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國時期:文景對同姓王的鬥爭與七國之亂

戰國時期:文景對同姓王的鬥爭與七國之亂

劉邦「刑白馬而盟」,立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想讓九個同姓王輔翼王室,以血緣關係做為政治支柱。但分封早已成為一種落後的政治制度,所以結果是適得其反的。劉邦時,同姓王都是些小孩子,問題尚不嚴重。惠帝和呂后以後,諸王已羽毛豐滿,他們擁有「跨州兼縣,連城數十」的大塊地盤,又有徵收賦稅,鑄造錢幣和任免除了相、大傅、中尉等以下官吏的權力。

他們建置宮室百官「制同京師」,出入擬於天子,覬覦帝位的野心日益增長他們組織和發展自己的獨立武裝,甚至各自紀年,不用漢皇帝的年號。更有甚者,為了對抗朝廷,竟不惜與匈奴貴族互通聲氣,作法與普日異姓王沒有兩樣。鑒於這種情況,文景二帝都對同姓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文帝時,著名的政論家賈誼上《治安策》,一見血地指出了割據分裂問題的嚴重性。指出諸侯國的力小則易使以義,國小則無邪心」,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漢書·賈誼傳》)。

文帝採納他的建議,立齊王肥的六個兒子為王,把齊國分為六個小王國,又立淮南王長的三個兒子為王,把淮南國分為三個小國。景帝時,中央與諸侯王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御史大夫晁錯提出《削藩策》,明確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亟反,禍小;不削,反遲,禍大」,(《史記吳王劉濞列傳》),要立即動手,「削其枝郡」歸中央直接統轄。

他又更定法令三十章,從各方面對諸侯王進行限制景帝以晁錯為高參,假罪名削除了楚國的東海郡(今山東郯城),趙國的常山郡(今河北正定),膠西的六縣之地公元前154年,當景帝欲削吳王劉溴的會稽(今江蘇昊縣)、豫章(今江西南昌)兩郡時,早就準備謀反的吳王濞與楚、趙、膠東、膠西、濟南、淄川等六國串通,發動了叛亂。他們同時起兵,聯軍號稱五十萬,又派人與匈奴,東越貴族勾結,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西進,打到今河南東部。最帝惶恐,一時輕信姦細袁盎讒言,將晁錯處斬,乞求七國收兵。劉濞不僅不退兵,反而公然自立「東帝」。

最後景帝派周亞夫為太尉率軍東征,以武力進行鎮壓,用三個月時間平定了叛亂。劉逃到東越,為東越人所殺,其餘六王皆自殺,七國都被廢除。接著景帝利用平叛勝利的有利時機,頒有了諸侯王不能自已其國的一系列法令取消了諸侯王的治民之權,使他們只能「衣食租稅」,當只有爵位而沒有實權的貴族。王國基本上相當於郡縣了。景帝死後,武帝即位。

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在位(公元前141年一—前87年)五十四年,實行了許多重大措施,使漢初積累起來的雄厚實力得到充分發揮,大大強化了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的統治。獨尊儒術。列寧說:「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並且創造客觀世界」(列寧:≤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搞要》≤列寧全集》第38卷228頁)。漢初黃老思想盛行,正是當時形勢需要恢復殘破經濟的反映,而且也確實創造了「文景之治」新的天地。隨著時代的前進,形勢的變化,地主階級要求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加強中央集權統治。

道家反對社會進化,推崇「小國寡民」的國家觀,以及「聽其自然」主張「無為而無不為」的統治術,顯然已經不合時宜了。漢武帝採納董仲舒建議,推行政治上主張進取有為,積極干預世事,實行大一統的儒家學說。從此經過董仲舒加工改造的儒家學說(注)便逐漸成為西漢中後期的統治思想。儒學之風為之大盛。漢武帝在思想領域尊儒,但在實際政治上,他是儒法並用的。

尤其在用人方面,不重用醇儒,而是重用「習於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的人,在治術上,傾向於法治。廣招人才。漢武帝實行察舉制(以前也有察舉,未形成正式制度),規定郡守每年在各地負責舉孝廉,察賢才,招攬在政治、軍事、外交、文學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士子,送到中央加以任命。同時採納董仲舒公孫弘的建議,在長安設立太學,置《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博士,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

還從郡縣選拔一些有條件的膏年到長安:同博士弟子一起授業。這些都是官僚子弟。每年考試一次,合格的補掌管文書的官吏,優秀的補各郎中、學、掌故。太學逐年擴大,到成帝時已有弟子三千多人。郡縣也辦學校,講授五經等。漢武帝破除商人不能為官的先制,規定商人地主捐納定數量的奴婢錢財也可以為郎。出身寒微的人材也能被任用。如主父偃借貸無數,窮困潦倒,後因上書言事,得到武帝賞識任為郎中。朱買臣本靠賣柴為生,因他說春秋》言《楚詞》有見識,任為中大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太意外,漢武帝「斷匈奴右臂」的戰略計劃,到漢宣帝才奇蹟般實現
漢朝和親把女子送給匈奴,匈奴想要禮尚往來,漢朝皇帝急忙說不要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