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種樹是春分」

「明朝種樹是春分」

原標題:「明朝種樹是春分」

劉永加

時已春分,俗話說:「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說明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春分與農事密不可分,標誌著春季生產即將進入繁忙階段。

典籍中記載的春分

關於春分,古代史籍有大量的記載: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春分日,民並種戒火草於屋上。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候此鳥則入田,以為候。」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則記述:「至於仲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明王鏊《震澤長語·象緯》載「二節為一時,陽氣上升共四萬二千里,正天地之中,春分之節也」,都對春分的氣候特徵進行了生動的記述。

關於春分的詩詞,在《全唐詩》《全宋詩》等典籍里記載很多: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中有《春分二月中》一詩:「二氣莫交爭,春分雨處行。雨來看電影,雲過聽雷聲。山色連天碧,林花向日明。梁間玄鳥語,欲似解人情。」準確而細緻地描繪了春分的景色與氣候特徵。五代徐鉉《七絕》對春分寫得最生動:「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時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綠腰肥。」宋代蘇軾的《癸丑春分後雪》詩:「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李不勝威。應慚落地梅花識,卻作漫天柳絮飛。」詩中描繪的春分後的雪景美不勝收,更重要的是記載了春分後杭州罕見下大雪的物候史料。

春分曾是傳統節日

在古時,春分也是傳統節日,從周代起春分就搞祭日儀式。《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明清時期,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的年份由官員代祭。祭日也是為了祈求一年有個好收成。

古時候,生產力低下,人們對牛非常重視。春分過後,各項農事將陸續展開,人們利用春分這個節日,開展送春牛圖、犒勞春牛等節慶活動。北方的人們在紙上印著全年的農曆節氣,還有農夫耕田的圖樣,名叫「春牛圖」。由一些民間善言唱的人挨家送去。每到一家他都能圍繞牛說唱一些歌謠,引得人們哈哈大笑,同時也得到教育。這就是俗稱的「說春」,說春人被叫作「春官」。春官會這樣唱:「牛角彎彎兩邊分,我說話來主人聽。這張牛圖送主人,抓緊時光搞備耕。修好農具換好種,陽雀一叫鬧春耕。這張牛圖送主人,秋來滿壩是黃金。」這是提醒人們不要忘了春耕生產。還有的這樣唱:「耕田全靠牛力壯,早栽秧子谷先黃。不怕年中雨水廣,牛強總要多打糧。人力強來牛力壯,搶水打田也不慌。牛是農家寶中寶,餵養不好要遭殃。」這是提醒人們春耕生產要開始了,要好好愛護你家的耕牛。春官吟唱的歌謠,既有勸耕之意,又有對主人的良好祝福,所以很受歡迎,春牛圖也就送出去了,主人也會給小錢圖個吉利。

江南地區則流行犒勞耕牛、祭祀百鳥的習俗。春分到了,耕牛即將開始一年的勞作,主人用糯米團喂耕牛表示犒賞,希望新的一年耕牛能夠多出力,這樣才能多打糧;同時,還要祭祀百鳥,一則感謝它們提醒農時,二是希望鳥類不要啄食五穀。

春分時節的農事

春分在古代被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元代王禎的《農桑通訣》載,古代黃河流域與春分相應的物候現象為「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這是說春分過後,燕子飛向北方,下雨時要打雷並發出閃電。此時,嚴寒已經走遠,華北地區和黃淮平原氣溫回升較快。《二十四節氣與農事·春分》也載:「春分時節,大地春色更濃,溫度升高,雨量增加。」

春分過後,越冬作物尤其北方的冬小麥進入生長階段,需要加強田間管理。由於氣溫回升快,需水量相對較大,田間需要加強蓄水保墒。俗語「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過後忙耕田」,春分到了,也到了春管、春耕、春種的大忙時節。但是東北、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降水量依然偏少,需抓緊進行春灌,澆好拔節水,施好拔節肥。農諺說得好,「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

這時候南方已經開始早稻育秧了,但是由於早春天氣冷暖變化莫測,俗話說「冷尾暖頭,下秧不愁」,這是提醒人們要根據天氣情況,選擇合適時間搶時插秧,確保苗全苗旺。此時南方的春茶也開始抽芽,需要及時追施速效肥,防治病蟲害,保證茶葉質優產豐。

古代雖沒有植樹節,但春分也是植樹造林的極好時機,清代宋琬《春日田家》詩寫道:「野田黃雀自為群,山叟相過話舊聞。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寫明了春分時節古人植樹的情景。清代山西的《文水縣誌》也記載:「春分日,釀酒拌酷,移花接木。」可見古人在春分時植樹,與我們今天的植樹節設置是相吻合的。

京城皇帝帶頭春耕

每年立春或春分節氣到了,皇帝要搞親耕禮,以表示天子劭農勸稼、祈求年豐之意。據明代沈榜《宛署雜記》記載,明皇帝躬耕的地方在北京地壇。到親耕那天,教坊司的「演員」們還得裝扮成風、雷、雨、土地等諸位神仙,還有的裝扮成農人模樣,一齊高唱頌歌。其他人等則拿著農具兩側侍立,靜候聖駕光臨。皇帝左手執黃龍絨鞭,右手執金龍犁。親耕時,前面有兩個官員牽牛,兩個老農協助扶犁,往返三個來回,皇上的親耕禮就算完成了。

清代康熙皇帝卻不這樣,他竟能一次耕完一畝地,可見他的精力充沛,興趣盎然。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就記載了這件事: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在京南博野視察春耕,曾親持犁器,一氣兒耕了一畝地。當時約有萬人觀看,大學士李光地特為作文勒石,以志其事。還有一年,康熙參加完親耕禮後,賦詩一首:「三冬望雪意殷殷,積素春來亂玉紋。農事東疇堪播植,勤民方不愧為春。」表達了他的重農情懷。

皇帝親耕,雖然是個儀式,但倡導的是重農親民的理念,以此來鼓舞天下的百姓要勤於耕織,才能倉廩豐實,國家無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朝十六個皇帝,那幾位皇帝沒有埋在十三陵?
此碗證明明代萬曆時已開先河,最為珍貴的是署有紀年款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