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育質量:挪威可以學習中國嗎?

教育質量:挪威可以學習中國嗎?

教育質量:挪威可以學習中國嗎?

阿里·謝沃,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

原載《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年第6期

在國外人眼裡,挪威的生活質量舉世之冠,尤其是它出色的經濟、慷慨的國家福利以及面向每個人的免費的高等教育。近些年來,挪威表面光鮮的圖景開始破碎,特別是教育質量下滑。主要原因在於,二戰後挪威的課程傳統發生了變化,挪威學習了美國的教育傳統。近40年來,挪威教育質量下降,教師的社會地位惡化。政府現行的教育策略是,加強對學術能力較弱的教師的在職培訓。這個策略似乎並沒有奏效。較好的辦法是學習中國,建設一種學習型文化。在中國學習型文化中,父母和祖父母都關心給所愛的孩子以良好的教育,教師職業受到尊重,而這種東亞學習型文化的源頭是哲學家孔子。

關鍵詞

挪威;學習中國;儒家文化;學習型文化;尊師重教

在國外人眼裡,挪威的生活質量舉世之冠,尤其是這個國家出色的經濟、慷慨的國家福利以及面向每個人的免費的高等教育。近些年來,挪威表面光鮮的圖景開始破碎,特別是教育質量的下降方面,教師質量也在下降。雖然近年來政府努力加強教師的在職培訓,但若不從提高教師地位和招募高質量的教師著手,這些對策就不湊效。出於對挪威的熱愛是我寫這篇文章的主要靈感源泉。我希望分享我在中國學校教育經歷,希望向中國學習,建立一種尊師重教的學習型文化。並特別寄希望於挪威的父母以及祖父母向中國的父母以及祖父母學習,努力給予孩子們最好的人生保障——可信賴的教育。

一、儒家文化——一種學習型文化

近30年來,中國從一個比較貧窮的集體主義農業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對外貿易也已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學專家認為,在未來一些年裡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強大的經濟實體。我於1991年開始考察東亞文化,2003年至2005年,作為位於中國南方的廈門大學的客座教授,我有幸近距離地接觸中國和中國人。尤其是我教授中國研究生,使得我可以直接從他們身上學習。我也從在廈門國際學校上學的11歲的兒子身上學到了很多。對於中國(包括台灣、香港和澳門)認識的提升,得益於我2006年到2010年長期地在香港和台灣兩地做研究。

雖然中國的教育是本文論述的重點,但是類似的教育文化也能從相關儒家文化圈裡的國家和地區中找到。儒家文化圈也涵蓋了整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台灣、澳門、香港等。相較於其他國家和地區,東亞所有國家似乎有一個共同點:強大的教育和學習動機。父母親們在重視教育的環境中長大,他們也從孩子的早期開始就重視孩子的教育,認為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這種重視教育的源於孔子的思想,並在2500多年裡一直影響東亞人觀念。孔子崇尚學習,認為學習是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和諧的最大美德。在我看來,孔子的哲學是東亞經濟奇蹟的文化基礎。

孔子的教育哲學源於當時的社會問題。孔子生活在中國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秦朝之前,當時社會動蕩不安和遭受內戰。孔子希望建立一個更好更和諧的社會。他認為,社會具有等級秩序,人人都應恪盡職守。他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只有通過教育使人成為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實現社會和諧。學生應該學會恭敬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旦每個人都盡了自己的職責,每個人就會從和諧社會中受益。因而,孔子在任何時代都是一個偉大的教師和教師們的楷模。他的思想不斷對中國教育理論與實踐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人文主義是儒學的本質。孔子將家庭放在中心,他並不相信上帝和來世。他所教導的並不是一種宗教,而是一種道德哲學。社會會進步,是因為人會在對自己以及與他人的交往中學習、提高和完善自己。通過自我發展和自我修養,人可以成為社會更好的一分子。儒家重視發展個人美德,遵守道德規範。儒學的基本依據和功能就是那些全社會應該追求的美德。美德的擴展有五種,每一種即是一種美德。這五種分別是:仁、義、禮、智、信。它們包含四種核心美德:忠、孝、仁、義。

學習和知識是獲得這些美德的必要前提。孔子之後的中國社會是一個精英領導體制(meritocracy)的社會。那些身處高位的領導者,應是知識淵博、道德高尚的好人。儒學另一重要方面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主要有「五常」關係,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以及朋友。朋友之間是平等的,而前四種關係是上下等級關係。對五常關係的闡釋眾說紛紜。大多數解釋認為,五常關係是相輔相連的,而基本的是下級應該尊重上級,但是並不是無條件的。這種尊重必須建立在上級必須保證下級的生活物質所需,並促使下級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之上。如果上級不能履行其職責,下級可以推翻他。

儒家立場的起點是對國家無能統治者的批判,因為他們濫用職權。孔子的兩個重要追隨者是荀子和孟子。二者以不同的方式闡釋了儒學的本質。孟子繼承了其人文主義的傳統,認為人性本善,人可以由此善端出發,擴展其道德(仁、義、禮),因而人可以使自己和社會變得更加美好;而荀子則強調了孔子思想中的現實主義和唯物主義的部分,他認為通過「化性起偽」才能使人與社會達至道德境界。現在看來,《論語》以及孟子和荀子的註解構成了儒學的基礎。

在當代,孔子的思想不僅被奉為「中國特色民主」的本質,而且被積極應用於中國語言文化的輸出之中。當今,孔子學院遍及世界。在全球化的今天,我認為孔子是東亞各國特別是中國,成為經濟贏家的主要原因。而挪威是「以學生為中心」和誤解了學校的社會功能的受害者。挪威可以通過學習中國,重新取得它以前的學校教育質量。

二、挪威可以向中國學習什麼?

挪威要向中國學習的第一件事,是這個古老國度對教育的重視。它將教育視為獲得重要價值觀、完善人格或道德的手段,通過完善人格的教育來影響人,去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而挪威則在二戰後受美國影響,將學校主要視為社會整合的工具,忽視了學校應該是學術的土壤。針對目前的危機,挪威可以學習中國注重知識傳遞的教育,幫助學生明確學生身份,牢固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經受競爭考驗和努力工作的能力。尊重教育、熱愛教育一直是中國愛國主義的中樞力量,它在困難時期激勵著中國勇往直前。這種教育和知識上的愛國主義也許是我們要學習的最重要的東西。如前所述,中國的教育歷史深受2500年前的道德哲學家孔子的影響。在20世紀,中華民族深受西方列強和日本凌辱的時刻,孔子的思想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獻身教育,激勵民族自尊,奮發圖強。

挪威要向中國學習的是,清醒自身文化傳統和哲學基礎的重要性,學校課程傳統是基於這一點來建立的。二戰後,挪威改變了課程傳統,從歐洲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傳統轉變為美國式的實用主義取向的知識與社會整合。對挪威而言,這是明智之舉嗎?很難說。美國哲學家杜威指出,歐洲的文化傳統是一種古老的精英文化。在他看來,這種傳統是對美國這個「新世界」應建立的民主與平等社會的一種威脅。他認為,許多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歐洲窮人逃離歐洲「舊世界」的階級社會。在「新世界」,人們應該打破舊世界的學術傳統,由他們自己來選擇和決定什麼是有用的知識。這就是美國的思維模式。二戰後,挪威就將美國的這種思維模式應用於自己學校政策當中。這是挪威學校走向衰微的開始,挪威原本是將學校作為學術知識傳遞的地方。

中國人的差異很大,而對學問價值共同觀念卻延續了2500年。唯一的例外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中國人意識到它的科學技術已落後,應像日本一樣儘快學習西歐的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技術。但在迫切學習西方有用知識和技術的同時,中國依舊保持它延續了幾千年的植根於儒家的文化傳統。從中國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的是,我們應該考慮回歸挪威黃金時期的學校傳統,審視我們在轉向美國的反歐洲學術傳統的「以學生為中心」的過程中丟失了什麼,又該如何找回。在這樣一個人人享有充分社會保障、石油經濟型的富裕國家,視學校事業的動機處於歷史低點的時期,回歸是何其困難。回歸的起點是,意識到我們曾是一個「知識型國家」。要增強這種意識,關鍵是意識到有一天挪威不再擁有充足的海上石油,挪威人不得不重新努力工作和重新思考創新性。中國的故事告訴我們,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從中國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它的工作倫理原則,永不言棄,勇於拼搏,不論輸贏。

從中國身上我們學習到,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多麼的重要。在20世紀初,瑞典女權主義者愛倫·凱寫過一本書《兒童的世紀》。書中第三章的標題是「孩子有權選擇自己的父母。」這個標題告訴我們什麼才是孩子一生中至關重要的。負責任的家長,尤其是母親,才是最為重要的。在儒家世界裡,我一次又一次的看到了這種責任感(義務)的作用。例如,中國著名教授潘懋元先生,他貧窮的父母儘管供不起他的學費,仍竭盡全力讓他上學。

挪威今日最為嚴重的問題是,許多父母對學校作為學習知識的場所缺乏興趣。其消極影響是,學校更多地被視為一個社會整合的地方,而不是學習的場所。除非家長重視教育,把學校當成獲得教育價值的重要途徑,否則,教師們就如逆風而行,困難重重。我寫這篇文章的基礎和動機就是希望提高父母和祖父母的認識,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對子孫的責任感。而且這種責任感比以前還要重要,因為綜合學校已經漠視它,導致了一種鄙視知識的氣氛。

挪威的父母和祖父母們應該意識到,福利社會不可能永久持續下去。他們應該想到,未來某一天,他們至親的孩子們將不得不獨自面對來自其他國家的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們的嚴峻的生存競爭。因而培養年輕人的自信,讓他有能力面對挑戰是十分有必要的。從中國那裡,我們學習到,父母和祖父母必須與學校保持積極的聯繫。老師和學校管理肩負著對知識的責任,作為父母,道義上我們無權對學校不能保障知識責任的情形坐視不顧。

從中國由孔子到現在的歷史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教師是一個社會中學習和道德的關鍵所在。二戰後,挪威雖然在一直努力提高教師的地位,但不僅失敗了,而且具有破壞性。「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念的負面影響是,削弱了教師的地位。二戰前,挪威的教師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除了作為教師,他們有的還是著名政治家、作家以及文化人物。但是戰後,他們的社會地位就下降了。如果你問一名中學生他是否願意成為一名教師,他會認為你覺得他是傻子。今天,除了讓家長承擔起教育的責任,挪威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僅是恢復教師的社會地位,而且是使教師的地位高於其他職業。中國和芬蘭就是這樣的。從中國歷史上,我們反覆看到有責任感的良師的重要性。有責任感的良師發現了女學生楊瑛,她做過保姆,後來成為億萬富翁,創建了廈門國際學校。有責任感的良師發現了貧窮的糕點師的兒子潘懋元,促使他能夠繼續上學讀書。潘懋元後來成為了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創始人。這樣的良師在中國可以找到很多很多。從中國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從高中畢業生中招募未來的老師並培養成精英。教師是一個民族創造力和競爭力的基礎。在台灣,教師曾經多年免納稅,他們被認為是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角色。

孔子強調禮儀和規範。它影響著中國的學校。在中國,教師獲得了極大的尊重和禮遇。我們可向中國人學習,尊重老師和上級是重要而有益的。這並不意味著放棄和拒絕平等,而是因為接受有益的社會規則可以促進人們之間建設性的互動。美國的教育傳統是將民主和平等看得非常重要。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來美國的定居者經歷了古代歐洲階級社會的不爽。然而平等的勳章也有反面,它極易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它可能會使學生認為對老師不尊敬是一種很「酷」的行為。當教師不得不成為學生獨立和民主的砧板時,有關好學校的教育理想就會喪失。好學校的核心因素是有著知識權威和以知識贏得尊重的教師。不尊重教師,想得到好的學問幾乎是不可能的。以犧牲教師的自尊去讓學生學習民主和獨立,無異於殺雞取卵。沒有知識的民主可能會導致愚蠢和不好的決策。

中國經驗似乎也表明,「分類教學」是有必要的。這意味著,承認學生是有差異的,一些學生比其他學生能更容易、更有效地學習。上初中後,這種可能在小學時代隱藏的差異性就顯現出來了。為了公平對待有天賦的學生,必須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學習。在視學校為增進知識的主要途徑的文化中,這種特徵都是明顯的。然而這種觀念並不適用於美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崇尚美國課程傳統的國家。一定要用一些方法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而不是將其放在同一個班級試圖隱藏這種差異性。想要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都隱藏學生學習能力差異性是不可能的。挪威的綜合學校試圖去隱藏這種差異性,這都是徒勞的。

中國歷史告訴我們,懂得多樣性以及善用多樣性為社會建設服務的重要性。一個關鍵詞就是精英領導體制,由智者來領導。這當然是對民主理念的挑戰。然而,事實就是有些人智力優於其他人,必須另尋他法來維護民主,而不是隱藏差異性。中國人強調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並舉。這啟示學校追求平等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因為個體基本的學習能力是很難改變的,從終身的視角來看,學校只能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這是學校為平等和公正目標能做的貢獻。什麼是一個國家教育追求平等和公正的最佳選擇呢?那就是說,讓所有公民都有終身學習的機會,無論其年齡,任何時候,只要其有學習的動機就有機會去學習。這樣一來,教育作為實現平等和公正的途徑,國家做了它該做的。隨之而來,國家也獲得了最佳的人力資本,以確保全社會的經濟福利。

鄧小平的教育政策是,如果中等教育足夠好的話,不論社會背景,每個人都應有機會進入到大學。挪威的做法與鄧小平的明確說法正好相反。大學不能放棄其學術要求。如果大學降低門檻,質量就會下降。那些不夠上大學的學生需要去尋求其他的教育途徑。如果精英大學墮落了,整個社會就將遭受破壞。學校的平等的、道德上的責任就是要確保每一個學生在通向高一級教育系統中時不受阻礙。無論社會背景,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這是實現人權社會的關鍵,也是一種很好的經濟投資。當鄧小平為中國設計教育政策時,他已明白了這一點。他的教育政策是中國現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上億萬人們脫貧的基礎。換句話說,中國人告訴了我們,不讓金錢盲目投放到青年人身上是有意義的,因為他們是優秀的,能夠為其未來而努力工作,他們擁有必要的資源條件。這樣的政策服務於整個社會。在鄧小平的社會主義理念中,可以允許一部分人優先富裕起來,然後先富帶後富,最終走向共同富裕。

從中國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競爭。首先,競爭是人類普遍存在的現象,它不可能消失;其次,競爭可以是建設性的。許多中國人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解是一致的。市場經濟並不等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可以成為社會主義的目標。然而,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它只涉及市場上供應商之間的競爭。挪威則費了很大勁試圖消除學校之間的競爭。中國人已向我們證明,在一定的規則之下,競爭是激發社會發展動力的重要工具。作為人性的普遍性,有意識地利用競爭是具有建設性的。許多人已指出,挪威文化中的悖論,在體育運動中競爭不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被人們所信奉和稱頌的,然而在學校中卻被視為不幸的。在中國和大多數其他國家,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因為孔子的巨大影響力,中國人仍舊保持著我們曾經有過的一些價值觀,而在挪威現在要麼已消逝,要麼已減弱。例如,毅力。這種品質與競爭密切關聯。它通常是贏得競爭的必要品質,也適用於學校和學術環境。例如,它適於在申請研究項目基金上。在中國,即使考試失敗了,但依舊堅持不懈會贏得尊重,但放棄則被視為一種恥辱。這讓我想起了潘懋元先生,他第一次考大學時失敗了,但這並沒有打敗他。他又重新全面地複習了一遍,當他再次考大學時,便很順利地考取了。

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的中心(the Middle Kingdom)。然而在中國再次崛起之前,中國飽受殖民凌辱。中國的歷史經驗教導中國人,自信和自強是十分必要的,同時也要對外開放,吸取別人的有益成果。我們要清楚明白,培養學生的自尊感和自信心是學校的主要任務。訓練有素而深具權威的教師對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則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我們要從中國學習的。對於挪威而言,這是一個問題。因為大多數挪威教師現在僅僅是促進者的角色,而不再是學術權威和負責任的老師。為了取得其他掌控人生必要能力,強烈的身份認同或自尊至關重要。

如今互聯網和信息通信技術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學校學習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挪威要向中國學習的是,利用信息技術服務於學校的目標,而不是使它們成為浪費學生時間工具。挪威的反學術型課程,例如「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學校民主」以及教師喪失權威,不受尊敬,這些使得挪威的學生很難做到不放縱自己,利用信息技術娛樂自己,浪費學習時間。如果沒有教師對信息技術的使用進行限制,再大的投入也只是惘然,並不會有好的教育效果。我們可以向中國學習,使信息技術為教師所用,幫助教師規劃學生的學習進程,而不是使技術邏輯替代課程的邏輯。

當今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表明,漢語已越來越重要。我曾提到過,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已預見了這種挑戰,他宣稱英國所有的學校應與中國的學校建立夥伴關係,以促進漢語的學習。英語仍然是世界語言,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漢語地位僅次於英語。在全球範圍內,學習普通話的人已有巨量的增長。原因是兩方面的,一是被中國本身所激勵;二是被其他國家所激勵,這些國家出於全球市場的考慮和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中國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孔子學院,向世界傳播漢語語言和文化。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他們都看到了掌握漢語的必要性。挪威應該學習這種教育政策,將漢語作為必修課程,並且越早越好。年幼的孩子學外語更容易,他們像海綿一樣,吸收得更快。

探討了挪威應該向中國學習的方方面面之後,我們也需要注意中國教育文化方面的一些問題。孔子強調學問和知識,其消極影響是忽視了實踐和職業培訓。中國的教育研究人員已意識到這個問題。中國人的學習能力分布和其他國家一樣,人們的學習能力是有差異的。也就是說,中國也有相當數量人並不適合理論研究學習,需要採取多項措施來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並提高職業教育的地位。這對個人和企業來說都非常重要。

(該論文由肖海濤,陽書亮譯。肖海濤,教育學博士,深圳大學高教所教授,從事高等教育研究;陽書亮,深圳大學高教所碩士研究生,從事高等教育研究。)

歡 迎 關 注 本 微 信 公 眾 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大社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古代建築物記序文的文化功能及其予今人之啟示

TAG:深大社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