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才是皇城根兒的「根」
文
化君說:
自春秋戰國的薊城、唐時的幽州,金時的中都,再到明清時的北京城,千年之間,歷經數朝,皇城的位置、規模變了幾變,卻總也繞不過身前的右安門。
城市總是在發展、變遷,而這裡永遠是名副其實的皇城根。
01
北京「身世」最傳奇的地方,莫過於二環西南角上的這片地界了。
向左滑動查看北京歷代都城
現在的二環剛好是與明清北京城的邊界契合,東西南北二環路直接就勾勒出了老北京,也穩紮穩打的在這裡佇立了將近600年。而在這之前,從春秋時期的燕國,到唐時的幽州,再到金時的中都,一朝一代設立的都城,都圍繞在二環的西南角、與宣武門遙相對應的右安門周圍,其中,如今的青年湖小學旁還留有中國最早的皇家園林金中都太液池
(又名魚藻池)
的遺迹,其相距也不過1公里有餘。
《北京宣武百科全書》介紹:「宮城內的魚藻池亦被稱為太液池。此湖位於金代西苑的園中園瓊林苑內,面積較大。其北部稱蓬萊院……南部為魚藻池,呈環形水面,中為島嶼,島上建有魚藻殿等,有橋可通……」
而作為都城,天子腳下必然成為了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文人墨客、朝堂重臣,商賈貴胄集結於此。清朝順治時期,開始實行「滿漢分居、旗民分治」政策,提出「京都兵民分城居住」,要求漢族的官商民等盡數遷往外城之中,自此以後,老北京城以宣武-崇文門一線分為了內、外城兩個區域。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在宣武門以南右安門以北的外城內,一個以漢族朝官、京官及士子為主要居民的宣南地區逐漸形成,並成為了文臣學者的聚居之地。
02
永樂皇帝建都北京之時,科舉制度已重新恢復,前來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最多時能達萬人,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們大多居住在各個同鄉會館中。北京歷史上有400多處會館,大部分建於清朝,而且其中的大部分又均坐落在右安門以北的宣南地區。會館名義上是同鄉會,大多由商業行會出資修建,成為了全國各地進京趕考、經商、謀官、議事人士的首選。
其中,紀曉嵐故居閱微草堂也坐落於此,就位於現在的虎坊橋一帶。200多年前,作為總纂官的紀曉嵐在這裡帶領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先後花費13年,經由3800多文人抄寫,最終應召編纂出了巨作《四庫全書》;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北上與袁世凱會談,曾五次蒞臨湖廣會館,最終改組同盟會,建立了國民黨;還有魯迅先生筆下多次提到的「S會館」——紹興會館,其在此發表了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並第一次使用了魯迅這個筆名。
向左滑動查看宣南會館
自明清以來,像紀曉嵐、林則徐、李鴻章、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孫中山、魯迅等享譽中國近代史的文人重臣、革命志士,曾居住在這裡的就有700餘人,右安門裡,治世良才層出不窮的宣南地區,可謂是護佑江山社稷的民族之脊。因而在這八百多年建都史的肇始之地,才能形成其獨特的「宣南文化」。
03
宣南地區繁盛如此,因而老北京還有著「東富西貴」的說法。
《舊京瑣記》記載:「舊日,漢官非大臣有賜第或值樞廷者皆居外城,多在宣武門外,土著富室則多在崇文門外,故有『東富西貴』之說。」
「東富西貴」所在的地區,指的也是老北京的外城,即宣武門,前門,崇文門以南;廣安門以東、廣渠門以西,右安門、永定門、左安門以北的城區。而東、西的大致劃分則是將外城按照崇文門-左安門、宣武門-右安門一線劃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而處於「西貴」地區的宣南,地處宣武、右安兩門之間,自明清起便被貴氣籠罩,王府、相府散布林立,飽學之士層見迭出。曾經顯貴宗族與書香門第的禮序傳承和文化延續,讓今天的右安門仍然人傑地靈的傳世福地。
作為宣南地區的邊界、老皇城根,右安門見證的不僅僅是宣南文化的興衰變遷,更是一部完整的北京史。
城市在日新月異的發展變遷過程中都會隨著時間改變,甚至湮滅在時間裡。但就是有了與人之間的相互加持,城市的文化底蘊不會消散,傳承不會,根也不會。
福者,佑也。佑者,助也。安者,好和不爭。
時至今日,老的宣武門、右安門舊址早已不復存在,但它們並不會就此消失,也一定會以另一種方式出現,繼續護佑著這座城以及城裡的人的一世安寧。因此,在中國金茂、世茂、國瑞三大大實力房企的合力之下,以「護佑威儀、庇佑百姓安定」的文化寓意為出發點的「佑安府」項目應運而生。
04
金茂佑安府項目作為金茂在內城高端居住帶的力作,在傳承最高端的府系基因基礎上,進行了全面的創新提升。以二環稀缺純墅區的規劃,樹立內城品質標杆。
因此,作為目前二環邊唯一的純墅區,佑安府將順應自然、以信立世的「佑文化
」
與安寧、安定的美好嚮往二者結合,致力於打造成現代的傳世墅區大宅,營造一個可以福佑家族、安定基業的內城文化豪宅。-
END
-
※西北的風像耳光
※誰說「鳳凰男」與「孔雀女」就不能好好在一起
TAG:拾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