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千秋帝師夢,一朝入彀中-下

千秋帝師夢,一朝入彀中-下

古者真正士人的廟堂情懷,大部分還不僅僅是為了妻子兒女,衣食住行,而是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抱負,就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化淳」,河清海晏,天下太平。要達此目的,必須依附君王。所謂「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帝王之術」。

「帝王術」一詞大約最早出現在《史記.商鞅列傳》的贊語之中。司馬遷在評價商鞅的為人時說他是「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其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法家中的集大成人物韓非,所繼承的法、術、勢三家,其中就有「術」。

但是,最赤裸裸講「術」的還是縱橫家,在政治和軍事活動中他們只講目的,不計手段的。 所以「帝王術」,簡言之,就是像「三國」時的諸葛亮一樣,先物色、選擇一個「將來可能成為帝王」的「非常之人」;爾後,你就許身於他、跟定他——為他設計「非常之謀略」;這樣,你自然也就成就了自己「非常之功業」了。崇尚這種學問的把它稱作「帝王學」,可是自古以來多稱其為「帝王術」,認為它是有「術」無「學」的。

在談到中國文化基因時,歷來只重視儒、釋、道三家,對於縱橫家很少有學者提及。實際上,歷史上一些具有叛逆思想意識的文人士大夫和不滿意儒家思想、具有個人野心的士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對縱橫家思想抱有好感,有人甚至把它作為取得功名富貴的手段,特別是動亂時期。這種以陰謀詭計為黑箱策劃、以縱橫捭闔為公開手段的活動更是為許多文人士大夫所認同。

戰國時期是縱橫家大顯身手的時代,《戰國策》一書中記錄了他們穿梭於各國之間,縱橫捭闔,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挑撥離間,搬弄是非,加劇了各國之間的矛盾,目的是把自己輔佐的一方,推上帝王的寶座。他們有《鬼谷子》《陰符》這樣的「經典」,有鬼谷子這樣的「見首不見尾」神秘的祖師爺和蘇秦、張儀這些戰國時期活躍的成功人物。

不僅是戰國時期,觀看史書,每逢改朝換代之際,必有這樣的文人術士出山,輔佐明君聖主,成就王霸之業,如劉邦之張良、劉備之諸葛亮、朱元璋之劉伯溫、李自成之宋獻策。野史小說中這樣的人物就更多了,如東漢的鄧禹、北宋的苗廣義、瓦崗寨中的徐茂公、水滸里的吳用。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江湖術士,道士模樣,能掐會算,未卜先知,神乎其神。所以戲劇舞台上,諸葛亮雖身為蜀漢丞相,卻手執羽扇,頭戴道帽,身披陰陽八卦道衣,一副道士模樣,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這個現象。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面,被濃墨重彩描繪的鄔先生,就生動地詮釋了什麼叫「帝王之術」,什麼叫「縱橫之士」。

這類人雖然能量很大,但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不能自立,必須要依附他人才能成事,以致古語有言,「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所以各朝各代的統治者,都要想方設法割斷知識分子與下層流民的聯繫。因為他們知道,只要知識分子不和社會下層力量結合在一起,單憑任何一方都不會掀起什麼大浪。當新科進士披紅戴綠走進門洞的時候,李世民在城門上得意地笑了:「天下英雄,盡入彀中矣。」從此天下太平矣。

從中引出中國古代士人和帝王的關係,大概類似賣家與買家的關係。士人出賣聰明才智,帝王許以高官厚祿。為何亂世能人輩出,蓋因買家不固定,且不是一個,賣家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可以賣個好價錢,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一旦江山一統,買家就剩一個,接下來就是強買強賣,不賣不行。「士不為王者所用,可殺也」,明代四才子之一的高啟就是因為不願為朱明王朝效力,被朱元璋腰斬於市。

在士人眼裡,同樣是「貨與帝王家」,但買賣做的好壞,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最高者是當王朝帝師,如興周之姜子牙、興蜀之諸葛亮;其次為帝友,如東漢嚴子陵、中唐李泌;隨著封建君主制的成熟,君主權柄越來越集中,帝師、帝友不可再得,知識分子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降為帝臣乃至帝奴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逆行齋主義 的精彩文章:

你不知道的太平天國

TAG:逆行齋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