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出了92位宰相的家族
琅琊王氏的祖先最出名的是漢諫議大夫王吉,其次是王祥,王祥卧冰求魚,被譽為「二十四孝」之一的王覽捨身救兄,也因此成名,致使琅琊王氏貴顯一時。
琅琊王氏到了西晉,因為有王祥、王覽兄弟奠定的基業,族中子弟無不平步青雲。在短短的四十年間,出了三公一人,宰相二人,大名士三人。
王覽的孫子王導,由被東晉皇帝號為仲父。王導年幼時即被人認為有將相器度。西晉末,他歷任東海王司馬越參軍、琅琊王司馬睿司馬,尤得後者信賴。他看到天下已亂,琅琊又是一個堪當大任的英明之主,便傾心擁護,暗有興復之志。琅琊王初在洛陽,處於無權無勢的是非之地,在王導建議下,東到封國,開始得到獨立發展的機會。接著又通過王導與獨掌天下大權的東海王司馬越聯繫,獲得了幫助東海王鎮守其後方基地下邳(今江蘇睢寧縣西北古邳)的軍政大權。其後,王導又與王敦、王曠(書聖王羲之生父)等人密謀,通過王衍,令東海王司馬越改任琅琊王為鎮東大將軍、都督揚江湘交廣五州諸軍事、安東將軍,出鎮建康,終於完成了在重建晉朝政權的關鍵一步。
王導擁載琅琊王初到江東時,因為琅琊王聲名向來無人知曉,到任月余,無人前來問津。這樣,為爭取當地人支持便成為首要問題。王導與從兄敦商量,借用他已經獲得的威名,在當地節日里擁琅琊王誇官出遊,令琅琊王乘轎前行,自己與敦及其餘名士騎馬相從,表示尊重。當地人見後,才知琅琊王是北方士人共推的新領袖,便相繼前來拜見。從此,南北士人結合,同心固守江東,使江左政權初具規模。這樣,王導又實現了計劃的第二步,在江左勢力日益發展的時候,北方卻每況愈下,西晉政權岌岌可危,權臣司馬越試圖收拾殘局,但不幸病死,王公晉百官數十萬人奉喪東歸,被五胡將領石勒追上,全部被殺。在洛陽的官僚及西晉宗室等東出逃難,又遇石勒,自宗室四十八王以下全部遇難。這兩次慘敗,使西晉武裝力量和司馬氏宗室勢力消亡殆盡。此前,晉懷帝已被匈奴人劉曜俘虜。在關中的晉朝將領擁立晉愍帝於長安,但勢力所及,一城而已,不過是苟延殘喘罷了。早已入主中原的五胡紛紛稱帝建國,五胡十六國的局面社區規劃實際上已經開始。至建興四年(公元316年),晉愍帝成為匈奴人階下之囚,西晉終於宣告滅亡。
西晉亡國大局已定,由王導籌劃在江左建立新政權條件日漸成熟。王導既擁琅琊王在江東站穩了腳跟,隨即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鞏固已經取得的成果。在他的主持下,琅琊王在建武元年(公元317年)稱晉王,在愍帝被俘後稱帝,任命王導為丞相,正式建立東晉。稱帝後,他與後繼的明帝、成帝等人,一直對王導感激涕零,或說「卿,整形之蕭何也」,或「號為仲父」,或在登基之日「命導升御床共坐」,或「幸丞相王導府,拜導妻曹氏」,或「與導書,手詔則雲惶恐言,中書作詔則說敬問」,恩禮皆無以復加。其實,也難怪他們如此。如果沒有王導,他們也未必會有南面做皇帝的日子;如果沒有王導,在江左重建漢人政權的計劃未必就那麼容易實現。
所以,對於王導,自古就有人說他在兩晉之際多事之秋,擁立東晉以抵抗外辱,民族因得以獨立,文化因得以延續,「自可稱為民族之大功臣」,「稱為仲父,蓋其宜矣」。這些評價,並非過譽之詞。
王與馬,共天下,琅琊王氏家族與當時皇室力量勢均力效,甚至還有過之。東晉初年,由於王導建立了不世功勛,擔任宰相掌握大權;從兄敦亦因有擁戴之功,任大將軍,掌握天下兵馬大權。琅琊王氏家族在二人之下,擔任中外要職者十餘人。加以東晉同姓宗室幾乎全在晉末大亂中被消滅,沒有人能充當他們的宗室藩屏,其局面也不得不由琅琊王氏來支撐。所以當時有民謠曰:「王與馬,共天下」,意即東晉初年的政權,是屬於王氏與司馬氏兩家的。這句話,正恰如其分地道出了琅琊王氏家族在當時所處的地位。
王、馬共天下時,王氏族中除王導任宰相外,就是大將軍王敦最有實權,東晉王朝的全部軍隊,都在他一人的掌握之中。加上他在西晉初年就被選為晉武帝女襄城公主駙馬,威名遠揚,王導當初擁立琅琊王籌建東晉的時候,與琅琊王的名聲加在一起也沒有王敦一人大,所以處處都要藉助他的聲名,然後才有計劃地一步步實現。其後,王導在政治上革新東晉朝政,他則在軍事上鞏固這個新興政權。如王導擁立琅琊王過江以後,勢力所及,只有長江下游的三吳地區,長江中游的荊、湘、江、交、廣等州,還都在別人的控制之下。王敦利用手中的軍隊,用數年的時間平定各州,使東晉勢力達到江南全境,這樣的功勞,不可謂不大。他後來的名聲之所以沒有像王導那樣垂於千古,是因為他曾先後兩次起兵「清君側」,被人認為是不忠的表現,因此才威名大減。
東晉初年,以王導、王敦為代表的琅琊王氏族中文臣武將,幾乎佔據了東晉朝廷的所有重要官職,所以才有「王與馬,共天下」的美名,當時的皇族司馬氏,除有皇帝外,宗室諸王皆徒有虛名,既無行政權也無軍事權,與皇帝一樣,實際上只是南北士人的精神寄託,而沒有任何實際權力。在當時的國人心目中,他們是作為琅琊王氏的陪襯和傀儡而存在的。
王氏與司馬氏共天下時,族中子弟全部擔任中外要職。除導、敦二人外,又有導從弟棱為豫章太守,敦兄含為征東將軍、都督揚州江西諸軍事,從弟舒為鷹揚將軍、荊州刺史,舒弟邃為中領軍、尚書左僕射、徐州刺史;從弟曠為淮南太守,曠弟廙為寧遠將軍、荊州刺史,廙弟彬為侍中、江州刺史;舒子允之為西中郎將、假節。一門內外,貂暗盈屋,古今名族,鮮有其比。
「王與馬,共天下」,是琅琊王氏勢力達到巔峰的標誌。也是它成為天下第一望族的標誌。此後,又成為天下王姓人代代傳頌的千古佳話。
琅琊王氏本著文化大族,族中素以重視教育、人才濟濟見稱於世。後成為政治大族,這種文化優勢依然得到保持。族中上下,彙集有各種各樣的人才。其多才多藝者,如王廙、王微,琴、棋、書、畫、屬文、醫方、雜伎,乃至陰陽術數,無不綜覽。在某一方面有專長者,如王弘、王准之、王儉、王彪之等對歷朝典章制度素有研究,世代家傳,成為王家獨有的「官學」。各人又都重視譜學和經學,這也是當官人士不可或缺的學問。
在東晉南朝的貴族制社會,由於琅琊王氏擁有政治、社會、文化以及經濟、軍事等許多方面的優勢,加上世系悠久,因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門風、家風和族風。
自西漢王吉為琅琊王氏這個宰相世家開闢歷史以來,經東漢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末年,大約一千年,族中六百餘人的名字永遠刻在了人類文明史上,同時,還造就了九十二位宰相。王氏任相時間,以東晉南朝最為集中。當時,正是琅琊王氏家族作為僑姓首族的時候。
一個家族,僅宰相就出了九十餘名,實在是古今中外所僅有。因此,「公侯世及,宰輔相因」,也就成為其家族特色。所以,南朝人沈約評價琅琊王氏說:「自開闢以來,未有爵位蟬聯,如王氏之盛者也。」
※爺爺繼承了孫子的皇位,東晉混亂的政治鬥爭
※聞雞起舞,擊楫中流,雄心萬丈,可惜生不逢時!請看東晉多風流4
TAG:東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