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八路為什麼一點也不土?戰鬥力吊打國民黨竟是這個原因!
原標題:土八路為什麼一點也不土?戰鬥力吊打國民黨竟是這個原因!
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
在很多的內心深處,總是有一種固有印象,就是只有大老粗,粗獷的人才是真正的戰士,而那些讀書人,學生,高材生都都是小白臉,逗一逗母愛爆發的大姐姐還可以,要是上戰場,非得被大老粗們打爆不可。
真是這樣嗎?在我國近代歷史上,有很多看起來很兇悍,匪氣十足的部隊。但是,這些部隊也許能上戰場上去衝殺一下,卻很難取得勝利。為什麼呢?沒文化。俗話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真實情況卻恰恰相反——秀才組成的軍隊才是最具戰鬥力的。
在太平天國戰爭中,清軍那些世襲士兵,都是出身在武人家庭,從小就有習武條件。但是在戰場上,面對太平軍,被打的望風逃匿,毫無招架之功,曾經有過太平軍7個人打敗對方1000人的驚人記錄。
但是曾國藩有辦法,他以秀才舉人為哨長、哨官和營官組成的湘軍,卻顯出了不一樣的戰鬥力,不僅打敗了太平天國,還在西北打敗阿古柏,在中法戰爭於淡水擊敗法軍,在甲午戰爭中於東北牛庄血戰日軍,縱橫40年,戰功卓著。《清史稿》里說,「朱孫詒提倡團練、振興人材,實為湘軍肇基。」
曾國藩成功的關鍵就在於,這些秀才軍官、舉人軍官,有知識有文化,既善於學習戰爭技術(也有這個能力),同時也長於思想工作(湘軍有早期的軍歌,有各種教育士兵的歌謠),能以忠義教導士兵,形成了不一樣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後來,清朝模仿湘軍編製,建立練軍、防軍,但是學不到神,軍官都是出身行伍的老粗,戰鬥力還是奇差無比。
▲如果解放軍中滿是李雲龍而無趙剛
戰鬥力也是很難上去的
由於一些影視劇的渲染,很多人誤認為,我軍是大老粗部隊,國民黨是喝洋墨水的知識分子部隊,而真實情況恰恰相反。我軍在成立初期就特別重視文化學習,在1931年就建立了紅軍學校,到1933年擴建成為紅軍大學。專門以「理論與實際並重,前方與後方結合」為教學原則,在江西瑞金培訓營團級以上幹部的文化知識和軍事知識。
紅軍就是一支有文化的軍隊,重視讀書學習是紅軍的優良傳統。即使在充滿艱難險阻的長征途中,讀書學習仍然是紅軍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從將帥到士兵,莫不如此。
▲劉伯承元帥是愛學習的典型代表
劉伯承在長征期間帶三本厚厚的俄文書,邊走邊讀,為督促周圍戰士學習,他常說:「小鬼,你是窮人出身,過去無法讀書,紅軍部隊就是你的家,你今後應該好好學習,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每天行軍前,他都要在勤務員手掌上寫幾個字,讓其熟記於心,到宿營地後還要進行「考試」,檢查學習效果。
▲雖然很多同志有抵觸情緒
不過最後連李雲龍都被文化「降服」了…
在行軍間隙,紅軍會組織學習,宣傳員會在前邊戰士的背包上掛一塊小木板,上面寫上幾個字,供後面的戰士學習,日積月累,戰士們能認識不少生字;有的文化教員創作了順口溜和快板詩來指導學習;「天當教室地當紙,樹枝石頭當筆用,每天學習二三字,一年學會八九百,學好文化好當家。」紅軍在一個地方休整,就立刻建立學習室,進行全天正式學習——紅軍不僅是戰鬥隊,還是宣傳隊,沒有文化,咋個宣傳?
▲儘管解放軍炮兵有一部分是被俘虜兵教會的
但學習速度之快,沒文化可辦不到
無論是紅軍,還是後來抗戰時期的八路軍,絕大部分士兵都具備了基本的識字,讀報能力,在基本文化水平上,其實遠遠高於以壯丁兵為主的國民黨軍。能讀書寫字,才能更好的學習政治,進行思想教育,培訓軍事技能,掌握更複雜的武器和技戰術。
這也是為什麼我軍在戰爭當中繳獲了國民黨的美製武器,哪怕是坦克,也用不了多少天就可以開動,並且掌握坦克的基本戰術的原因。在解放戰爭中,無論是淮海戰役,還是遼瀋戰役,解放軍炮兵戰術表現都遠遠優於國民黨炮兵部隊。
隨著時代的演進,軍人光是勇敢,不怕死,已經遠遠不夠了。在18-19世紀,經過嚴格教育的歐洲騎兵,打敗了世界上所有出名的游牧民族和漁獵民族騎兵,就算是經過英國培訓的孟加拉騎兵都可以在鴉片戰爭中追著蒙古騎兵跑。
天生的蠻力和野性,無法對抗科學訓練出來的軍隊,這是從18世紀以來就出現的一個鐵律。英國人對戰馬的選種,養育,訓練和馬具的改進,戰術隊形的組合,軍紀的培養,軍官的培訓等等文化知識的積累和運用,根本就不是天生自由散漫的蒙古牧民通過隨便放牧所可以掌握的。
▲紅軍時期就非常重視幹部戰士的文化學習
這是工農紅軍學校舊址
從紅軍時代開始,我軍就是一支重視文化的軍隊。鑒於當時文盲率較高的現實,不識字的戰士都經過掃盲班和識字班的訓練,這是共產黨軍隊有別於其它軍隊的重要特徵。1930年後, 紅軍在正規化建設和反「圍剿」 作戰中, 提出了文化教育的目標———消滅文盲,1934年 2月頒布的紅軍政治工作條例就明確規定了消滅文盲的目標。
「識字運動應當經常不斷的進行, 首先要使運輸員認識識字的利益 , 提高他們識字的積極性, 在六個月中要做到完全消滅文盲, 個個能看報、寫信的程度……要使每個紅軍戰士在文化政治水平上消滅文盲」,「三個月內每個戰士都能認字、 讀報、看地圖」,「每個戰士每天要認五個字 , 班長及黨團員每天要多認一個字」,類似這樣的記載在紅軍時期的檔案中比比皆是。
▲抗大學員在學習使用輕武器
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大部分幹部都曾接受過抗日軍政大學和教導隊的培訓。1937年成立的抗日軍政大學有13所分校,培養出的學員有二十萬之多,一支軍隊的骨架就是這麼形成的。
毛澤東曾經打趣地說:「古人云,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你們可成神仙了,好好修鍊吧。天下無事,你們就在這裡參『禪』 悟『道』,天下大亂,你們就出洞下山,救苦救難」。抗大不僅重視學習軍事知識,政治和文化也同樣重視。
在政治上學習馬列主義、政治經濟學、哲學、矛盾論、實踐論、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等課程;在文化課上學習日文、地理、數學、自然;在軍事上學習游擊戰,步兵戰術與戰略,測繪,地形,築城和救護等等,可謂是全面教育,全面發展。
▲識字有文化,幹部戰士的積極性和覺悟
會有質的提升,還能夠繼續自學
正是抗日軍政大學培養出來的20多萬學員,成為了八路軍和新四軍的骨幹,成為了抗戰的主力,「連隊中的政治文化教員,全是抗大的學生」。八路軍從軍校畢業的幹部,甚至比國民黨都多,是黃埔軍校在抗戰畢業生數量的幾倍,國民黨軍隊裡面純粹行伍出身,大老粗軍官反而比八路軍還要多。
作為對比,國民黨一方引以為豪的黃埔軍校,到1949年為止,算上各種分校、短訓班,總共培訓了約18萬學員(這其中還有一部分成了共產黨),二十多年的培養人數比不上抗大的八年,考慮到國民黨軍隊人數要大得多的因素,「黃埔生」的比例就更低了,在文化水平和自產人才方面的較量結果,是國共雙方勝負的關鍵因素之一。
▲1951年,文化教員祁建華研究了一套快速識字法
戰士們把背包貼上注音符號
邊行軍邊學習
儘管國共雙方許多軍官的最初出身都差不多,但有沒有再經過軍校培訓,經過文化的洗禮,還是大不一樣。國民黨軍序列中的遠征軍、青年軍多由大學中學生組成,同樣戰鬥力較強,只是國民黨對文化培養不甚重視,少數高文化水平的部隊是把社會現成優質兵源集中的結果,而非可持續的培養,少數精銳一旦打光,就無法再建了。
▲1952年的全軍運動會,賽跑不用發令槍
誰先寫出規定的字誰起跑
建國以後,大量蘇制武器裝備我軍,更是掀起了學習文化,學習數理化的熱潮。很多當時文化水平不高的士兵,跑步都在背誦和學習拼音,解放軍許多部隊中,至今仍有教導隊的編製,被稱為「隨軍軍校」。
劉伯承元帥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建國以後就不再領軍,而是以元帥之尊一心撲在軍校建設上,讓解放軍的幹部能夠得到充分的教育,奠定了解放軍軍官培養的基本模式,要經過軍校培訓才能被提拔為幹部,已成為解放軍軍官選拔的硬性條件。
《亮劍》中的李雲龍、丁偉和孔捷,早已身經百戰,卻仍然要被劉帥送到軍校培訓。經過系統教育的三人,明顯水平上了一個層次,丁偉甚至在論文中非常有遠見地提出了要防備蘇聯威脅的觀點,這並不是光有戰場經驗的大老粗能擁有的大局觀。
文化差距對戰鬥力影響甚巨,在第4次中東戰爭的戈蘭高地戰鬥中,敘軍數百輛T-54,T-55和T-62型坦克,竟然被以色列的90輛超級謝爾曼這種二戰時代的坦克打爆,這就絕對不是武器差距的問題了。
除了戰術選擇得當以外,阿拉伯國家的文盲率太高是一個重要原因——有多高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顯示,在1970年,在阿拉伯國家15歲以上文盲率達到了73%,這後果可就很嚴重了。
▲加強學習?Z z z…
普遍文盲水平的士兵,大字不識幾個,難以能熟練掌握現代化武器的使用、維護、保養和現代化軍兵種的協同,極少數受到過精英教育的軍官,帶領的卻是成千上萬的文盲,有勁也使不上,哪裡會有什麼戰鬥力。如果只論個體的勇武,阿拉伯人的悍勇並不輸給猶太人。但是,他們之間就相差了知識和文化,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戰鬥力差距。
所以,解放軍從來都是一支講究文化的軍隊,不是大老粗隊伍,這才是事實的真相。「人才是第一資源」,什麼是人才?起碼應該是有知識,有文化和有理想的人——如果你想成為優秀士兵,或者成為一名解放軍軍官,除了練出一身肌肉,還得好好讀書哦!
本文來源於網路,如遇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槍械庫:一大波槍械「絕色美圖」!
※一款軍艦集三大功能:比瀕海戰鬥艦還牛!
TAG:軍事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