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隱逸大儒劉庄孫 盼杭州後裔尋根

隱逸大儒劉庄孫 盼杭州後裔尋根

今天《鄉土寧海》刊登了我的《重大發現:天台三宿儒之劉庄孫墓地重見天日》,因平台篇幅有限,裁去了一些內容,有些內容在這裡補充。

一代大儒,在其故鄉寧海已找不到直系後人,不過,按族譜里的孟杲公托據明確記載,庄孫公一族後人已遷移到杭州,如果有意聯繫寧海禮村族人,劉姓後裔熱切期盼。

受《鄉土寧海》李老師之邀執筆劉庄孫,但史籍資料實在太少,一時無從下手。我想國有史,縣有志,家有譜,皆紀事之書,應該會有庄孫公的蹤跡。在宋史和新元史里找到寥寥數語,《寧海縣誌》、《光緒寧海縣誌》和《嘉定赤城志》里也沒有更多記錄。那我就從家譜下手。第一次到禮村,也許是表達有誤,也許是沒找對人,諮詢探訪了好多村民,都不知道有劉庄孫。舒岳祥詩文集里幾次提及劉庄孫是梅林的,以此為線索,到梅林村、山下劉村和嶴胡村一一尋訪,均無收穫。於是按圖索驥以天台地區劉姓族居地為目的地,到臨海、三門和天台尋訪,歷時三月終無所獲。

四位老人花三年時間無償整理劉氏族譜

十一月中旬,再一次到禮村,尋訪到劉賢秀老先生家,我說起劉庄孫的名字,他異常激動,說:「庄孫公是我們禮村的太公,被別人說成梅林人,實在是說瞎話。」他拿出族譜,告訴我,這份族譜原本放在一個地主家,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地主連夜把族譜交給他,戰戰兢兢妥善埋藏才得以保存下來。近幾年,連同村中劉良可老先生,一起研讀探討族譜,後來又增加兩位老人。於是四個老人無償花三年時間,一字一句核對,走訪、采編、整理後重新印刷成冊,為方便失去聯繫的劉氏後代查詢,老人們想把族譜保存到國家圖書機構,我建議把新族譜存放到中國國家圖書館,電子版的書籍會惠及更多人。所謂家族骨血傳承,除了財富的沿襲外,更重要的是品格與才華的一脈相承,對普通人來說,精神上會有歸屬感,知道「我來自哪裡」。

國有史,縣有志,家有譜,承前啟後皆紀事之書

一頁頁細細翻過。找到四處關於庄孫公的記載,一份是簡短的敘述庄孫公為西山派十三世孫,一份為「孟杲公托據」,一份為「嘉慶七年六月谷堆山堯卿公庄孫公墳案縣主陳詳」,還有一份為方孝孺先生的「樗園先生文集序」。因都是文言文,一時不得盡解,所以拍照後,回家再作理解。族譜里的資料加上來自舒岳祥、王應麟、戴表元和袁桷等名人著作中的描述,結合二位老人口述的一些世代傳下來的關於庄孫公一族的故事,隱逸的一代大儒庄孫公的形象已漸漸清晰,我整理如下。

劉庄孫:宋台州寧海人,字正仲,號樗園。師事吳子良,文學與舒岳祥齊名。有《易志》、《春秋本意》、《老子發微》、《楚辭補註音釋》、《深衣考》、《芳潤稿》等。這是《新元史》卷二百三十六.列傳第一百三十三中的記載,除此之外官方文件中很難找到連貫性的關於劉庄孫的敘述,多處出現的名字,只是附帶在全祖望、戴表元、舒岳祥、吳子良、方孝孺、胡三省、袁桷等名人之中,或者在大儒王應麟筆下的《赤城書堂記》里。他所有的著述十餘種逾一百四十卷,今並一卷不存。他的生平故事,幾乎被歷史湮沒殆盡。

劉庄孫(1234--1302)生活在宋末元初,少游錢塘,學於宋太學,知識淵博,喜與名士大夫結交。宋元易代是歷史上一個獨特的時代,即第一次漢族政權被少數民族政權取代,宋王朝優待文人的政策,與元蒙統治下南方文人低下的社會地位,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與反差,促使歸隱、羨隱成為當時士人的主要行為方式和心理追求,他們內心大多悲觀、內疚、悔恨,隱居不仕的行為風氣像颶風一樣具有感染性和傳遞性,自然而然影響整個時代的社會風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道獨特景象。劉庄孫就是這個時代的隱君子,懷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不如野鶴自處,超然世俗之外,成為隱逸文人中一員,與舒岳祥、胡三省一起被全祖望尊稱為「天台三宿儒」。他們隱居山林雲水,求禪問道,郊遊唱和,互相砥礪意志,提高詞藝,他們的人格精神,悲劇性的生命體驗,或放浪山水,嘯傲田園,或寄身佛寺,棲影道觀,或聚眾授徒、講學山林,或閉門著述,尋找精神的皈依之所,是生活方式,也是行為方式,得以淡化、消解、轉移現實生活中精神苦悶抑鬱,緩和人生痛苦。

三宿儒之胡三省塑像

三宿儒之舒岳祥後人按書復原的篆畦園

劉庄孫和舒岳祥的師生之誼亦師亦友是不得不說的一段佳話。在留存的舒岳祥的詩集中,給劉庄孫的詩有七十多首,足見其來往頻繁,關係非同一般。他們彼此間多以詩酒唱和,以詩存史。劉庄孫每過篆畦園必留下來吟詩作詞,把酒成詠,舒岳祥必和之記之。因劉庄孫隱居雁蒼山,舒岳祥為避戰亂,舉家遷徙,劉庄孫熱情接待,安排所有事宜。舒岳祥有「平生劉正仲,於此見真情」的感慨。稍稍安定,他們仍然遊覽群山吟詩作詞,散發出善感文人的清空飄逸之氣。之後,由進士胡元叔創赤城書堂於雁蒼山,舒岳祥任書堂長,胡三省和劉庄孫等任教,更是朝夕相處。隨著寧海、台州、明州各邑好學之士接踵而至,浙東名人相聚一堂,《光緒寧海縣誌》稱「一時人文之盛,五邑無比。」可見當時盛況。

雁蒼山赤城書堂舊址

舒岳祥卒於大德二年戊戌,即公元1298年,受其兒子所託,庄孫公作《舒閬風先生行狀》,洋洋洒洒三千言,盡述閬風先生平生事迹,身後安排。是後人研究舒閬風最好的歷史典籍。這是至今為止我見過的唯一的出自庄孫公的文章。大德六年壬寅,即公元1302年,庄孫公仙逝。二位大儒先後離去,但以他們為代表的志同道合形成一個頗具特色的遺民詞人群體倡導了浙東詩派的走向,以詩存史是這個特定歷史時期創作主體的心靈歷程的記錄,是唐宋詞發展中最後一抹光輝。

舒岳祥的《閬風集》

可惜的是,庄孫公所有的著述十餘種逾一百四十卷,今並一卷不存。方孝孺先生作《樗園先生文集序》時,感嘆庄孫公高潔,當時只有邑人熟知,歷經數代後會沒有人知道文章可貴,他說像先生這樣的學術成就不能傳承下去,是後來人的責任,可見方先生對庄孫公的推崇。所以選擇庄孫公最好的文章,整理若干卷,編輯《樗園先生文集》,據載當時流傳的還有《周禮輯傳》。方先生至今又六百多年,加之靖難之變,朱棣大肆燒毀方先生文獻,現在已經找不到庄孫公文章了。

方孝孺先生的《樗園先生文集序》

庄孫公究竟是哪裡人?舒岳祥在《閬風集》里《篆畦詩序》:「同志劉正仲居梅林而遁於雁蒼,每一過余畦,一相唁也。前後唱和多矣。」說明庄孫公居住在梅林,隱逸在雁蒼山。族譜里關於庄孫公的原文記載:舊譜殘於蟲鼠不妄立系相傳宋理宗朝進士西山派十三世孫也 志載劉庄孫字正仲號樗園三都人方遜志稱其理學淵源得聖賢之大要文章樸實而氣味悠長宋亡自謂遺民不屑仕進雲 除了開頭說明庄孫公為西山派十三世孫,該系族譜已找不到,其後的文字跟方孝孺先生的《樗園先生文集序》里的表述是一致的。「三都」即禮村,說明庄孫公祖籍禮村,另外的二份文書也可充分說明。

「孟杲公托據」萬曆四年為公元1576年,距離庄孫公的年代已有二百多年。據載自庄孫公墓葬後,族人連年疾疫,橫遭盜賊,復遇火災,種種不幸紛至沓來,以致門衰祚薄,難以安居。劉孟杲和劉孟雲兩兄弟因懷疑是庄孫公墳墓風水的緣故,決定舉家遷往杭州,但不忍心丟棄祖宗墳墓,遂托於同宗劉大裕,將所有房產、山源田地都交給他管業,但須祭祀五塜祖墳,每處墳墓都有具體方位描述,特別提到庄孫公墳前有華表,地處美女梳妝,須備三牲禮祭之。

孟杲公托據」

「嘉慶七年六月谷堆山堯卿公庄孫公墳案縣主陳詳」, 嘉慶七年是公元1802年,距離庄孫公五百年,孟杲公托墳二百多年後,有孫正棟與劉孝用控爭祖墳,官司打到天台府。因庄孫公墳碑里有「孫」字,孫氏只以此為據,認為是其祖宗。劉孝用出示托據,更有地保等人作證,稱山、墳向來由劉姓管業,事實面前,孫氏做賊心虛,屢傳不到,縣主判決谷堆山莊孫公墳墓系劉氏所有,仍由劉姓後代主管。此公文留於天台府。

庄孫公墳案縣主陳詳

劉老告訴我谷堆山就在橋棚,美女梳妝也叫西施側卧,是谷堆山下系的小山,解放前,劉氏族人每年會去祭祀庄孫公的墳墓,有專人讀祭文,儀式比較隆重,如今已荒廢多年,知道這事的都已上年紀了。既然史實確鑿,我想應該能找到庄孫公墳墓。是日,約同禮村五位劉姓族人,到橋棚老人會,找到三位熟悉情況的劉氏後代,其中有一位曾經是小隊長,困難年代,造房子沒有樹木可作柱子,就把庄孫公墳前華表抬下來,權作柱子,現還在村中小屋裡,可惜外面被泥灰粉刷,只留下頂端部分還是舊顏。

庄孫公墓前構件

年代久遠,山林茂密,只知道大概位置,一時還真難找到。有人懂風水,按「孟杲公托據」描述,推測美女側卧山脈走向,聯想祖輩傳下來的故事,鎖定了大概地段。抬華表的小隊長也肯定墳墓就在這一區域,就是找不到。想要放棄時,劉堅峰不甘心,披荊斬棘往柴堆里鑽,不久,他有點激動,更多興奮,請外面的人進去看看,雖然草木柴扉茂盛,但仔細看墳墩、墳面、八字輪廓明顯,前面的祭台平整,小隊長告訴大家,當年華表的位置。這一刻,站在庄孫公墳前,我雙手合十,思緒飛過千山萬水,時空綿延,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一代大儒,真正的隱逸之士,離開我們太久了,如今太平盛世,生而敬其人死而護其兆,希望能讓後人憑弔、緬懷。

生而敬其人死而護其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