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嘉誠後,再無傳奇

李嘉誠後,再無傳奇

作者:格隆匯·ketgo

編者按:3月16日,年近90的超人李嘉誠宣布退休。他一手締造的商業帝國從此進入李澤鉅時代。未來除了繼續擔任公司顧問,超人將同時披上新的戰衣,投入基金會的工作,尤其是醫療和教育。從白手起家到華人首富,一篇簡短的文章,很難道盡超人跌宕起伏的一生,但是,足以讓凡如螻蟻的我們思考很多,很多。

19世紀中葉以來的華夏文明,走過了一段坎坷委屈的歷程。1949年以後,文明被割裂成多元的,散落在東方和南方。文明的重建或以試驗,或以光復,或以中西混合的形式展開。

這些展開的內容以千萬人的生命歷程、數代人的時間跨度為代價,論證著中華文明在現代的諸多可能的命運,為古老文明的現代新生和偉大復興作出了預演。大陸在幾經曲折的試驗之後重獲人的自尊,台灣則在政治文化的演進中走出自己的路。

而衝突最為激烈的是香港。

語言、種族、膚色、習俗……五方雜處。被判定精神殖民化的文化沙漠,香江文明在西人及其文化的相處、碰撞、貼面肉搏之中,居然生出了真正經受得起考驗的健旺壯盛的種子。「星期一到星期七,多勞多得」就是揉在香港精神里的華夏文明的高度濃縮。

(香港街道)

包玉剛、鄭裕彤、李兆基、郭得勝、霍英東這批商業巨人,就是在這樣的搏殺精神的香港拔起的。

其中還有一個李嘉誠。

李嘉誠之於他們而言,同又不同。他濃縮了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上百年幾代人的歷史,從一窮二白到跨界巨人,進化的跨度之大,實屬罕見。

這就是李嘉誠,這就是李嘉誠的時代。

(一)茶樓跑堂

說起李嘉誠的出身,不得不提到他的家鄉,潮州。

潮州素有「嶺海名邦」「海濱鄒魯」的美譽。北靠南嶺、南面大海,地少人多,嚴酷的自然環境使潮州人自古就養成重視經濟發展、講求實惠的價值取向。「經世致用」在潮州文化中根深蒂固。

1928年,李嘉誠在潮州出生。李氏家族是地方的書香世家,其祖父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父親李雲經則是小學校長。李嘉誠幼時,受到地方環境和家庭文化環境的熏陶,3歲就開始讀唐詩,小學畢業就能讀《紅摟夢》、《資治通鑒》。

但是他的童年並非天真爛漫。祖父的去世令家裡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差。迫於生活,父親李雲經曾幾次放下教鞭,到南洋下海經商,最後都只落得個悻悻返鄉的下場。艱難的生活重擔同樣壓在李嘉誠的肩上。放學之後,他便跑到碼頭邊撿煤屑。父親病了也沒錢去醫院,還要堅持工作。幼時的李嘉誠,曾經看到過父親一邊批改學生作業,一邊大口吐血的場景。

對人世的過早洞察,是李嘉誠日後軌跡的伏筆。早熟的生命總是蘊含著對公正、平等的深深懷疑,殘酷的生存環境往往會導致偏狹報復的心態。但是兒時的家庭教育和對家庭的責任擔當,使得李嘉誠能夠避開早熟的人生虛無的一面,對人情世故有著著實的把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39年波及潮州,父親帶著全家輾轉流浪汕頭、惠陽、廣州,露宿車站,靠叫賣香煙糖果掙錢。彼時的香港是英國直接管轄的殖民地。遠離困擾著大陸的國家巨變,香港成為躲避戰亂的落腳地最優選。

1943年,不到40歲的李雲經積勞成疾、病逝客鄉。臨終前,父親把家庭的重擔託付給長子李嘉誠,殷切囑咐「做人做事,要有骨氣」,「失意勿灰心,得意莫忘形」。至此,李嘉誠的學生生涯結束。

兵荒馬亂的年月,李家孤兒寡母,生計難以為繼。李母設法批發塑料花去販賣,每天能賺幾角錢,根本無法養活一個五口之家。生活的重負完全壓在一個年僅13歲的孩子身上。一家茶樓的老闆眼瞧著可憐,收容了李嘉誠在茶館當燙茶的跑堂。

南方人起早貪黑,茶樓天不亮就要開門,到午夜還不能休息。工作十幾個小時對一個未成年來說,太煎熬。有一次因為太疲憊,不小心把一壺開水灑在地上,濺濕了客人的衣褲。本以為要挨巴掌,結果客人卻為他開脫。

那件過往令李嘉誠如今還記憶深刻,誰讓他自己做事不謹慎?

茶樓是一個聚集三教九流的所在,各色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消息在所見的空間內流竄。長期浸泡其中,能練就斷事識人的本事。有人遇苦能吃苦,就有人遇苦既能吃苦,又會吃苦。李嘉誠就是那樣一個能吃苦,又會吃苦的人。茶樓跑堂的日子使他練就一種眼光。一個人從事什麼樣的職業,性格如何,生活習慣、為人處世怎麼樣,他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二)推銷員

來往茶樓的客人里,最讓李嘉誠羨慕的是實業家。17歲那年,李嘉誠辭掉了跑堂的工作,到塑膠廠當起了推銷員。

上世紀40年代的香港,製造業才剛剛起步。從1934年香港加入英聯邦特惠稅協定開始,到1940年,香港共有工廠800多家,僱用工人30,000多名,主要分布在造船、棉紡、膠鞋、電筒、罐頭食品等行業。入廠當學徒的工人,當時的月薪為港幣60到80元,而推銷員卻是其三倍之多。

推銷員,被譽為「進階富豪的必經之路」,也是天底下最複雜的職業。一個成功的銷售員,

要能跑能說能揣摩。少年時跑堂的經歷鍛煉了李嘉誠的心智和體魄,即使連續12個小時不落座也不會腰酸腿痛。為了節省路費,李嘉誠外出聯繫業務也靠雙腿,從不乘車。和一般銷售不同,李嘉誠不靠死皮賴臉軟磨硬泡,而是想辦法讓客人自願從腰包里掏錢。

有一次李嘉誠在一家辦公室推銷一種塑料洒水器,就對辦公室的人說他們的洒水器出了點問題,想借人家的水管試一下,隨即就在辦公室表演起洒水來,引起了在場的人的興趣,一次就賣掉了十幾個。

李嘉誠非常注意市場和消費者使用這類商品的情況。他把香港劃分成很多區域,把每個區域的居民生活情況和市場情況記下來,以後就知道什麼樣的商品到什麼區域去推銷。

由於洞察人心,熟知行情又推銷有術,短短几年時間他就被提升為業務經理。做塑膠廠的業務經理,在精進了業務技能同時又趁機熟悉了塑膠行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吃透了這一方風雲的他,毅然辭掉了經理的職位,用僅僅7000港幣的積蓄,再向朋友七湊八湊來五萬,創辦了一家專門生產玩具和家庭用品的塑料工廠。彼時的李嘉誠,不過21歲。

從1946年到1950年間,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從大陸流入香港的資金超過5億美元。在1949年首季申請登記設廠的工廠有大約6成是從大陸遷至香港,包括紡織、火柴、橡膠、五金、化工等工廠。1949年至1950年間,由東南亞等地流入香港的資金有10億港元之多,加上1950年朝鮮戰爭對香港轉口貿易的打擊,香港開始從轉口港時期向工業化時期過渡。

(三)「塑料花大王」

長江塑料廠是一間在維多利亞港附近的一條小溪旁的小廠房,只有一台轉手來的壓塑機。

有人開玩笑說,這家工廠除了招牌是新的,其他的全是舊的。李嘉誠卻毫不介懷:如果你不廣泛吸納小支流,哪裡來的江河?一個干實業的人,如果沒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怎麼能成?

和所有創業者一樣,日夜擔心自己的一手創辦的公司會垮,所以凡事都親力親為。李嘉誠也不例外。建廠初期,從採購、設計、生產、推銷,李嘉誠都親自過問。白天出門聯繫業務,夜間回廠搞設計,每天工作16小時。

也和所有的創業者一樣,李嘉誠希望儘快擴大再生產。由於擴張的渴望過於急切,卻忽視自己後備資金不足的情況,而且工廠設備簡陋,深陷資金周轉不靈的泥沼中。承接的訂單太多,工廠人手不足,影響了產品的質量,倉庫開始堆滿了因質量問題和交貨延誤而退回來的產品,公司一時陷入低潮。

然而就在50年代那段沉浮歲月中的某天,李嘉誠隨手翻閱一本英文版的《塑膠》雜誌,其中一則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雜誌刊登了一則有關義大利的一家公司用塑膠原料設計製造的塑膠花即將傾銷歐美市場的消息。

李嘉誠意識到這是一個能幫助工廠度過難關的可持續發展商機,即刻他便啟程前往歐美市場做實地考察。在考察中,他發現,蘇聯人掃墓喜用塑膠花,北歐人喜歡用塑膠花裝飾,美洲人連汽車內和工作地方也會用塑料花裝飾。歐美市場興起的塑料花熱極有可能波及香港。

這讓李嘉誠回想起,在推銷自家產品時,香港各大商店幾乎都沒有售賣塑料花。他知道香港人喜歡擺設,而且生產塑料花的技術要求不高。

出於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的迅捷反應,從歐洲回來時,李嘉誠已經爭取到一大批海外訂單,必需的設備也已經在運送途中。1958年,李嘉誠義無反顧轉產塑料花,當年的營業額高達1000萬港幣。

50年代,長江塑料廠生產的塑料花遠銷歐美。

彼時的香港,享受著迅速的攀升人口紅利,為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勞動大軍。

與此同時,李嘉誠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塑料花工廠,大量內銷和外銷令工廠的年利潤猛升到千萬港幣。香港商場的「長江」塑料花爭奇鬥豔。

由於塑料花暢銷的大好,越來越多的人爭相湧入市場。1972年,塑膠及玩具行業擠進了3,359家公司。

(四)「地產大王」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香港,製造業發展遇到了些麻煩。西方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美國、西歐對香港製造的成衣、紡織品等施加限制;由於工資節節上升和通貨膨脹,香港在亞洲四小龍中失去持續發展密集型經濟的優勢。

香港的製造業開始發生轉型,傳統的紡織、成衣、電子、鐘錶、玩具等一般性加工和低檔次的產品生產北移至珠江三角洲一帶,逐步形成了「前店後廠」的模式。塑料廠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一鏈,自然受到重大的牽連。

在塑料產業初現衰退跡象,可廠家還拚命擠進的時候,李嘉誠卻當機立斷,以300萬港元賣掉塑料廠,進軍房地產。

為什麼是房地產?

除去香港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因人口急劇增長所產生的巨大住房需求拉動了上漲的房價外,60年代是香港「居建擴大時期」。中小型規模的房地產商在外資的帶動下,紛紛集資改建,翻新舊樓。進入70年代以後,香港房地產業全面發展,政府公屋建造於城市建設規模越來越大。

李嘉誠在此時進軍房地產,還有兩個歷史契機。20世紀60年代中期,大陸發生「文化大革命」,香港人心惶惶,很多富商紛紛廉價拋售產業,逃離香港。1964年,香港發生了嚴重的銀行擠提風潮,1967年又出現「九龍暴動」事件,使得香港的房地產價格一跌再跌。再加上中英關於香港問題還未發出聲明,在外商眼裡香港的政治前途不明朗,只能作短線投資,因而外資介入香港地產市場的規模不大。

李嘉誠卻認為,動亂是暫時的,房價早晚會回升。於是他利用這一千載難逢的良機,動用所有的資金來大量收購房地產。

20世紀70年代初,香港房地產價格開始回升,李嘉誠從中獲得200%的高利潤。1971年,李嘉誠創辦長江地產有限公司,72年更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並在香港掛牌上市。到1976年,李嘉誠公司的凈產值高達5個多億,成為香港最大的華資房地產實業。

(五)凌駕英資

和記黃埔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和記洋行,一部分是黃埔船塢。和記洋行成立於1860年,到二戰之後幾經重組落入當時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祈德尊家族之手。黃埔船塢的歷史可追溯到1843年,到20世紀初已經頗具規模,擁有維修和建造萬噸巨輪的能力,已然是香港三大船塢之一。在香港70年代初,祈德尊家族控制的和記洋行通過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收購兼并控制了黃埔和其他300家公司,而且打算籌集資金髮展地產,然而過度的擴張使得它債台高築,逐年虧損。1975 年8月,為了充實資本,和記洋行以三分之一股權的代價獲得滙豐1.5億港元的注資。滙豐於1977年將其改組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

李嘉誠收購戰役的序幕也自此拉開。

儘管滙豐物色了衛理來打理這家巨型上市公司,但是集團虧空太大,短時間內很難有起色。這一切都被李嘉誠看在眼裡,此時在他心中已經有了收購的計劃,大魚吃小魚的歷史即將在李嘉誠手中被顛覆。

令人驚訝的是李並未立馬收購和記黃埔,而卻著手收購起當時香港最大的貨運港九龍倉。

控股九龍倉的怡和這時坐不住了,當時怡和大班紐壁堅馬上作出了反收購的反應。但是以怡和的流動資金也未必能購得足夠的股票以保證絕對的控股地位,於是找了香港第一財團滙豐來幫忙,滙豐大班沈弼受人之託忠人之事,親自出馬奉勸李嘉誠放棄收購,希望他能不看僧面看佛面,賣個面子。此時的李嘉誠卻秘密會見香港船王包玉剛,他深知一代船王對貨運港的渴望,提出了一個一石三鳥的交易,李嘉誠將九龍倉股票轉給包玉剛,而包玉剛則將和記黃埔的1000萬股股票給了李嘉誠,並幫助李嘉誠收購和記黃埔,到這時李嘉誠才露出了真正的目的,而此時他的收購等於成功了一半。

(九龍倉)

接下來,李嘉誠以虛打實,放棄收購九龍倉,給了滙豐面子,滙豐自然會回報一份人情,與此同時船王包玉剛也正憑藉其與滙豐深厚的關係在其中斡旋,李嘉誠僅以 7.1元每股就獲得滙豐手中9000萬股和記黃埔的股票,是當時市價的一半!而且滙豐還同意李嘉誠只要先付20%的定金,相當於用2400萬美金作定金購得十多億美金的資產。這樣一來,加上從船王包玉剛那裡購得的股票,李嘉誠共持有和記黃埔39.6%的股權,從而達到了成功控股的目的。李嘉誠旗下的長實資產僅6.93億,卻控制了62億港元的和記黃埔,成為香港第一個控得洋行的華人。

(六)東退西進 超人的轉身

1978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年代,中國開始崛起。

那一年的金秋時節,李嘉誠作為港澳國慶觀禮團成員,身著中山裝,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參加國慶典禮。

但是,從登上天安門城樓的1978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間的10多個年頭,李嘉誠在內地大筆捐贈公益事業,卻甚少展開規模投資。李嘉誠的投資重點,一直堅持「以香港為主」的方針。

(鄧小平和李嘉誠)

直到鄧小平1992年初的「南巡講話」的發表,讓李嘉誠看好改革開放的前景,於是他積極部署內地業務,計劃加速與內地的經濟合作。

其中一個受矚目的項目便是在1991年4月落成的「深圳長和實業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是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中國機電輕紡投資公司和李嘉誠的長實、和黃、加怡三家集團公司聯合建立的中外合資企業,註冊資金為2億港元,其中李氏財團佔50%,這是李嘉誠首次到深圳投資。

多年以來,李嘉誠為了避嫌一直不肯在潮汕地區做任何投資,直到1992年。李嘉誠有感汕頭對住房需求很大,於是與當地政府達成意向合作發展50萬平方米的商住樓計劃,這就是「汕頭第一城」。

為作百年計,李嘉誠決定將項目的本利潤全部歸入汕頭大學發展基金。他下屬集團在潮汕地區的投資項目,包括高速公路、貨櫃碼頭、海灣大橋、安居工程、電廠等等,金額大到可以億計。

除了潮汕地區,李嘉誠在內地的投資金額高達500億港元,投資項目囊括了工業、地產、交通、金融、能源、通訊、港口以及高科技等諸多方面。

可是,從2013年陸續出售廣州、上海陸家嘴等物業開始,李嘉誠就不斷陷入撤資風波,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遷冊重組,更是將這波質疑推到新的高潮。

有人從政商關係層面看,認為是因為李嘉誠當年支持的唐英年並未如期當選為特首,一葉知秋。面對質疑,李嘉誠表示堅決相信中央,相信中央對改革開放的決心。

正如洛克菲勒所言,「建立在生意之上的友誼,遠比建立在友誼之上的生意來得好。」以超越商人的標準衡量他,也許不盡合理。對於撤資,或許不必過度解讀。

也有人從衣缽傳承角度猜測,李嘉誠深知中國大陸和香港作為他的發跡之地,他的接班人如果繼續在房地產市場上耕作,將絕難突破自己的成就,於是在李嘉誠的支持下,李澤鉅轉而向全球開疆闢土,將「長和系」業務涉足全球四大洲,涵蓋能源、公路、水務、環保等諸多領域。

經過這樣一次果決的騰挪,未來,哪怕再大的風雨,就真的都與「長和系」無關了。長和系將成為確定無疑的百年產業。

東退西進,頗類似李嘉誠過往的諸多大動作,最開始極少有人能看懂,但越到後來,你就越佩服他的超前眼光與高瞻遠矚——這其中蘊藏的,是一個見慣滄海桑田世事變遷的世紀老人才配擁有的洞見與睿達。

這次資產布局的大調整,明顯是李嘉誠在長和系做的最後一次重大決策。不難看出,正是因為這次著眼下個百年調整的完成,才讓超人放心在今日把商業帝國交給了長子。

(七)傳承

豪門分家,無論是夫妻分財產還是兄弟分財產,往往是衝突不斷,分財產演變成了爭財產,香港豪門也不乏因為爭家產而弄得兄弟反目,父子失和的狗血事件。

比李嘉誠大6歲的霍英東2006年去世,結果2011年底,因為爭奪家產,三子霍震宇將二哥霍震寰告上法庭。

在澳門打造起博彩帝國的何鴻燊,只是病重入院,妻女子眷就為家產打得不可開交。

老友郭得勝(新鴻基地產創始人)三個兒子為了爭產,兄弟相殘,最後竟鬧到廉政公署。2012年3月底,甚至有媒體報道,大哥郭炳湘將由被告轉為特赦證人,指證自己的兩個親弟弟。

這一切,李嘉誠看在眼裡,又怎能置身度外?

83歲時,李嘉誠終於做出了安排。

Li Ka-ShingUnity Holdings Limited(以下簡稱:LKS Unity)為李嘉誠的上市王國旗艦,是長和系資產的終極持有公司,未「分家」前由李嘉誠三父子各持有三分之一。

2012年,原本由李澤楷持,LKSUnity三分之一權益轉予李澤鉅,令李澤鉅持股量增至三分二,餘下三分一繼續由李嘉誠持有,7月16日生效。

同時,李嘉誠表示給次子李澤楷現金支持收購中意的業務,只是沒有透露具體的金額。

長子穩健、次子有闖勁,超人的家產分配方案,一方面兼顧對兩個兒子的公平,解決了豪門爭產的隱患,另外一方面,讓穩健的大兒子繼承家產,也解決了公眾股東的擔憂。

尾聲:

他天庭飽滿,戴著一副超大的黑框眼鏡,答記者問的時候嘴角總是微微上揚,透過眼鏡總是閃著一種平和睿智的眼神。你很難想像這樣一個老頭曾經在滿街頭跑推銷,從一無所有到富甲天下,從默默無聞到人人皆知。

是時勢造超人,還是超人造時勢?

這也許永遠是一個不一而從的命題,能肯定的是,李嘉誠的艱辛努力以及人生大智慧,是他在商界所向披靡的最大必然。但他的商業帝國,除了自身的努力帶來的必然,也存在些許的偶然。他有幸身在並不仇富,且對私有財富充分尊重的香港,而香港在中國經濟崛起中極其特殊、獨一無二的位置也讓他的商業智慧有了如魚得水的施展空間。

但這些必然與偶然,未來或許再難複製。

這也意味著,華人商圈,李嘉誠後,或再無傳奇。

他的成就,其實是中華傳統財富創造與傳承文化之生命力強大的最好佐證。

他是華人世界當之無愧的第一商業大才和傳奇,他向世人證明了傳承千年的最傳統的中華商業文化所能達到的驚人高度。他的智慧與能力,足以治理一個大國,而不只是長和帝國。

自「長和」帝國始,如果中國的財富與商業文化,能進入一個獨立創造——安心擁有——順利傳承的正常軌跡,則不單是李嘉誠之幸,亦國之幸。

謹向超人致以崇高敬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格隆匯 的精彩文章:

里昂:舜宇今年指引超越市場預期 升目標價至200港元
津上機床中國:定位精確;受惠中國設備升級大趨勢,買入評級,目標價12.6港幣

TAG:格隆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