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小林:遠去的「大花轎」

李小林:遠去的「大花轎」

遠去的「大花轎」

——訪花轎傳人明昌文

李小林,英山縣一中高級教師

2017年臘月初六,在英山縣石頭咀鎮繁華的大街上,走來了一支近二十人的迎親隊伍,他們不分男女,身著統一的紅色唐裝,喜氣洋洋地簇擁著一頂大花轎,由遠而近,慢慢走來。彩旗飄飄,嗩吶聲聲,直入雲霄,街頭巷尾洋溢著一片喜慶。這種回歸傳統的迎親方式一時遠近傳揚,讓本來就高興的戶主陳從中喜上眉梢,這種領異標新的迎親創意好似二月花,開在了每一個見證者的心裡,她新鮮而美麗。

是誰催開了這美麗的「二月花」?他就是遠近聞名的花轎傳人——明昌文。

3月11日,一個周末,我們一行五人跟隨著河邊柳樹上一對叫喳喳的喜鵲,來到了石頭咀鎮毛坳村九組,親自拜訪了「花轎」傳人-----明昌文以及他的有著悠久歷史的「大花轎」。

說明來意,迎接我們的68歲明昌文老漢笑得合不攏嘴,給我們五人逐一泡上一杯熱茶後,就急不可耐地打開了電腦,點開了去年他組織的花轎迎親的視頻,一邊自豪地說,這個迎親視頻在2017年5月20日的中央電視台一四七十三等四個頻道播放了,而且產生了一種轟動效應,去年年裡要用花轎的幾家喜慶公司還親自上門,要求合作。初聽明老漢一說,筆者還有幾分疑慮,很多地方都追求這種返樸歸真的模式,製作花轎也很簡單,為何他家的花轎是「一枝獨秀」?

明老漢一臉自豪地「吹噓」起來了,「我家花轎是祖傳的,最接地氣」。

明昌文7歲時就隨祖父明應德一起跟花轎,他祖父生於1878年,因為當時家裡很窮,他聰明的祖父想辦法添置了一台花轎,專門出租,出租一次,收回2至4升大米,到他父親明邦彥手上繼續傳承,重新添置一台,基本上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文革期間,破四舊風起,他父親明邦彥為了保留祖上的這個遺傳,把花轎掩藏在雜草堆里,不敢聲張,更不敢繼續祖業了。

「我是花轎的第三代傳人,到我頭上已經有120年了」,明昌文老漢品了一口茶,又幾分得意地繼續著他的「演講」。

改革開放後,形勢好轉,他在2017年4月就正式開始開張花轎迎親了,那一天,他首先在石鎮街河東村西街遊行做個「廣而告之」,鑼鼓嗩吶民樂同時進行,當時抬著他父親遺留下來的竹製花轎讓河東村民大開了眼界。

「2007年5月,花轎第一次走出本鎮,在金鋪鎮土裡崗村花轎迎親,從此影響力在不斷地大起來,每月有一兩次出行,一路風光無限。特別是2017年,上了中央電視台,對我的鞭策鼓勵很大」。

「下一步,我要向上級主管部門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決心把祖先的東西傳承下去」。

「申報有底氣嗎」?

來不及抿一口茶,明老漢就把祖傳的《車馬文》拿出來。第一次聽說這個名詞,筆者很是陌生。明老漢介紹起來了,「車馬文」即是《彩輿文》,「輿」就是車,指「轎,肩輿,彩輿」,農村俗稱「車馬文」,迎親時用的,別人家沒有這個,撫摸著發黃的中華民國時期編印的《車馬文》,一邊翻看,明老漢竟一邊激動地唱了起來,「喜洋洋,笑洋洋,一雙紅燭照華堂。兩個新人來參拜,拜天拜地拜爹娘……」

明老漢是一個很風趣有智慧的老人,總喜歡把他最精彩的「節目」留在最後,在旁邊的縣文化館劉平海老師的提醒下,才帶著我們一行人上了他家新樓房的四樓,參觀了他家幾代人留傳的「寶貝」----一頂保存完好的竹製花轎。

收撿好雜物,好不容易才掀開她的「紅蓋頭」,看著這頂歷史悠久的竹花轎,我們十分驚喜,一一拍照留念。

時近中午,陽光明媚,放眼窗外,沿河兩岸翠竹婆娑,一縷煦風輕輕拂面而來,我彷彿看到了竹林之外一支迎親的隊伍簇擁著一頂大花轎向我慢慢走來。

耳畔依稀傳來了火風的《大花轎》「春天裡來百花鮮,我和妹妹把手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寫大隊 的精彩文章:

孫承成:感恩公婆之愛
余向紅:沒有什麼幸福是理所當然的

TAG:讀寫大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