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百團大戰的歷史意義!

百團大戰的歷史意義!

1940年夏,八路軍在華北對日軍開展的一次大規模的破襲作戰。1940年以後,日本歐洲動蕩,一面加緊誘迫國民黨投降,一面加強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肅正"討伐,企圖徹底摧毀抗日根據地。為了粉碎日軍的圖謀,打破其"囚籠政策",克服國民黨頑固派對日妥協投降的危險,華北八路軍所屬部隊乘青紗帳和雨季,對日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破襲作戰。八路軍參戰部隊達到105個團約20餘萬人,故稱"百團大戰"。這次戰役的主要意圖是破襲日軍在華北的交通線。

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二九師和晉察冀軍區等共105個團20餘萬兵力,對華北地區河北山西的日偽軍發動了一次進攻戰役。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鬥1800餘次,攻克據點2900餘個,殲滅日偽軍45000餘人,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鬥志,增強了必勝的信心

自1939年冬以來,日軍以鐵路、公路為支柱,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蕩,並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戰略區的聯繫,壓縮八路軍的作戰空間,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八路軍總部決定發動交通破擊戰,重點破襲正太鐵路和同蒲路北段,給日本華北方面軍以有力打擊。在華北交通線中,正太鐵路占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橫越太行山,是連接平漢、同蒲兩條鐵路的紐帶,是日軍在華北的重要戰略運輸線之一。八路軍的進攻戰役首先在正太鐵路發起,因此開始稱為正太路戰役。

1940年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副參謀長左權下達《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擊正太鐵路。同時要求對同蒲、平漢、津浦、北寧、德石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

1940年8月8日,朱德、彭德懷、左權下達《戰役行動命令》,規定:晉察冀軍區破擊正太鐵路石家莊至陽泉(不含)段;第129師破擊正太鐵路陽泉(含)至榆次段;第120師破擊忻縣以北的同蒲鐵路和汾(陽)離(石)公路,並以重兵置於陽曲南北地區,阻擊日軍向正太鐵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擊交通線的同時,相繼收復日軍佔領的一些據點。在這些地區和交通線上,駐有日軍3個師團全部、2個師團的各2個聯隊、5個獨立混成旅團全部、4個獨立混成旅團的各2個大隊、1個騎兵旅團的2個大隊,共20餘萬人,另有飛機150架和偽軍約15萬人。

按八路軍總部原來規定,參戰兵力不少於22個團。但戰役發起後,由於八路軍廣大指戰員和抗日根據地民眾痛恨日軍的"囚籠政策",參加破擊戰的積極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決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決死隊第2、第4縱隊等)20個團,共105個團20餘萬人,還有許多地方游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全部加起來可能200個團都不止)

當彭德懷、左權在八路軍總部作戰室聽取戰役情況彙報、得知實際參戰兵力達到105個團時,左權興奮地說:"好!這是百團大戰。"彭德懷說:"不管一百多少個團,乾脆就把這次戰役叫做百團大戰好了!"由此,正太戰役就發展成為百團大戰。

1940年8月,八路軍指揮部動員了一百多個團,在華北地區兩千多千米的戰線上,對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大規模攻擊,拔掉了敵人靠近根據地的碉堡、據點,炸毀了鐵路、橋樑、公路,使日軍的交通線癱瘓.這就是著名的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戰略性的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後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百團大戰嚴重地破壞了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收復了被日軍佔領的部分地區,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給了侵華日軍以強有力的打擊,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百團大戰的勝利,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鬥志,在我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喜歡閱讀歷史故事,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ishigushi(歷史故事)

公號ID : lishigushi

購書WeChat : lsgs201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故事 的精彩文章:

【成語故事】程門立雪
你讀書我推薦

TAG:歷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