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穿便衣視察民情,卻被老翁一眼認出,只因當時官員的一個習慣
寇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以剛直足智留名青史,主要就職於宋太宗和宋真宗兩朝,官職最高時位居宰相。寇準出身於名門望族,因祖上在西周武王時期任司寇一職時屢立大功,所以被賜以官職為姓。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十九歲的寇準考中進士,從此踏入仕途。憑藉著大膽進諫的魄力和為國為民的正直性格,寇準一次次得到宋太宗趙光義的賞識。趙光義曾評價寇準說:「朕得寇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有人曾給宋太宗敬獻寶物「一通天犀」,宋太宗得到寶物後令人加工成兩條犀帶,一條自用,另一條則賜給了寇凖,足見宋太宗趙光義對寇準的喜愛與賞識。
宋太宗死後,兒子趙恆繼位,是為宋真宗。在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軍大舉南下,寇準力勸宋真宗親征,避免了北宋過早的滅亡。在抗遼的過程中,寇準一邊指揮作戰,一邊還要同主和派周旋。由於遼軍孤軍深入,一月之後便糧草不濟,所以形勢十分有利於宋軍。但是宋真宗畏懼遼軍聲勢有心議和,主和派有皇帝撐腰後漸漸壓倒了寇準。最終,宋遼議和,代價便是在戰局有利於宋的情況下依然要每年向遼朝貢銀10萬兩、絹20萬匹,史稱澶淵之盟。
作為真心為國為民的朝廷命官,寇準是一個極為務實的人,他深知久居廟堂之上並不能真正了解百姓的疾苦,所以經常會便衣出去視察。一天,寇準同往常一樣換上青衣,戴上小帽,打扮成普通人模樣外出視察民情。寇準走走看看,不時和百姓交談,詢問一些底層的生活狀況和近期的社會問題。由於寇準隱藏身份,所以一路下來得到了很多平時看不到聽不到的信息。
當寇準與一個老翁攀談時,對方雖然年紀比寇準長很多,但是卻表現的極為謙恭。寇準以為自己的身份隱藏的很好,便說道:「老先生,我只是一個窮書生,您長我許多,我應該對您謙恭才對,請您隨意一點吧!」誰知老者卻笑著說:「相公的身份別人不知,但是我卻一眼就看出來了啊!」寇準疑惑道:「還望老先生賜教!」老者仍然謙恭的說道:「我剛才看你通過小巷子時左顧右盼,生怕碰到什麼東西一樣,若非久戴長翅帽的官員,哪裡會有這樣的習慣呢?」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長翅帽是什麼?它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一種官帽。相傳宋太祖上朝時發現大臣們喜歡交頭接耳,即不利於朝堂紀律,又擔心大臣議論自己,所以便發明了這種「長翅帽」。長翅帽是在普通烏紗帽後面加上長翅,以鐵片和竹篾做骨架,帽子兩邊各穿出一尺多長,這樣的設計雖然不利於行動,但是卻使得官員上朝時為了不互相碰到帽子而隔開很長距離,巧妙的解決了大臣交頭接耳的問題。而且由於長翅越長越不穩,所以只要頭部有輕微的晃動,長翅便會把人體的動作放大,這樣誰交頭接耳宋太祖都可以看的一清二楚。
宋太祖剛發明長翅帽時,長翅只有一尺多長,但是後來卻發展的越來越長。假如兩個人並排走在街上,估計能把街攔完。所以宋朝官員在戴久了這種帽子後,都會擔心帽子太長不小心被碰到。也正是因為如此,老者才能一眼認出身著便衣的宰相寇準!
寇凖年輕時曾寫過這樣一句詩「到海只十里,過山應萬重。」但是誰也沒想到這句詩竟一語成讖,成為寇準最後的結局。寇準在宋真宗時期蒙冤遭貶後,被派往南部海濱城市雷州赴任。雷州在當時極為偏僻,寇準到任後傳授農桑、興修水利、傳播中原文化、講授天文地理等等,為雷州的開發做出了巨大貢獻。到任一年後,已經62歲的寇準憂勞交加,病卒於雷州,而雷州距離海岸只有十里,但是距離寇準的家鄉確有萬里之遙。
※史上唯一為滅小三威風抓傷皇帝臉蛋的霸氣皇后是誰?她結局如何?
※文藝青年最嚮往的朝代,宋朝為什麼被稱為「弱宋」?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