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3月5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交了《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簡稱《計劃報告》)。圍繞《計劃報告》中的熱點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接受了經濟日報記者的專訪。

記者:請介紹一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答:2017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實現了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好於預期,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較好完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涉及65個指標,執行情況總體良好。

需要說明的是,在約束性指標中,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3個指標完成情況與全年目標存在差距。根據「十三五」規劃要求,這3個指標「十三五」期間應累計分別提高3個百分點、3.3個百分點以上和4個百分點以上,「十三五」前兩年已分別提高1.7個、1.3個和1.9個百分點,後三年經過努力,有望順利完成規劃目標。預期性指標運行情況與目標存有差距的,主要是受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總體思路是什麼?

答: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跨越經濟發展面臨的各種關口,必須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根本要求。黨的十九大對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總體部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明確要求,《政府工作報告》作出了具體工作安排。

《計劃報告》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圍繞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量的有效增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六個體系是統一的整體,要一體建設、全面推進。在工作中,要著力把握好4個方面。

一是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大力破除無效供給,在中高端消費、數字經濟、綠色低碳、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推動實現更高層次的供需動態平衡。

二是堅持把准工作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要著力強化創新對實體經濟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引導資本要素向實體經濟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位造業集中,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創業創新活力,有效調動科學家、技術人員和其他人才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是堅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加快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要切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著力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打通影響企業發展創業的各類堵點、痛點、難點。要聚焦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進一步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

四是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要著眼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籌各方面資源力量,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要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大力推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

記者:這幾年,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得到社會各方面的認可,下一步還有哪些硬招、實招?

答: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效明顯、成果豐碩。為更好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今年將重點在5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統籌推進區域創新布局。推進北京、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在產業基礎、創新基礎較好的地區,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新興產業創新中心,培育發展世界級新興產業集聚區。依託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打造若干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區域創新中心,輻射帶動重點區域創新轉型。

二是推進前沿科技創新設施建設。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夯實重要科技領域並跑、領跑的能力基礎。大力發展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培育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加快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打造世界科技強國戰略高地。

三是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啟動建設一批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推動創新資源集聚和高效利用。優化提升、布局組建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擴大先進適用和關鍵核心技術優質供給。強化領軍企業創新能力,通過政銀合作、院企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推動創新資源向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集聚,促進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帶動產業創新水平整體躍升。

四是夯實農業創新能力基礎。綜合運用工程研究中心、產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平台和手段,提升現代種業創新能力,支撐構建優質糧食和畜產品生產體系。加強農機裝備研製能力建設,推進農業生產機械化和信息化。強化農業農村創新服務平台建設,培育壯大農村發展新動能。

五是突破相關體制機制瓶頸。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知識產權運用保護制度,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推進科技與金融緊密結合,加快軍民融合創新發展,推動形成深度融合的開放創新局面,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的制度環境。同時,針對「四新」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快建立健全審慎包容的監管體制,既努力扶持其成長壯大,又著力引導其規範發展。

記者:2017年召開了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黨中央、國務院對防控金融等領域風險隱患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請問在具體落實方面有哪些進展?今年在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方面,會有哪些重要舉措?

答:黨的十九大把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放在三大攻堅戰之首,彰顯了深沉的憂患意識,提醒我們時刻警醒、戒驕戒躁。2017年,各地區各部門堅持底線思維、堅持問題導向,穩妥推進重點領域風險防控,取得了積極進展。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控有序推進,股票、債券、期貨、保險市場總體平穩,金融監管統籌協調加強。熱點城市房地產市場交易量價變化趨於穩定。國家儲備制度進一步健全。進一步強化預期管理,持續提高政策公開性和透明度,市場信心不斷增強。

今年各有關部門將採取更有力措施,著力提高防範抵禦風險能力,真正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圖安。包括加強金融風險防控,發揮好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作用,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和政策框架;有效防範和處置銀行不良貸款,強化對影子銀行等薄弱環節的監管;穩妥推進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非法放貸等違法犯罪活動,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切實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積極穩妥處置存量債務,有效遏制增量,嚴禁各類違法違規舉債、擔保等行為;建立健全風險識別和監測預警體系,完善應急處置機制,強化重大政策解讀,合理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預期,等等。

記者:大家都很關心脫貧攻堅進展工作,請問2017年取得了哪些進展,下一步如何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答: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一,是難啃的「硬骨頭」。2017年,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釘釘子精神攻堅克難,精準脫貧取得重要進展。中央財政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增長30.3%。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244億元、中央財政貸款貼息資金72.49億元用於易地扶貧搬遷。全年實現1289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340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順利完成,貧困發生率降至3.1%。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加註重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人口,紮實推進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科技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進一步加大以工代賑投入力度,在推動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今年我們將下更大功夫,不放鬆、不停歇、不鬆懈,著力提高脫貧質量,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要加快制定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指導意見,大力實施加大深度貧困地區支持力度,推動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行動方案。深入推進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推進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防止返貧長效機制,增強貧困群眾和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強化對老年人、殘疾人、重病患者等特定貧困人口的精準幫扶。加大深度貧困地區以工代賑力度,重點支持「三區三州」貧困鄉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加強對扶貧工作的考核監督,嚴肅查處挪占資金、弄虛作假、數字脫貧等違法違規問題。

記者: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深入人心,請問在改善環境質量方面,2017年取得了哪些進展,今年圍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會採取哪些舉措?

答: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在我國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017年,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力度繼續加大。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實現31個省(區、市)全覆蓋。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深入實施。京津風沙源帶、岩溶石漠化區、三江源等重點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積極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點工程深入實施,全年營造林面積預計23496萬畝。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綜合治理和東北黑土地保護試點繼續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出台。

今年將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持續加大污染防治力度。要加快制定實施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方案和打贏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持續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增加清潔電力供應,穩步推進淺層地能利用、燃煤鍋爐節能改造、餘熱暖民等煤炭消費減量替代重點工程,因地制宜穩妥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推進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加快發展多式聯運,提升鐵路運輸比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和京津冀等重點區域污染防治,下大力氣降低PM2.5濃度、減少重污染天數。著力開展清水行動,全面排查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整治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開展重點地區工礦企業重金屬污染耕地風險排查整治。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堅決禁止「洋垃圾」入境。繼續深化排污許可制度改革,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社會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

(責編:張葦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日報 的精彩文章:

歡樂祥和過大年
把任務交給機器,行不行?

TAG: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