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大家都聽過,但你真的了解它嗎?
哈嘍,大家好!又到每日不見不散的「輿論知識點」欄目
前兩天為大家科普了「超限效應」
有小夥伴表示這不是「沉默的螺旋」嗎?
為了給這位小夥伴解答,今天就來科普「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
德國女傳播學家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E·Noelle-Neumann)在對歷史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又經過多年的民意調查實證研究,於1974年提出了一種描述輿論形成的理論假設──「沉默的螺旋」。在1980年《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文中,她進一步發展了該理論。
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提出"沉默的螺旋」基本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並且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极參与進來,這類觀點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複,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
2014年8月10日,湖南湘潭產婦死亡事件在微博上形成輿論熱潮,網路輿論基本處於「指責醫生不作為及醫院失責」一邊倒的態勢,而少數人在呼籲人們要理性分析後,被多數網友們所謾罵,有些人由於害怕被謾罵,或者怕被認為是不客觀的立場而對此事保持沉默,持觀望態度。因而,「指責醫生醫院」這一種聲音主導著輿論。後經鑒定,產婦的死亡原因符合羊水栓塞所致的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事件不構成醫療事故。
「沉默的螺旋」始終強調媒介如何使自己的意見變成公眾意見,成為輿論。但正如陳力丹在《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一書中指出的那樣,「沉默螺旋」無形中揭示了媒介控制輿論時發生的公眾意見內外兩張皮的現象,即公開發表的意見與公眾自己的真正意見可能並不是一回事。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也許有面上輿論相當一致,也顯得頗為平穩,但在社會意識和信息交流方面潛在某種危機,並不利於社會長期穩定。
「沉默的螺旋」和「超限效應」區別還是比較大的哦,你還想了解什麼專有名詞,歡迎評論區留言~
— [ THE END ] —
歡迎添加清博小清微信:qingbozhishu001,備註「自媒體,拉群」,便可進群。歡迎加入清博自媒體交流群!
※中國天氣網?珠海天氣?東莞天氣 政務天氣周榜
※起底新世相營銷課大起大落
TAG:新媒體指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