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好書分享春日書單

好書分享春日書單

編者按

讀書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樂趣。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讀一本心儀的書,展開與智者的對話。今天為大家推薦我二月的書單,每一本都很精彩,讓我們一起來一場深度閱讀之旅吧!

1

作者簡介

鄭天挺先生是著名歷史學者,北京大學教授,抗戰期間,擔任西南聯大歷史系教授、總務長兼及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副主任等要職,教學、研究既不輟,並主持繁雜的校務、教務等工作。

內容簡介

《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集中了他在西南聯大期間所有保存下來的日記,其起訖時間,幾與西南聯大相始終,所記包括大量有關校務的事件和處理措施,以及教學、研究的細節,堪稱一部治校、治學、治生的全景記錄,亦是研治聯大歷史的核心材料

日記中還大量記載了鄭天挺先生與梅貽琦、陳寅恪、馮友蘭、湯用彤、傅斯年、錢穆、林徽因、金岳霖、羅常培、聞一多等學人的交往,可見一代學人的心路和士子的卓然風貌。該書整理嚴謹,體例完備,釋字精確,並附有《人名索引》並《人名字型大小別稱對照表》,既方便讀者,也體現了整理者的深厚學養。

2

作者簡介

韋力,喜收藏古書, 在天津,他專門擁有一幢「西苑書樓」,這是他個人收藏古籍的所在,三層樓的空間共陳列近百個大書架,價值數千萬的藏品羅列其中。據韋力自言,其中價值幾十萬的古籍他就有四十多套。

內容簡介

韋力的《覓詞記》是一部妙趣橫生的書。這是他「覓」字系列的第五種。此前他已有過《覓詩記》、《覓曲記》、《覓理記》和《覓宗記》,如果再加上《書樓尋蹤》、《古書之美》、《古書之愛》、《硃?痕探驪》,就不止五種了。《覓詞記》是以古典詩詞中的「詞」為主人公,在「序言」中,先探尋了「詞」的來歷,相當於一篇簡明詞史

正文則從唐代李白入手,一直尋覓到民國的夏承燾,舉凡40位詞人。不僅鉤沉他們的人生軌跡和心路歷程,探討詞作獨特的審美表達和藝術境界,而且探訪與詞人、詞作有關的遺迹,並配有精美的照片和生動的文字,養心養眼,二者兼而有之。

3

作者簡介

彼得?沃森(Peter Watson,1943— )英國思想史學者,曾任劍橋大學麥克唐納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新社會》雜誌副主編,為《泰晤士報》《紐約時報》等報紙撰寫過專欄,著有《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20世紀思想史:驚駭之美》、《德國天才》等。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人類思想發展的通史。作者首先把目光投向遠古,從人的第一次直立行走,到20世紀信仰的喪失和無意識的發現,去思考人所以為人的理由和原因。在作者筆下,人類的思想、意識、觀念、智識,伴隨著人類每一次行為、能力的進步而豐富和展開。

在這裡,作者最大限度地開拓了思想的內涵和外延,他將直立行走、對火的認識、最初的服裝和飾物、房子的出現、發聲和語言等思想產生所必需的物質條件納入其中,從而完善了思想的譜系。

這部巨著煌煌百餘萬言,但寫得生動有趣,發人深省,非常值得一讀,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人類思想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而且幫助我們深刻地理解自身,完善自我,進而獲得更有價值的生活方式。

4

作者簡介

郭安瑞(Andrea S. Goldman),2005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學博士,現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副教授,專攻清代、民國文化社會史,包括都市文化、戲曲表演及社會性別研究。目前的研究課題是清末民初在全球化影響下中國戲壇的男性再塑及其文化含義

內容簡介

正如書名所顯示的,美國學者郭安瑞對清代戲曲的研究,並未局限於戲曲本身,而是著眼於戲曲與社會文化的互動即從戲曲切入研究清代的市民文化

作者選取了1770年前後至1900年前後大約130餘年清代北京的戲曲演出活動作為研究對象,並採用戲曲史、都市史和社會性別史的研究方法,旨在通過清代北京戲曲表演來再現清代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以及社會思想和價值觀得以共享、形塑、傳播和競爭的機制。

她在研究中大量採用了不為中國學者所看重、由懷才不遇、性情高雅的落魄文人所作的「花譜」,以及藝人演出使用的「抄本」,彰顯出這些「底層材料」的人文內涵和文化價值

5

作者簡介

陸波,發表文史類文章散見於期刊、雜誌,與北大同學合出詩集《燕園三葉集》。曾獲騰訊?大家「2016年度作家」稱號,現為騰訊?大家專欄簽約作者。

內容簡介

歷史在哪裡?有時居廟堂之高,有時處江海之遠,有時就在你身邊的市井之內。陸波的《北京的隱秘角落》就從身邊的歷史遺迹入手,探究被塵埋的歷史真相。她的筆下多為歷史畫卷中的小事件、小場景、小人物、小性命,它們或被遺棄,或被淡忘,或被遮蔽,或被漠視。

總之,正統的歷史敘事往往會從它們身邊或身上碾壓過去,如入無人之境。作者所做的,即從龐雜的史料和傳說中,通過鉤玄旁搜,發微抉隱,拂去歷史的塵埃,讓這些隱藏在歷史角落中的人物或故事重新浮現出來,進入歷史敘事,成為整個歷史敘事的一部分,彌補了以往歷史敘事的缺陷和不足。

6

作者簡介

羅豐,為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從事北朝至隋唐歷史考古、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青銅文化及北方游牧民族考古研究,著有《胡漢之間——絲綢之路與西北歷史考古》等,獲全國文博考古最佳論著。

內容簡介

《蒙古國紀行》是一部難得的科考筆記佳作。作者羅豐是一位文物考古學者,2006年,他參加了一次以中國學者為主、多國多學科人員共同參與的蒙古歷史考察之旅,歷時14天,行程2800公里。一路上,作者筆不離手,詳細記述了點點滴滴的個人感受和生活細節。

他追慕前輩科學探險學者的風範,悉心記錄游牧生活特有的風土人情,壯麗蒼茫的草原美景,以及先民留下來的鹿石、碑銘、遺址、墓葬等遺迹,並採集了大量的照片和手繪圖片。這本書就是在如此詳實豐贍的旅行筆記基礎上寫成的,生動記述了一行人的甘苦和收穫。

7

作者簡介

張念,女性主義批評家,哲學博士,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女性主義理論、政治哲學與文化批評。著有《性別政治與國家—論中國婦女解放》《女人的理想國》《持不同性見者》《不咬人的女權主義》等作品。

內容簡介

關於feminism(爭取女權運動),研究通常是在「現象」層面,表達「作為女人」的「處境意識」,立足於女性的「生活世界」,已經成為經典的《第二性》亦不過如此。張念的《性別之傷與存在之痛——從黑格爾到精神分析》卻以深邃的哲學思考,試圖解決《第二性》沒有最終完成的課題,即「第二性」到底是相對於男性主體即人的完整性的缺失,還是說「身為女人」是走向自由必須克服的障礙。

這裡觸及到的顯然正是現代自由的重要命題:要麼繼續做女人甘當奴隸,要麼解放自己放棄差異性。不知這一「回馬槍」能否化解女權主義自身的內在矛盾和危機?張念在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黑格爾、尼采、薩特、弗洛伊德和拉康對話之後,也許會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

8

作者簡介

阿迪娜·霍夫曼(Adina Hoffman),美國散文家、傳記作家、文學評論家,1992年起移居耶路撒冷,在當地生活25年,寫作題材關注中東地區和猶太人歷史文化。

內容簡介

耶路撒冷是一座古老而神奇的城市。幾千年來,建了毀,毀了建,無數次的滄桑巨變,構成了這座城市奇異而複雜的歷史。美國著名作家阿迪娜?霍夫曼以熟悉猶太歷史文化著稱,她的《直到我們建起了耶路撒冷——一座新城的締造者們》,以獨特的視角,藉助三位建築設計師的動人故事,再現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英國託管時期動蕩不安的中東歷史。

作者利用豐富的官方文件和私人信件,不僅讓這些久被遺忘的建築師重見天日,並且展現了「一戰」之後,大英帝國的衰敗、納粹上台、猶太人流亡、中東日趨緊張的宏大歷史背景,是一部兼有著名建築師的傳奇經歷和耶路撒冷新城重建歷史的獨特史傳

9

作者簡介

保羅?科利爾(Paul Collier),牛津大學非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前世界銀行發展研究組主任,英國政府非洲委員會顧問,非洲經濟問題的世界頂級專家之一,著有《最底層的10億人》(The Bottom Billion)、《難民》(Refugee)。2010年和2011年,被《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列入「全球頂尖思想家」

內容簡介

書名《戰爭、槍炮與選票》是作者對其所描述的「最底層10億人」所在國家現狀的概括。這本書所要解決的問題,除了探討其中的原因,還要提供適當的解決方案。作者不僅是一位大學教授、經濟學家,而且長期在世界銀行等針對貧困國家實施發展援助的機構任職,對現實的複雜性有切實的了解和感受,善於從政策和策略的層面思考問題,而並不是停留在理論思辨或道德正義的層面。

他的這種思考顯而易見又是基於紮實的實證研究和實地考察的。因而,他所提供的解決方案或曰「一種思路」,雖然會對很多人——包括「那些把最底層10億人的國家視作無可救藥的爛泥潭的人」,以及「那些把這些國家看作新帝國主義擴張的受害者的人」,甚至「那些認為任何形式的國內政治暴力都不合法的人」——構成冒犯。

但必須承認,他的建議具有的具體可行性和效果是值得國際社會重視並共同探索的。中國雖然不在「最底層10億人」之內,但作者的思考和建議仍值得我們認真對待,讀來不會沒有感觸和啟發。

10

作者簡介

弗里茨·斯特恩(Fritz Stern,1926—2016),專長為近現代歐洲史、德國史及猶太人史,致力於理解第三帝國如何興起及其歷史根源。著有《文化絕望的政治》《權力的責任》《非自由主義的失敗——現代德國政治文化論文集》《愛因斯坦恩怨史》《我所認識的五個德國》《夢想與錯覺:德國歷史的戲劇》等。

內容簡介

這本書講的是關於德意志帝國如何建立的故事。以往,這個故事的主角只有一個,即所謂「鐵血宰相」俾斯麥。作者在這本書中給這個故事增加了另一個角色,即猶太銀行家布萊希羅德。他的加入使得德意志帝國的崛起不再是一出獨角戲,而變成了雙簧,前面是容克貴族和政客,後面是猶太人和銀行家;而德意志帝國的建立也並非全靠「鐵血」,背後還有更重要的金錢與煤鐵

這是作者對於正統德國歷史敘事最重要的修正,他美食了正統德國歷史敘事刻意迴避的東西,即政府與資本、外交與金融、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聯繫。這些聯繫曾被主要當事人和那個時代的風氣所掩飾、否認或貶低,也被後世的歷史學家所忽視。作者多年來致力於追尋布萊希羅德迷一樣的人生經歷,搜集了大量的與他相關的書信和檔案,這些豐富的材料為他還原歷史真相提供了堅實的事實基礎。

僅限全文轉載並完整保留作者署名,不得修改標題和內容。轉載請註明:文章轉載自「璽璋評論」微信公眾號:xizhangpinglun

評論家、學者、近代史研究者

解璽璋原創微信公眾號

歡迎各位關注!

微信號:xizhangpinglu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璽璋評論 的精彩文章:

讀《朱安傳》有感

TAG:璽璋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