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雍正皇帝死後為何不按規矩,偏偏埋在清西陵?

雍正皇帝死後為何不按規矩,偏偏埋在清西陵?

從雍正帝胤禛十幾年執政生涯看,他幾乎是一個完美主義者。

上對國家社稷進行改革,如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攤丁入地,改土歸流,懲治貪污平定邊陲,創立軍機處,推廣奏摺制度等。他在位所做出改革,比老爹康熙擔任61年皇帝所做的改革竟然還要多。下到黎民百姓相對康熙朝也大有改善,如廢除賤籍、酷刑並非常重視農業,他曾經說"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群趨為工,則物之製造者必多,物多則售賣不易,必至壅滯而價賤,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於農,而並有害於工也"。

再次對自己的皇帝工作更是苛刻至極。他每天批閱各省的奏摺每每都到深夜,就公布的清宮秘檔看他每天休息的時間竟然不足4個小時。一年365,他工作364天,只有生日那天他才會休息一天而已。他在各省彙報奏摺中所回復的硃批,竟然多達1000多萬字。核算一下,總共十幾年工作時間,寫了這麼多字,平均一天竟然多達七八千字,古代是用毛筆懸腕寫字的,這是什麼概念,所以雍正的這種勤政、財政上節省開支,不進行勞民的重大活動(如南巡)和治國業績等方面,在中國幾千年帝王裡面那都是勞模前三了。

所以,從各個方面都能證明一個事兒,雍正胤禛絕對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尤為在給自己選陵址這個大事上,更是完美到苛刻。

事情經過大概描述是這樣的,最開始就是奔著清東陵選地的,而且選中了九鳳朝陽山這個地方準備營建,但是負責這事的雍正的老弟(十三爺胤祥)是他的忠實粉。上奏摺說這地還是不完美,有瑕疵,原話是「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這個瑕疵對於陵墓來說可是致命的,因為有砂石就證明不瓷實,會滲水(事後證明確實在清東陵的陵全都被水泡了)所以完美主義者胤禛領導果斷讓老弟另選其他好地,結果在東陵廢了半天勁也沒找到,後來就擴大了選擇範圍,只要是京津冀就ok,後來終於發現了易縣永寧山下,勘測後稱這裡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雍正知道這個喜訊後也非常高興,但苦於有點違背祖制,說白了就是需要個理論和輿論支持,老十三胤祥完美的搞定了這一切,發動那些有文化的群臣們翻閱古籍,從側門正面反面等各方面論證了在易縣選一切ok,符合倫理綱常。就這樣,雍正帝才「半推半就」的下令在永寧山動工修建泰陵,其實心裡樂開了花~不過事後證明,這事的正確性,如果當初不任性,埋在了清東陵,那後果便是被孫殿英盜墓了。

另:老豬的回答一如既往的是圖文並茂,雍正的清西陵泰陵我親自探訪過,並拍攝了大量實地照片,我發一組給各位朋友們看看這個雍正口中的「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的萬年吉地,

泰陵的建築歷時有八年。泰陵是清西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西陵陵園的核心部分。前後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條寬達十多米、長五公里的神道,通貫陵區南北。神道兩側的石像生有石獸三對、文臣一對、武臣一對。泰陵石像生採用寫意的手法,以濃重粗大的線條,勾划出人物和動物的形象,再用細如繡花的線刻,表現細節、花紋。體現了清代石雕藝術獨到的雕刻技法。

泰陵主體建築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樓開始,過一座五孔石拱橋,便開始了西陵最長的神路--2.5公里長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寶頂,依次排列著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大碑樓、七孔橋、望柱、石像生、龍鳳門、三路三孔橋、謚號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東西班房、隆恩門、焚帛爐,東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和啞巴院、寶頂等建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豬的碎碎念 的精彩文章:

老照片上的京郊古剎之1935年的大覺寺
周原膴膴,探訪寶雞西周青銅器展

TAG:老豬的碎碎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