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生處處有小人,我們應該怎麼辦

人生處處有小人,我們應該怎麼辦

如果現在你的環境是小人當道,你要怎麼辦?

是的,君子遠去,道不同不相為謀。

古人君子、士大夫,如果遭遇小人,進不能在廟堂兼濟天下立功、立德、立言,就會退而歸隱山林獨善其身。

,天下有山,天就隱蔽。表面上是山在逼退天,但是無論山再高,天依然俯臨著山。此時,小人當道,橫行於世,君子不能以惡對惡對待小人,而是要態度嚴肅,自甘隱退,闊別小人。

如果君子全部隱退,朝堂就亂套了。逃遁隱藏仍未脫離危險,若能堅持苦鬥,想法取勝,能有什麼災難?

想要明哲保身,並不是逃走就會成功。相應的,還會處於危險之中,古人以退隱而自保的人大有人在,但是,當交出權力的瞬間也可能遭遇小人翻臉無情的嘴臉,連抗擊的能力都沒有。

看看,沒有賢人,只有小人的朝廷——

春秋時期,魯國的慶父與其嫂,也就是魯庄公的妻子有染。魯庄公去世後,繼位者上來一個就被慶父殺害一個,慶父為了達到篡位的目的,接連謀害了兩任繼位者,折騰得國無寧日,有後人就留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千古警訓。

小人是背著光的影子,他們製造內亂,危害社稷,有時甚至是讓皇室骨肉相殘。

漢武帝有一位寵臣,名叫江充,江充與太子劉據有隙,一直懷恨在心。他發現晚年的漢武帝對巫蠱之事深惡痛絕,所以製造了一場「巫蠱之禍」嫁禍於太子劉據。

太子還來不及向父皇澄清事件,就被漢武帝以謀反定罪,使得父子兵戎相見。太子含恨而死,國家動蕩,岌岌可危。父子之間的誤會,正是小人的預謀得勢。

統治者治理偌大的國土江山,需要他人的輔佐,需要有人鞍前馬後。這就給很多小人以可乘之機,因為小人通常是不學而有術,他們總有辦法接近君主,投其所好,贏得信任。

奸相李林甫就是一個典型代表。這位仁兄文化素質相當低劣,曾經為別人寫對聯時,就因一個錯別字鬧過笑話。雖然沒什麼文化,可是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因為他最大的本事就是進讒言、搞陰謀。

唐玄宗早就被他糊弄得沒有一點猜疑。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他用手段排擠走了大唐名相張九齡,陷害了享有「書中仙手」的大書法家李邕。他還蠱惑唐玄宗專用文化低的胡人為邊將,最後釀成安史之亂的浩劫,大唐一蹶不振。

讀史,你就知道,小人就是隱沒在歷史長河中的黑暗之礁。朝代更迭,社稷顛覆,都有他們作惡的行跡。

當然,今日不同於古日,但是,小人也不少見。如果小人處於上峰,而你想要戰勝小人,

堅定意志,靜待時機

孔子云: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女子難養在於,女兒之身嬌貴秀氣,要好好呵護。而小人難養,因為小人無情無義,他們記不住別人的好,他們活著就是為了那一己私利。不從心裡真的厭惡他們,遲早有一天,他們的暗箭會毫不留情地射向你。

「保持清醒,避而遠之」

《讀者》雜誌上有一句話很經典:「小人就像一塊暗淡的煤,你一捅他,他就會興奮地燃燒,你不理他,他就會自己慢慢熄滅。」

小人之所以可以那麼猖狂,因為他不是一個人在興風作浪,背後有靠山。小人除了會造謠生事,他還會籠絡人心,所以小人發展了更多的小人。小人一旦看中某個人對他有利用價值,糖衣炮彈、各種誘惑攻勢會齊齊出馬,這個時候,保持清醒很關鍵。想想被利用完後的結局,可能你就是他踩著向上爬的工具。

這個社會畢竟不是小人當道的年代,正義的人依然散發著他們的光芒。想要保護好自己正義、正直的心,就要對小人避而遠之,遠離那個污濁的泥潭,讓他們在寂靜中熄滅。

小人固當遠,斷不可顯為敵

意思是,在小人手底做事,進退不得,這就像一個人生病而疲憊不堪,自然不能成大事。此時,就裝作自己沒本事,隱藏一切行動,讓小人放下戒心。

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後,並沒有居功自傲,反而為了杜防小人,事事謹慎細微。有一次,郭子儀感染風寒,在家養病。有個叫盧杞的官員前來探病,此人就是歷史上聲名狼藉的小人代表。

他的相貌醜陋不堪,時人稱他為活鬼。一般的婦女見到他都不禁掩口失笑。郭子儀聽到盧杞來看他,馬上叫姬妾們退避到一旁,不許露面。

盧杞走後,姬妾們回到病榻前詢問:「以往官員來探病,我們從來不用避諱,為什麼這個盧杞來了,我們都不能見了?」

郭子儀說道:「你們都有所不知啊。這個盧杞相貌醜陋,內心奸險,如果你們看到他忍不住笑了,那麼他一定會心存嫉恨。如果以後他掌權了,我們全家都要遭殃。」

後來,盧杞真的當了宰相,報復了所有得罪了他的人,唯獨對郭子儀還比較尊重。

不得罪小人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過多和他有交集,沒有機會和他接觸就不會引起他的注意。在小人面前不要去表現自己,因為你的優點,是他的威脅。而遭遇了小人,能避就避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此地終於申遺成功,韓國:求你撤回吧,那是我們的祖宗啊!
「萬歲」何時成為皇帝的專稱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