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伊朗為什麼會從美國的親密盟友,變成不共戴天的死敵?

伊朗為什麼會從美國的親密盟友,變成不共戴天的死敵?

2015年7月,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了伊朗核問題協議,並停止了對伊朗長達10年的制裁,原因是伊朗同意不提煉丰度5%以上的濃縮鈾,並停建阿克拉重水反應堆。不過,自特朗普上台後,為了在中東構建「反伊朗統一戰線」不斷破壞伊核協議。近日,伊朗官方表示,將全力應對美國可能退出伊核問題協議以及由此帶來的各種後果。

幾十年來,伊朗受到美國嚴厲的經濟制裁,從原本的盟友變成了死敵。而這轉折點發生在1979年,那年的伊斯蘭革命,親美的巴列維王朝被推翻,現在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美國強勢進逼伊斯蘭共和國,致使52名美國外交官和公民被伊朗扣為人質,這就是伊朗人質危機。危機後,伊美徹底走上了對立。

毫無疑問,國家利益才是決定國與國關係發展走向的最重要的因素。伊斯蘭革命只是伊美關係惡化的一個引子,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伊美分道揚鑣、長期對立的局面呢?雲石君將做具體的分析。

首先來看,伊美為什麼會結盟?

進入工業時代後,伊斯蘭世界被基督教文明主宰的西方世界趕超,使得伊斯蘭世界不復昔日的風采。而俄羅斯強勢崛起,並向亞洲深入拓展,伊朗面臨重大的外部威脅。

二戰後,超級大國蘇聯牢牢掌控了中亞,南下中東蓄勢待發。而蘇聯中亞板塊與伊朗北方邊境直接接壤,伊朗慌了神,只有藉助美國這個強大的外部力量來向蘇聯施壓。

對美國而言,支持伊朗可謂一石二鳥,不僅可以聯合伊朗北抗蘇聯,同時可以西壓阿拉伯。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聲勢浩大的阿拉伯復興運動四起,美國支持的以色列身陷戰爭的泥沼,而埃及、敘利亞等這樣的阿拉伯大國卻是與美國的死對頭蘇聯太過親密。最重要的是,阿拉伯民族復興運動觸犯到了美國在中東的利益,甚至威脅到了美國在中東的主導地位。究其原因是因阿拉伯民族復興運動的根本目標,是將阿拉伯世界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國家,進而一統中東伊斯蘭世界。

原本,身處西半球大的美國與中東的地緣關係及其疏離,美國之所以能維持中東的主導權,美國只能採取「分而治之」的手段,也就是說維持中東四分五裂的局面,並極力打壓任何有一方坐大的可能。但是,如果阿拉伯民族復興運動得以成功,阿拉伯世界整合為了一個統一的國家,便有了對抗美國的能力。到那時,阿拉伯世界還能允許美國在自己地盤上撒野。

在這樣的局勢下,美國利用民族宗教矛盾,支持什葉派的伊朗,打壓遜尼派的阿拉伯也成為了最佳戰略。

一拍即合之下,伊美成為了親密的盟友。

因利而合,那伊美又為何會分道揚鑣呢?

伊朗要得到美國的保護和援助,首先在美蘇關係上,伊朗必須是美國最忠實的夥伴,與蘇聯對著干。

而這也很符合伊朗傳統的地緣政治戰略:奪取中亞。在美蘇對峙之下,只要蘇聯被整垮,憑藉地緣優勢,伊朗將中亞這塊廣袤土地納入自家勢力範圍的幾率很大。

不過,美國既然也是要利益伊朗來牽制蘇聯的南線,那麼,在伊朗倒戈美國一方時,來自蘇聯的壓力也會更大,伊朗的軍事開支一直居高不下。

到70年代,冷戰進入到第二階段,蘇攻美守,再加上美國在越南戰場上頻頻失利,其國力一落千丈,自顧不暇的美國就沒有更多的資源來支援伊朗。在這種情形下,伊朗只有獨自死扛著來自蘇聯的壓力。

而中東和國際形勢的變化,更加重了伊朗的戰略危機。

冷戰後,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石油的需求量大增。而作為世界儲油量最多的波斯灣地帶也隨著石油的大量需求而使得戰略地位水漲船高。而沙特、伊拉克為首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在這場石油盛宴中,獲利遠比伊朗多得多。不巧,他們與伊朗是千年宿敵。

70年代初,受美元危機和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組織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美元與黃金脫鉤。一番動蕩後,美國與沙特等阿拉伯國家達成協議,將美元與石油掛鉤,美國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金融霸權。

一系列變動後,在海灣石油的加持下,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國力和戰略價值也水漲船高,而沙特——伊拉克從埃及——敘利亞手中奪得了阿拉伯聯盟的主導權。在蘇攻美守的格局下,一個伊朗畢竟能力有限,也對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擴散作用不大。而如果和海灣阿拉伯國家結盟,不僅可以穩固建立在石油美元上的金融霸權,穩固建立在石油美元上的金融霸權,還可以牽制阿拉伯聯盟內部親蘇的埃及和敘利亞。

於是,美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迅速締盟。

靠著石油暴富的海灣阿拉伯國家,還有美國支持,大大增強了他們對抗伊朗的士氣。而美國本土與中東相距甚遠,阿拉伯國家不必太擔憂美國對自己使壞,況且,還有倒戈蘇聯的那條路可以走。

美國調整了中東戰略,而倒霉的卻是伊朗。美國與伊朗抗蘇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伊朗絕對不可能在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的爭鬥得到美國的支持。而海灣阿拉伯國家有石油傍身,國力也會猛漲,這對伊朗來說,麻煩不是一般的大。

伊朗親美的好處越來越小,也為伊美同盟走向破裂埋下伏筆。伊朗內部面臨繼續伊美同盟,與拋棄伊美同盟的抉擇。

拋棄伊美同盟,意味著伊朗經營中亞的戰略將被擱置。不過,這畢竟是目標,能不能實現還不好說。既然如此,還不如抓住當下,緩和與蘇聯的關係,避免兩面受敵,甚至還有可能得到來自蘇聯的支持來增強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博弈能力。

而當時的巴列維王朝卻依然選擇親美。面對巨大的外部壓力,巴列維國王在伊朗境內發起「白色革命」,希望解放伊朗的生產力,將其打造成一個現代的工業化國家。畢竟,在中東,伊朗是頂級區域性地緣大國,本身也有豐富的石油,伊朗高原又對兩河流域、波斯灣沿岸等阿拉伯精華之地形成地緣壓制,一旦將地緣實力充分釋放,前景還是相當可觀的。

不過,要想伊朗整個國家實現質的飛躍,那投入自然非同小可,還得有良好的外部環境。而長期與蘇聯和阿拉伯國家的牽制下,消耗之大不用說,在這種情況下哪還拿得出國家改造的本錢。顯然,「白色革命」很美好,但是現實很殘酷。巴列維國王一意孤行強力推行,引起了社會動蕩,大量利益受損者向政府展開了激烈的反擊。

改革失敗,親美的巴列維王朝下台。這也反映出了,在美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結盟後,伊朗面臨的國際形勢空前惡化。在內外交困之下,伊朗怎樣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同時還能使國家發展壯大?伊朗最終根據國情,新生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放棄伊美聯盟。

不過,就算做不成親密盟友,也不至於到了反目為仇的地步。最初,伊斯蘭共和國沒有反美,也沒有親蘇,想走出一條獨立自主的道路。不過,最終,伊朗卻徹底的站在美國的對立方,成為了仇敵。

那麼,伊朗為什麼會走上反美之路?美國又對伊朗做了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石 的精彩文章:

小間諜與大政治——英國硬懟俄羅斯背後的奇葩內幕
沙特很憋屈,近水樓台卻不能將周邊小國拿下,卻為他人做嫁衣

TAG:雲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