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秋名相管仲在歷史中是應讚美還是批判

春秋名相管仲在歷史中是應讚美還是批判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期齊國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美譽。他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是中國歷史

上宰相的典範,《史記·管晏列傳》《左傳》等都有記載他的生活傳記。然而,在《論語》中,對於管仲的評價則有截然不同的

兩種。孔子也會「出爾反爾」,這樣的事情並不常見,這是什麼原因呢?

在《論語》中,孔子對於管仲的評價共有四處,前後貶褒不一,這不免令人疑惑。但稍加研究就會發現,這些不同的評價卻都涉及儒家最基本的守則,即是「禮」與「仁,有一處記錄明顯是貶意的,在《八佾篇第三》之中有如下語句:「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大意為管仲器量狹小,不知節儉,更不知禮,幾乎什麼都要與諸侯國的君主一樣。在孔子的思想里,對「禮」字的分量是看得極重。所謂「克己復禮仁。「 管仲既然不知禮,便難以談得上「仁「可以見得,在這一處,孔子對於管仲的貶,有著明顯的儒家特色。

在《憲問篇第十四》中,孔夫子回答他的弟子的提問,對鄭國的子產、子西做了評價之後,也評說了管仲:「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奪了那一位齊國大夫的采邑,還讓人家老得牙齒都掉光了也沒有怨言。這其中的含義在於,說管仲這個人很厲害,很有手段。這一句從字面上來看是褒獎,但實際上是褒中有貶。這一句中的「人也」.有兩種翻譯.有的譯為』『是個仁人」,也有的譯作「是個人物」。

這種語焉不詳的褒貶,顯現出了孔子對於管仲的矛盾心態。孔子的這種矛盾心態.不只體現在這一處,還可舉出別的事例,比如:子貢問史上之名臣,齊國的,孔子說的是鮑叔,鄭國的.孔子說的是子皮。子貢說:不對吧,應當是齊有管仲,鄭有子產。

孔子便說了一通「薦賢賢於賢」的道理:「知賢,智也;推賢,仁也;引賢,義也。」孔子還說.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卻沒聽過說管仲也曾有薦賢之舉。

與上文不同.《憲問篇第十四》中還有兩處.是完全讚賞管仲的.甚至有為管仲辯說的嫌疑。背景是這樣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相爭失利被殺.召忽與管仲都是公子糾的智囊,召忽以自殺盡忠,管仲當了公子糾的政敵小白即齊桓公的宰相。

於是,子路與子貢就此對管仲之「仁」提出質疑。孔子對子路說了.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之事.將此歸功於管仲,還連聲說「如其仁」!「如其仁」!孔子對子貢則說:管仲為相,使齊國「稱霸諸侯」,一匡天下」,使民眾至今仍享受他帶來的利益。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早就成為蠻夷之人了。還反問子貢:管仲難道能像普通人一樣只顧著為主

子盡忠而忘了天下百姓.在山溝里自殺而不為人知嗎?如此這般評說.從大處著眼,全然不拘泥於小節。同是評說管仲,前後卻貶褒不一。若是以孔子自己的言論互相辯論,也可以引發一場不大不小的爭端。正方為:「子日: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反方為:「子日:如其仁!如其仁!」旗鼓相當.難分勝負。難怪哲學家王充會說:難孔子,何傷於義?伐孔子之說,何逆於理?

這讓許多人心生疑惑?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子,在對於管仲的事情上,為何會有如此不統一的言論呢?這兩種評價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繫呢?

關於管仲的「札』與「仁」,孔子評說貶褒不一,造成這樣的結果.有兩種可能: 首先,或是因為答問的對象不同。《論語》中多有孔子答人問仁、問政的.都因提問人的身份或性格不同而不同。最典型的是子路與冉求問「聞斯行諸」即聽說這是好事就去做.孔子的回答截然相反。對此,孔子的解釋是:冉求謙退,所以促進他;子路好勝,所以抑制他。

評說管仲.也系答人所問。他說管仲器量狹小.不知節儉,更不知禮的那一次.提問的人.《論語》只說·或曰』.後人也未知其誰。假如此人也有.僭越.之念而想引管仲為例.孔子說「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不也很自然嗎? 除了上述情況,還有一點可能.就是因為評說的時期不同。事物是隨著時間發展而變化的.人的認識.也會隨著時間和事物的發展而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會產生變遷。在這一點上,孔子自然也不例外。孔子的弟子們曾有設想.假如給孔子一個平台,他也一定能把一個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但這畢竟只是假設,真把這個平台給他了,按他的主張以禮讓治國,是否就能治理得井井有條,還是一個未知數。然而,管仲卻是真真實實地創造了一個使齊國「稱霸諸侯,』一匡天下」的奇蹟的。孔夫子怎能視而不見?

管仲其人.常被冠之千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以及韓非這一系列歷史人物之首,把他當作法家的先驅。孔子要比管仲小172歲,他出生之時.管仲已經去世90多年。管仲無緣參加後世的百家爭鳴.孔子也無法與管仲進行儒法鬥爭。然而,儒家的老祖宗能克服本身思想之局限,正視法家先驅的功德,對之進行全面的評價,至少說明儒、法之間並非就是那麼地非此即彼.後人更沒有必要把他們搞得勢不兩立不共戴天。所以,孔子對於管仲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實際上也有著關聯,這是偉大思想家全面、辯證看待人和事的結果,是其智慧的體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承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易承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