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代青花瓷種類

清代青花瓷種類

瓷器就是中國的代表,清朝時期的青花瓷發展,達到了我國瓷器文化的一個頂峰,清朝的青花瓷多種多樣,工藝也十分成熟,本文介紹的就是清代青花瓷的種類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青花瓷是我國漢族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非常知名的瓷器。青花瓷的燒成率比較高,顏色的穩定性也較好,所以作為收藏、擺飾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1、瓶類。清朝康熙年間的青花瓷造型非常豐富,既有仿古的,也有創新的,瓶類是青花瓷中最為多樣的造型。一般來說瓶類主要是用於陳設、觀賞的,在早期,瓶子的造型是瓶高頸粗,而到了晚期就變成了瓶矮頸短。

梅瓶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瓶類造型,造型基本上是唇口小,頸短,有平肩以及溜肩兩種造型。

2、罐類。康熙年間既有延續順治時期的將軍罐,也有創新的鼓式蓋罐、獅鈕蓋罐、粥罐等等,這些大多是民窯的產品。

3、尊類。搖鈴尊是康熙官窯瓷器的一種創新的樣式,搖鈴尊的底是平的,而內部是凹進去的,比較常見的品種有青花以及釉里紅。鳳尾尊也是在康熙年間比較流行的一種尊類的樣式,它的線條十分優美、流暢,大多數出現在康熙中、晚期的時候,大多數都是沒有款識的。

清代青花瓷瓶

4、花觚類。花觚類的大器很多,大多是在康熙早、中期所生產的,一般是民窯的產品,器形十分高大。

5、壺類。鼻煙壺在當時是非常流行的,但是它的樣式非常的單一化,唇口很小,在外面繪有纏枝蓮花、折枝菊花以及寒江獨釣圖。

6、杯類。鈴鐺杯是康熙年間特別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杯類之一。

7、盒類。盒類包括圓盒、四節圓盒、小印泥盒、串鈴盒、棋子盒等等。

清代青花瓷粉盒

8、盤類。盤類在康熙早、中晚期都有燒制,主要是作為生活用器。盤類可以分為高足盤、花口盤、方盤、折沿盤、撇口盤、菊瓣盤等等。

清初順治(1644—1661)朝時間不長,但卻是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為後來康熙時期的巔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順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器型較少,主要有爐、觚、瓶、大小盤、碗、罐等。胎體總的來說較粗糙,大器如爐、大盤、觚等胎體厚重,小器如小盤、碗等胎體則較輕薄。但也有個別器物胎質細膩、緻密的,可見糯米狀。底釉多白中閃青,有的還略顯泛灰,釉層稀薄。青花料應是浙料和石子青兩種並用,致使發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藍。其中爐的青花發色多顯青翠,其它器物的發色多顯灰藍。紋飾多見花鳥、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獸、瑞獸、芭蕉、雲氣等。大盤喜歡在口沿處畫一青花線圈,再在圈內畫主體紋飾;小盤多在盤面一側畫一片梧桐葉,另一側書「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等相近的詩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歡用青花線作紋飾的分隔。畫法以勾勒、平塗、渲染、線描相結合。繪畫筆調隨意,雖然比晚明時工整,但仍未見康熙時的嚴謹、細緻的作風。畫面布局較豐滿,尤其是大盤、罐、瓶、觚等類器物。開始出現皴法和濃淡色階的變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盤、碗、罐等底部多見縮釉點,底足粘砂較常見。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窯器多、官窯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康熙(1662—1722)朝時間跨度長,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發色前期較灰暗,中期以後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並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推崇。紋飾題材多樣,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詩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時代特點的是冰梅、耕織圖、刀馬人、雙犄牡丹等。圖案留白邊較其他朝明顯。胎緻密細白,呈糯米糕狀。釉硬,與胎結合緊密,見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閃青,中期以後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觀賞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蓋罐、鳳尾尊、花觚、象腿瓶、筆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極強的時代特徵:琢器多二層台底;筆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兩邊斜削的較尖的「鯽魚背」底,中期以後基本上是圓潤的「泥鰍背」底;大盤類多雙圈底,這種底從明末和順治時出現,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識種類多樣,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書,中期以後各種堂名款、圖記款、花押款流行,併流行至雍正。仿款、偽托款也較多見,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時期青花器多仿明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但沒有進口料,以筆端點染鐵鏽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從胎、釉、青料等方面區別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區別點:明器的胎介面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後接。

雍正時工藝精細,修胎講究,民窯器則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時尤其是後期工藝開始走下坡路,除了繼承前朝的品種外,還有創新的品種青花玲瓏瓷。紋飾內容也較雍正時多樣,但總的來說以寓意吉祥的圖案為主。

款識除年款外,雍正時較多見的有雜寶款、四朵花款、動物形款等,堂名款較康熙少。乾隆時堂名款又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書,也有四朵花款。

嘉慶(1796—1820)以後青花瓷逐漸走下坡路。嘉慶前期的器物基本與乾隆相同,但工藝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發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豐(1851—1861)、同治(1862—1874)時期的器物大體相近:青花發色飄浮,胎質粗松,釉稀薄,胎釉結合不緊密,紋飾以吉祥圖案為主。

光緒(1875—1908)時青花瓷一度中興,仿康熙器水平較高,但胎體較輕,白釉較薄而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其他器物則無論胎釉和造型均與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見。款識除年款外,還有「長春宮制」、「坤寧宮制」、「儲秀宮制」等;偽托款多見「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宣統(1909—1911)時開始出現化學青料。

掃一掃了解更多古玩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賞古辯今丶古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TAG:賞古辯今丶古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