊伍建設」做出「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保、六尊」系列表述,這一議題在今年兩會期間持續受到關注。其中,教師待遇(29.20%)和鄉村教師(25.56%)最受關注,對教師培訓的關注度也較高(17.17%),師德師風(8.85%)、教師編製(6.00%)則是輿論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長期關注的話題,部長在兩會期間多次提及的振興師範教育關注度也較高(4.99%)。

(四)職業教育、「雙一流」建設、義務教育均衡持續受到關注,「大班額」出現兩次輿情高峰

除了上述三大議題,職業教育、「雙一流」建設、義務教育均衡在今年兩會期間也受到持續關注,「大班額」問題則在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發布當天和3月16日陳寶生部長出席人大記者會回應相關問題當天兩次成為輿論熱點。其中,職業教育與今年兩會期間熱議的「鄉村振興戰略」「技能人才發展」兩大話題密切互動,在兩會後期多次成為24小時內最受關注的教育話題,3月3日至20日相關文章總量達7542篇,「雙一流」建設也有6625篇。義務教育均衡、「大班額」與其他教育民生話題一樣,不但受到代表委員關注,普通網友參與討論的熱情更高,助推了相關輿情熱度。

教育立法修法之熱

教育立法和修法是每年兩會期間都會受到輿論關注的議題。會內會外輿論熱議學前教育立法。陳寶生部長在出席人大記者會時明確表示,教育部正在調研,會同有關部門抓緊起草學前教育法。學前教育立法關注度在各類涉及教育的法律法規制定、修訂中居首。與學生身心健康相關的法律也受到代表委員和媒體的集中關注,其中反校園欺凌和學校安全立法,以及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訂,在去年兩會期間就曾引起輿論熱議。加快制訂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是今年新增的輿情熱點。2016年《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已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2017年未成年人沉迷網路受到侵害的事件時見報端,輿論對加快制訂相關法規的呼聲漸高。也有一些代表委員對家庭教育、環保教育、特殊教育立法表示關切(見圖5)。

媒體和社會輿論對代表委員聲音的關注呈現三個特點

根據媒體報道和網路轉載量,最受輿論關注的是朱永新委員提出的「發揮中等職業教育在脫貧攻堅中的特殊作用」(轉載339篇),其次是戴立益委員提出的「學生負擔過重表面是教育問題,實則是社會問題」(轉載294篇)以及唐江澎委員提出的「徹底禁止炒作狀元 改善教育生態」(轉載276篇)。其他受關注度較高的代表委員意見建議還有:白岩松委員提出的「應多關注『非名校』,政府不能總提211」(轉載273篇);周洪宇代表提出的「建立教師作為特殊公務員的配套制度」(轉載244篇);林忠欽委員提出的「讓中國孩子不出國門也能念世界一流大學」(轉載160篇);劉焱委員提出的「學前教育要技術監管,更要優秀師資」(轉載129篇);黃花春代表提出的「加大遊戲產業管控『面部識別』防青少年沉迷」(轉載129篇);王建宇代表提出的「呼籲本土人才享受『海歸』同等待遇」(轉載111篇);張國新代表提出的「設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轉載111篇)。

從輿論反響看,媒體和社會輿論對代表委員聲音的關注呈現三個特點:

1.對於有充分依據的意見建議更為重視。朱永新委員代表民進中央提出的釋放多元主體辦學積極性、增加職教體系開放度和靈活性等建議,有具體調研結果支撐,而且切中了社會輿論對教育公平、教育扶貧、「大國工匠」等的關切,成為網路熱轉熱議的會上聲音。

2.對切中社會「痛點」的意見建議更有共鳴。在最熱意見建議排行榜前十五名中,有關學前教育和校園欺凌的各有兩條,反映出輿論對這兩個議題格外關注。此外,有關學生課外負擔、「狀元」炒作、不良網路遊戲等問題的意見建議也得到了較多關注。

3.對於涉及深層次問題的意見建議更加關注。很多教育問題成因複雜,需要更為系統的思考和謀劃。諸如「學前教育要技術監管,更要優秀師資」「建立教師作為特殊公務員的配套制度」「民辦教育別成『暴利機構』代名詞」等意見建議,引起了較多關注和議論。

兩會教育輿情綜合分析

1.黨的十九大之後,作為新時代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構成,教育在國計民生中的優先性和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今年兩會教育輿情的熱度。

兩會期間,會內會外熱議民生,教育的熱點難點問題備受關注。輿論集中表達對於教育的各種期待和利益訴求,諸如學生「減負」、破解「三點半難題」、化解「大班額」、兒童托育等,各種聲音匯聚碰撞,使得教育輿情持續走熱。總的來看,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教育承擔的使命和任務尤其重要。密切關注輿情動態,系統梳理各方意見,廣泛凝聚社會共識,對於推動教育改革發展意義重大。

2.教育是涉及面廣、參與方多、複雜性高的事業,涉及教育問題的討論容易出現「各說各話」的局面,追求「最大公約數」需充分考慮各方意見。

分析兩會教育輿情,可看出在學生「減負」、破解「三點半難題」、兒童托育等熱度較高的議題上,輿論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比如,學生「減負」雖然在兩會期間持續受到關注,但自始至終,有關要不要「減負」的爭論依然存在,甚至在家長和教師群體中也有不少人持不同看法。作為國家政策支持的「減負」行動,在實施過程中如何穩妥推進,進一步減少乃至消除爭論,是需要高度重視的現實問題。

3.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教育越來越多地受到輿論關注。如何進行溝通和引導,增進社會認知和輿論共識,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必修課。

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輿情生態複雜多變,教育決策管理、學校辦學乃至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要更多地面對輿論之眼的審視。在一些具體問題和環節上,社會輿論對教育存在一定的「誤解」「誤讀」現象,有些意見聚集的聲量還比較大。比如,對於教育部等四部門治理校外培訓機構的專項行動,有輿論將其「解讀」為對校外培訓機構「一刀切」,並在小範圍內引發熱議。對此,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注重輿情研究,在尊重和吸收民意訴求的同時,做好政策解讀和民意溝通,儘可能消除誤解和誤讀,最大程度凝聚改革共識。

4.今年有關教育需要「合力」的呼聲更多,聲量也高於往年,反映了社會輿論對「大教育觀」有了更多共識,但教育合力如何形成並發力,還需要更多實踐探索。

從輿論表現看,代表委員和社會公眾在學生「減負」、化解「擇校熱」和「大班額」、加強兒童托育、治理校園欺凌、關愛留守兒童等方面,都高頻率地提到了「合力」,認為這些問題並非單純的教育問題,而是社會問題在教育領域的體現。這種輿論共識對教育改革發展是「利好」之音,但如何化呼籲為行動,如何讓民意訴求和教育行動良性互動,還需要不同行動主體的有效聯合以及具體的實踐探索。

5.儘管涉及教育的熱議甚至爭論較多,但輿論對於具體有效的教育改革創新舉措還是有著較為普遍的認可。

在3月3日的「部長通道」上,陳寶生部長在談及「三點半難題」時,介紹了全國有25個省份制定了符合各地實際的應對方法,並且提到上海、北京、廣東、廣西等地的有效做法,引起媒體和社會輿論的極大關注,也極大地鼓舞了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探索的積極性。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和會外輿論熱議教育,尋求改革發展之策,但很多問題是通過基層創新得到解決的,並且已經有了不少實踐案例和解決方案。加強此類案例和經驗的宣傳推廣既是讓公眾「知情」,也是為教育改革發展「聚力」。

(中國教育報刊社·中教傳媒智庫出品 撰稿:張以瑾 凌馨 史亞雄 閆進芳 監製:賴配根)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21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殷福星委員:借力雄安建設試行人才新政策
迎接改革開放考驗 實現新的更大發展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