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者看過來,這是給初學拳友的七點建議(下)
【太極】中國最受歡迎的太極文化類公眾號
圖文 | 網路
編輯 | 立夏
知道不知道
背景音樂之旅.(CD1)
王珺
00:00/04:19
6
如何練習楊氏太極拳雲手
楊式太極拳雲手在楊式十六式、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及楊式傳統八十五式等套路中均是一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式子,它充分體現了楊式太極拳舒展大方、中正圓滿、動作和順、輕靈沉著,以及練習上由松入柔、剛柔相濟的風格特點。
在做楊式太極拳雲手時,要求立身中正,虛靈頂勁,沉肩垂肘,以腰為軸,步隨身換,點起點落,虛實分明,圓活自然,上下協調,周身一家。
可是有不少人在練楊式太極拳雲手時,常常出現如下毛病:1、搖頭晃腦,身體中心軸(從百會到會陰的垂直線)上端不是偏左就是偏右,甚至超出體外,既影響形象美,又影響周身協調;2、虛實不分,重心不穩,造成突然開步、全腳著地或收步腳拖地現象;3、低頭貓腰,眼死盯住某手某點,雙目無神;4、側行步兩腳成外八字,造成斜身扭臀;5、身體時起時伏,上雲的手高於眼,使頭部往上抬,下雲的手,前臂與大臂幾成90度,高於腰部左右來回擺動。上述毛病的出現是由於沒有以腰為軸。
以下建議:
頭要虛虛領起
頭容正直,神貫於頂,《十三勢行功歌》中有「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之說。練拳時頭部不可偏側與俯仰,意念頭頂好似有物,含有虛虛上頂之意,這樣才有精神,才能達到滿身輕利。
守住中心
前人太極拳理論中有以「中土為框機之軸」、「以腰為軸」,就是強調以身為中心,所謂「中土」的中字,不單純指身體在前後左右之中的中字,還應作中央、中心解。拳論日「主宰於腰」,不僅強調腰部運動的機能,也指出了這裡是中心所在,也是重心所在,我們做雲手動作時必須以腰為軸,帶動四肢、軀幹有規律地運轉,即「源動腰脊轉股肱」,軀幹要中正,不散漫,不歪斜,才能立身中正,守住中心。
分清虛實陰陽
前人拳論中有「練拳不諳虛實理,枉費功夫終無成」。可以試驗一下,雲手時兩腳不分虛實,看能否提腳開步?顯然不能。正確的做法就要分清虛實、陰陽相濟。如做左雲手時,重心坐在右腿上為實為陽,左腿左腳為虛為陰,側行開步才能輕起輕落,點起點落;右手在上格擋對方來手為實為陽,左手在下、靜中寓動為虛為陰;當左腳跟落地後,重心漸漸移到左腿上為實為陽,右腳點起向左腳並步(小開步)為虛為陰;左手在上格擋對方來手為實為陽,右手在下、靜中寓動為虛為陰。就這樣一陰一陽、一虛一實在兩腿兩手之間不斷轉換,才能做到重心平穩過渡、邁步輕靈,當然分清虛實陰陽不僅體現在形體上,首要的是神意上要有虛實陰陽的概念為先導。
襠走立圓下弧
襠走下弧,襠勁松沉,一能做到開胯圓襠,二能穩住重心,三能防止身體時起時伏。襠走下弧也是重心在兩腿問平穩過渡的一個條件。
腰走平圓後弧
腰走後弧是在腰的垂直軸帶動四肢軀幹協調運轉的前提下,腰弓向後,左右運轉的。過去我在練拳結束後,總感到腰肌繃緊,很累,經過長時問體驗腰走後弧,感到腰松胯沉,氣沉丹田,精神舒暢。但要注意,不管襠走下弧,還是腰走後弧,這個弧線的弧度、長度都不能大,別人不一定看得出來,只要自己體會到就行。
要明確雲手的攻防含義
雲手是對方用手向我面、胸部擊來,我則用手去防擋,視機變招進擊對方。老拳家們有一句話:「走架無人似有人,打手有人似無人。」就是說我們在盤架子時招招勢勢都要視為身前身後有敵情,做起動作來勢勢圓滿有?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在行拳走架中明確攻防含義,一方面可以提高練拳人鍛煉的興趣,一方面又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拳藝水平。
配合好拳式呼吸
為什麼要配合拳式呼吸?拳師陳子明在《太極拳之要點》中說過:「呼吸調氣,足以發達肺部,若早晨呼吸後練習拳術,或者練拳時有相當的呼吸隨其動作出納以調氣,則筋肉與肺部必同時發育,自無肺弱之患。」太極拳的招勢動作有大小,而呼吸要求深、長、細、勻,每個動作都要能與呼吸配合,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自然呼吸與拳式呼吸交替進行,儘可能在那些能夠配合好呼吸的式子里,做好呼吸動作,即手足由實而虛時,用同樣的速度以意導氣,用吸氣去配合它;手足由虛而實時,以意導氣,用呼氣去配合它。雲手就是一個能與呼吸配合很好的式子,如:左雲手,重心移到右腿上,左腳向左,側行開步;左手向下向右向上畫弧(左腳左手為虛),右手向上向右畫弧配合吸氣;這時會陰微微緊縮,小腹內收,橫隔肌上提,胸廓擴展,重心回移到左腿上,右腿提起向左腳並步(小開步),右手向上向左畫弧,左手向左邊旋邊推掌(左腳左手為實),配合呼氣。這時小腹松沉,有腹鳴感,兩手十指有麻、脹感(我練的是逆腹式呼吸),這就是太極拳的「與動作相結合的腹式呼吸運動」。只要認真去體驗,用意導氣,日久自然能得到「氣沉丹田」的功夫,收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除以上幾點外,更重要的是認真學習太極拳理論知識,尤要學習王宗岳等太極拳先輩們的經典著作。當然,也要學習現代太極拳名家的文章,觀看由他們錄製的各式太極拳套路動作,以指導自己練拳的實踐
7
練習太極拳時膝關節
疼痛原因的分析與預防
有些鍛煉者由於不得要領,會常常出現膝關節疼痛的現象,這樣不僅不能增強鍛煉者的樂趣,反而使鍛煉著對太極拳的功能產生了許多困惑。如何防止和消除這些現象,筆者在長期的太極拳鍛煉中,有不少體會和感悟,願在這裡就大家比較關心的膝關節疼痛問題和大家作一交流,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太極拳鍛煉中,膝關節疼痛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首先,打拳時膝關節過於前跪,有人甚在練拳中膝蓋 向前超過腳尖。這樣,必然會導致重心落於膝上,使膝關節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關節處的肌肉組織、軟骨得不到放鬆,久之氣血不通,故而出現疼痛現象。
第二,在行拳過程中,膝關節晃動過多,與胯關節和腿部的運動難以保持一致,導致膝關節處的髕骨與其下面的軟骨互相摩擦,久之,骨間隙磨損變薄,因此患上膝痛病。
第三,初學者,因拳勢不熟,行拳時忽上忽下,立根不穩。加之單腿功夫欠佳,不可避免地在行拳過程中出現重心失穩或失中,以致出現膝關節打顫和晃動的現象。由於膝關節長期處於疲憊狀態,因此發生酸痛。
怎麼才能預防膝關節疼痛呢?筆者的體會是,要在練拳中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初學時下勢不要過低。拳架過低,加之初學者功夫不高,腿腳在頻繁的收放過程中關節肌肉局部始終緊張僵硬受損而疼痛。以此,在收腳與出步時就要求保持連綿不斷的纏絲勁,內勁始終貫穿於膝關節,無局部受阻,方能避免膝關節疼痛。
第二,在行拳過程中,要求泛後襠,轉後胯,以胯帶腿,以腿帶膝,運動由根而稍。只有泛襠,才使得中節空靈。膝關節是腿的中節,泛襠之後,膝上之氣提於胯尖,使膝空靈,讓膝關節處於放鬆狀態,這樣,才能有運動自如的感覺。膝關節氣血暢通,疼痛不治自愈。
第三、行拳過程中,身體要適當後坐,使重心後移,使之集中到腳後跟上。如此,膝關節才不會受到體重的強烈壓迫。唯有重心後移,才能使濁氣沿小腿肚下行,形成陰生之勁。同時膝關節也能放鬆,清氣沿腿前側經膝上行,形成陽長之勁。這樣陰生陽長勁的形成方能符合太極之理。合理者合情,通達者柔順,柔順者太極矣。太極生成,百病皆隱。
總之,功夫的深淺來源於不斷的刻苦鍛煉和正確的鍛煉方法,只有方法正確了,才能事半功倍,相得益彰。對大多數初學者來講,若能理解以上幾點,並按照要求進行練習,將能有效地避免膝關節疼痛,幫你解除困惑,帶來歡樂。
往期同系列文章
(廣告)
溫馨提示:《太極》微信公眾號部分內容文章通過網路整理,如有侵權請您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貴在分享,感恩支持!
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太極》微信公眾號 微信:taijichanyi )。
※順則為人逆為仙,就在中間顛倒顛
※紫砂壺市場真相:真假紫砂,不懂別裝懂!
TAG:太極taic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