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雪珥:「鷹派」公知梁啟超

雪珥:「鷹派」公知梁啟超

原標題:雪珥:「鷹派」公知梁啟超


原創投稿請至:historymook@sina.com


1917年2月28日,剛滿44周歲的民國著名公知梁啟超,遭遇了其他公知們的強烈「吐槽」。


原因是:梁啟超居然鼓動中國對德國絕交乃至宣戰,加入世界大戰,為國家挽回利權、獲取更大利益。


圍毆梁啟超的公知,以原國民黨黨員(該黨已於1913年被解散,孫文另組了中華革命黨,到1919年才改組為中國國民黨)、36歲的參議員馬君武為代表。他聯合了300多名參議員,聯名通電,不指名地攻擊梁啟超為「陰謀小人」,「欲藉此在國內滋生事端,聳情政府,斷絕國交,加入戰團,禍害種種。」


另一原國民黨黨員、36歲的文人葉楚槍,也在《民國日報》上撰文,譴責梁啟超想率中國人民入於「市井下流」之境。


早已分道揚鑣的梁的老師康有為,也在不久後(3月13日)發表「元電」,認為對德絕交將導致德國的反攻,甚至套用伍子胥的語錄說:「懸吾目於國門,以視德艦之入。」


這些都僅僅是言辭攻擊的一部分,馬君武甚至公開要求政府將梁啟超「驅逐出京,以絕禍源」——儘管馬本人從來都反感這個政府對他的任何鉗制。


在公知們可以暢所欲言、毫無顧忌、甚至喊打喊殺的民初輿論場,「鷹派」的天空似乎並不寬廣……


文攻武鬥


圍繞著是否對德絕交、宣戰,各種利益集團的爭鬥都到了關鍵時刻。


其實,梁啟超還算是幸運的。在他遭遇文攻之前,已經有支持中國參戰的參議員,在議會大廳內遭遇了馬君武的武鬥。


那位倒霉的參議員,名叫李肇甫。在議會討論中,李肇甫贊同中國應該對德國斷交、宣戰,被馬君武破口大罵,說他「放狗屁」,而後跳將過去,用手杖猛揍李肇甫,連說「打狗、打狗」。


據李肇甫的後人記載,當時李肇甫邊退邊辯,馬還追著打,後來議院的警察過來干涉,李肇甫反倒為馬君武解圍說:「這是我們議員之間的辯論,你們不能干涉。」據說從那時候開始,為了防止議員在辯論時動武,議院的墨盒硯台都釘在桌上。李肇甫回家後,其妻打水給他洗腳,看到他的腿都是青紫色,一問才知是被馬議員打的。

馬君武與梁啟超,曾經是保皇黨的同志,後來馬改投孫文的革命黨,他還是《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個中文翻譯者。馬君武其人脾氣暴烈,一言不和便會動手,且無論是對外人還是同志。辛亥革命成功後,革命黨內部無法就實行集權的總統制還是分權的內閣制達成一致,在孫文的高壓下,最後認可了總統制。一向主張分權的宋教仁,依然繼續推銷他的內閣制,馬君武為此指摘宋是「自謀總理」,在內部會議上狠劈了宋一個耳光,令宋的左眼流血不止。


對於主戰的梁啟超,馬君武並沒有僅僅發了個通電就放過,而是繼續痛打。


圍繞著是否對德絕交、宣戰,各種利益集團的爭鬥都到了關鍵時刻。


一旦中國成功參戰,則對段祺瑞政府權威的樹立、資源的獲取等,都將有極大的作用,這絕非原國民黨一派所樂見的,也絕非總統黎元洪所樂見的;即便中國參戰,黎元洪希望的是靠美國更緊,而段祺瑞或許更容易得到日本人的支持。


至於以孫文為核心的中華革命黨(原國民黨),雖在國內還屬於地下黨,但原國民黨在國會內的班底仍在,斷不容北洋政府繼續壯大。參戰與否,不僅關係到國家利益,更關係到這些黨派的自身利益,馬君武敢於以在議會會場亮劍的方式、反對中國在國際舞台上亮劍,也正是黨的利益高於一切的表現。


總統黎元洪原本是主張對德強硬的,在得知總理段祺瑞傾向對德絕交後,立即掉轉立場。當時的著名記者陶菊隱在《督軍團傳》感嘆:

「中國人最不可恕的一件事,對外問題常帶有對內的一種作用,而不以國家利害為其出發點。……黎(元洪)恨段(祺瑞)達於極點,段的政策沒有一件事對的,倘段朝東他就得朝西,決不與段走著相同的路線。黎在歷史上也許不失為好好先生,而以國家安危所系的一件大問題,受著私人意氣的支配,實在太兒戲國事了。」

除了有「組織」必須服從的黨派議員之外,一般的議員,面對摻雜著內部複雜權爭的複雜外交,也都退避三舍、明哲保身;至於各省手握雄兵的督軍們,對這種出國作戰、無地盤可搶的生意,也都不願意亮劍了。


其實,當黨派利益、小團體利益高於一切時,「兒戲國事」幾乎是必然的選擇。此時的中國政界,除了極少數的「鷹派」、少部分的「鴿派」之外,大多數其實是「雞派」——為了一點米,隨時待價而沽,抱持的都是「轉盤式」立場,隨時可以更改。


中國武士道

在行動上,除了推廣體育救國之外,梁啟超還成為保皇派推行暗殺、建立武裝的主要執行人。


「公知」梁啟超當上「鷹派」,並非自此時起。


早在其1900年寫就的《少年中國說》,已經是「鷹氣」外露:


「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張。」


1904年,梁啟超在上海廣智書局出版《中國之武士道》一書,成為其「鷹派」觀點的宣言。《中國之武士道》一書,通過中日的對比,希望重新喚起中國人尚武的民族天性,以使中國趨於富強。他在該書的《自敘》中說:

「泰西、日本人常言,中國之歷史,不武之歷史也;中國之民族,不武之民族也。嗚呼!吾恥其言,吾憤其言,吾未能卒服也。……吾故今搜集我祖宗經歷之事實,貽最名譽之模範於我子孫者,敘述始末而加以論評,取日本輸入通行之詞,名之曰:中國之武士道,以補精神教育之一缺點云爾。」

在這本書中,梁啟超列舉了秦、漢以來「我先民之武德,足為子孫模範」者之事迹,列出18條之武德典範:「要而論之,則國家重於生命,朋友重於生命,職守重於生命,然諾重於生命,恩仇重於生命,名譽重於生命,道義重於生命」。


造成中國人「不武」的根本原因,梁啟超認為是「一人為剛萬夫柔」的體制,「數千年民賊,既以國家為彼一姓之私產,於是凡百經營,凡百措置,皆為保護己之私產而設,此實中國數千年來政術之總根源也」。


同一年(1904年),梁啟超亦出版《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入傳的多是被官方所不屑的「海盜」、「海賊」。他在開篇中就感慨:「近數百年來,泰西各國競言闢地殖民,阿利安種之國旗輝映全球,以中國方之誠遠不如也。泰西之殖民皆以國力盾其後而中國無此者,所恃者我民族之天然膨脹力而已。」


梁啟超自豪地說:「我民族固有一非常之特色,為泰西所不如者。泰西豪傑若摩西之君猶太、哥倫布之開美洲、克雷飛之並印度,其人大都曠世不一遇,而中國乃時時有焉。」然後他舉出一大堆開疆拓土的先驅們,希望「我華人所應永永不忘也」。(參閱雪珥著作《大國海盜》)

在行動上,除了推廣體育救國之外,梁啟超還成為保皇派推行暗殺、建立武裝的主要執行人。不過,在清末的環境下,這個「鷹派」鷹爪向內,在內戰內行的中國式「鬥雞」中,雄鷹和公雞並不容易分別。而當世界大戰一開,面對外部,鷹就有機會和雞分別出來了。


國之立於天地


梁啟超勉勵兒子「國之立於天地至不易易,而長思盡瘁以報也」,其愛國情懷溢於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梁啟超就敏銳地看到,這對中國來說,未嘗不是個好機會。


他與自己的學生、前雲南都督、時任陸軍編譯處副總裁、高等軍事顧問和陸海軍大元師統率辦事處辦事員的蔡鍔,多次覲見總統袁世凱,建議利用歐戰的機會,立即與德進行交涉,甚至乾脆對德宣戰,先行收回膠州灣。


此時,德國方面也因為無力東顧,擔心膠州灣一旦被協約國方面奪取,對德國將更為不利,不如直接交換給中國。但是,中德兩國的接觸被日本察覺,其反應相當強烈,堅決反對中國「私相授受」,甚至不惜武力威脅,中國方面也只好不了了之,宣布中立。


隨即,日本派兵攻佔德國租借的青島,奪取了膠州灣,並且任意擴大佔領範圍。這一舉措,遭到梁啟超的堅決反對。


1914年10月2日,梁啟超在參政院代行立法院第十五次會議上,強烈譴責日本。


這位曾受日本庇護多年的大清國政治犯,如今毫不客氣地將矛頭對準了日本。次年(1915年),日本更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梁啟超的反日立場更趨強硬,先後發表《中日最近交涉平議》《中日時局與鄙人之言論》《解決懸案耶?新要求耶?》等文,認為日本根本不是為了「維護東亞全局之和平」,出兵中國是「謀蹙我於死地」。


針對多少有著私恩的日本,梁啟超尚且能夠不留情面,對於毫無個人恩怨糾葛的歐戰,梁啟超更能夠從國家利益出發,精打細算了。

一戰爆發當年(1914年)的冬天,梁啟超寫成了《歐洲戰役史論》這本後來傳頌一時的名著,隨即又在《大中華》雜誌上連續發表長文《歐戰蠡測》。


在《歐洲戰役史論》序言中,梁啟超說:「此次大戰,予我以至劇之激刺,吾以為是國人研求外事之良機會也。」


在新近發現、即將(2013年6月)在京公開拍賣的《歐洲戰役史論》手稿上,梁啟超的封面題詞,頗能解釋其寫作意圖:

「一九一四年之戰,世界有史以來第一大戰也。生其時而恭睹之,寧非人生一奇遇。思成生於二十世紀之第一年,其十五歲生日則戰事正酣之際也。以所著史論厚稿畀之思成,讀此其亦知:國之立於天地至不易易,而長思盡瘁以報也。乙卯三月初二日。飲冰。」

梁思成生於1901年4月20日,農曆三月初二。贈書這天「乙卯三月初二日」,即1915年4月15日,正是梁思成的農曆生日。此時,正值日本步步逼迫中國接受「二十一條」,梁啟超勉勵兒子「國之立於天地至不易易,而長思盡瘁以報也」,其愛國情懷溢於言表。


戰爭良機


「此次歐戰,不至有大惡影響於我國,而比較的反有良影響於我國。」


「鷹派」梁啟超,對所謂的世界「和平」,早已失去了信心。


在1912年的《中國立國大方針》一文中,他就指出,各國「汲汲於內聯而外略,以務自廣其土宇」,第一個原因就是當今世界乃是所謂「軍容平和時代,日本所謂武裝的和平,非有大兵力,不足以自固其圉」。這種靠武力均勢維持的「和平」,十分脆弱。


在《歐洲戰役史論》一書中,梁啟超認為,自普法戰爭告終後到歐戰爆發前這四十餘年和平,靠軍事及外交均勢維持,這種均勢既是和平之保障,又是爭亂之因緣,「各有所以互相倚以為重者,則易以陵人,及至予人以不能受」。這種和平,完全不可持久,天演進化法則之下,優勝劣汰。


梁啟超認為,歐戰對中國來說是一個良機:「此次歐戰,不至有大惡影響於我國,而比較的反有良影響於我國。我國人惟宜及此努力,造成完全國家完全國民之資格,以待他日得機而奮飛焉。」


當時,亡國論甚囂塵上,梁啟超分析說,第一種亡國論,「謂歐戰發生,借款無望,吾將以財政破產致亡」,他認為這是「最無價值」的說法:「恃借款自活,不亡何待?即暫時未亡,而借款愈多,破產愈迫,是日種亡根也。」歐戰爆發,中國借款之路絕,「乃始不得不死心塌地以自為計,其或者財政上從此自立之道,孟子所謂生於憂患也。」


第二種亡國論,是擔心中國走上土耳其的命運。梁啟超通過比較中國與土耳其,認為土耳其的問題,在於國內小國林立,民族眾多,土耳其政府「不能以己力同化之,又不能舍己以同化於彼,且其諸種者亦不能相互同化,是以勢不得不裂為數國而亡隨之也」。中國不存在這個問題。


第三種亡國論,是日本的威脅。梁啟超承認,這也正是他「日日憂之」的問題,但即便如此,也未必亡國:「國際公法雖曰不足恃,但無論何國,終不能毫無口實而興兵以滅人國,彼雖日夜處心積慮以謀此,然必有機可乘然後能得志。」這種機會,一是中國主權者與它定盟約,將統治權的一部分移交給其手,然後其會取之,二是中國處於無政府狀態,各軍隊紛紛割據相攻,各省小政府分立,日本乘機而勘定中國。但是,歐戰期間的中國不會給日本此兩種可乘之機,將來若有這種機會,則不是日本亡我,而是我國自亡。


對於歐戰各國當時所普遍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梁啟超在《歐戰蠡測》一文中進行了分析,認為參戰國國民之所以能夠「視戰爭為義務」,「其一由國家組織日就完善,內部偏受壓抑之人漸少,國中不平之氣漸消,故能摶控其民為一體,有事斯得其用;其二由政治日日改良,國家與人民之關係日親厚,人民共知國家為己身託命,無國則無所怙恃,故一遇國難,則如手足之捍頭目;其三由教育日普及,多數國民,皆明於世界大勢,知物競至烈,非厚集其力不足以相倚而圖存,斷不肯漫爭意見,自取分裂,以致削弱。」


梁啟超因此感慨:「吾國民睹此,其可以鑒。若在上者怙勢以藉踐吾民,致吾民不復知有國家之樂,一旦有事,何以相使?而或者乘國家多難,率野心以煽亂,以為人驅除,吾益不知其時何肺腸也。」


在梁啟超看來,民生就是戰鬥力,要抵禦外侮,必先改良內政,「我國今日最患苦者,乃區區政治問題耳。政治一改良,則凡百皆迎刃而解。」


對德斷交


「鷹派」梁啟超自此再度活躍,積極鼓動中國對德斷交、甚至宣戰。

儘管梁啟超等人大聲疾呼,但黨爭、權爭之下,中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展現的良機,除了中立之外,毫無作為也難有作為。


1916年,法國公使康悌受命與中國政府接觸,希望從中國引進勞工,填補因戰爭造成的勞工缺口。中國最後同意向法國輸出華工。


這一年,因應著混亂的國際局勢,中國內部一地雞毛。而最大的事件,就是袁世凱稱帝,「鷹派」梁啟超再露鋒芒,支持其學生蔡鍔起兵護法,南北分裂。6月份,袁世凱去世,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段祺瑞則繼續當總理。在內部紛爭中,歐戰之事,自然無人關切。直到1917年。


1917年2月1日,德國宣布實行無限制潛艇封鎖海面戰略。3日,美國宣布對德國絕交,並照會中國政府,要求中國與美國一致行動。「鷹派」梁啟超自此再度活躍,積極鼓動中國對德斷交甚至宣戰。


據梁啟超在《余與此次對德外交之關係及其所主張》一文中披露,2月3日,他在天津得知美德絕交,立即致函段祺瑞,「勸其研究預備」,同時,又托眾議院副議長陳敬民面謁段祺瑞轉告。2月7日晚,中央派人赴津,詢問梁啟超對此事的意見。梁啟超當即寫成一封長信,陳述意見。信尚未發出,又接到北京電話,敦促其入京面商。8日晚上,梁啟超進京。此時,中央已經開過六次國務會議及總統府聯席會議,對德國提出抗議的大旨已定,梁啟超自然表示贊成政府的決定,提出:一是既向德國提出抗議,便應有與德國絕交、宣戰的決心,「苟無宣戰之覺悟,則無寧勿抗議也」;二是在對德國提出抗議之前,應與協約國及各省督軍、省長和國會先行接洽。


在接受《申報》採訪時,他說自己「居京十日,進謁總統者凡六次」,催促黎元洪。在各方努力下,一向不和的黎元洪和段祺瑞,這次比較快地達成了共識,中國政府在2月9日下午6點向德國提出抗議。梁啟超說:「此次外交,當2月9日下午6點鐘以前,余為取慎重主義之一人;當2月9日下午6點鐘以後,余為取激進主義之一人。」


2月17日,情況再度發生戲劇性變化,不過,這次對中國來說,是一場悲劇——法國郵輪阿多斯號(Athos)在地中海被德國潛艇用魚雷擊沉,船上有1000名中國勞工,其中543人喪生。


這件事激化了正在醞釀的對德外交。一方面是美國在拉攏中國對德絕交,另一方面德國潛艇戰又造成了華工的重大傷亡,梁啟超認為中國應順應世界潮流,趕緊加入協約國一方參戰。為此,他遭到了以原國民党參議員為主的輿論攻擊,其「鷹派」言論被多方挑剔和指責。


在梁啟超的大力協助下,政府終於頂著重重阻力,分別在3月10日、11日獲得了眾、參兩院的通過。3月14日,中國政府宣布同德國絕交。


鷹隼試翼

但梁啟超此時似乎已經極度厭倦了政治的骯髒,他開始了歐洲考察,為中國收回利權而到處呼籲。


絕交之後,梁啟超則致力於推動對德宣戰。他公開發表《外交方針質言》等文章,認為對德宣戰,並不僅僅為了所謂公法、人道等「普通義」,更是為了「因應世界大勢而為我國家熟籌將來所以自處之途」。從國家民族的實際利益出發、而不僅僅是空頭的道義出發,這是梁啟超這位「鷹派」公知區別於他人的最為顯著的標誌。


梁啟超所謂的「自處之途」,「從積極進取方面言之,非乘此時有所自表見,不足以奮進以求側身於國際團體之林;從消極維持現狀言之,非與周遭關係密切之國同其利害,不復能蒙均勢之庇。」他提出「凡國於世界者,皆不能不求與國」,中國在清前期一直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非受纏擾受壓迫至無可奈何,決不肯與人開襟抱以相交際」,以致「不能齒列於世界國際團體中……成為一種惰力性,吾儕則確認此種惰力性為絕不適於現代國際之生存。苟長此因襲不變,則國家非終歸淘汰焉而不止也。」在他看來,參戰也是一種改革開放。


他並不贊同「弱國無外交」的說法,認為弱國正因為弱,更要充分利用外交機會,提高國際地位。


針對有人主張對德國外交只能到絕交為止,萬不能再言宣戰,梁啟超認為:「苟無宣戰之覺悟,則自始宜勿抗議;既為嚴重之抗議,則結果必趨宿於宣戰……抗議發出之一剎那頃,即為與德國恩斷義絕之時」。如果既開罪於德國,而又不肯宣戰,「復自外於美,自外於協約國,八面不見好,將來平和列席不可得,有敵無友,坐待處分,非喪心病狂,何至出此!」


對於種種攻擊,一向筆鋒犀利的梁啟超,並未給予還擊,而是呼籲大家不可將外交大事作為內部鬥爭的工具,他說:「凡稍有愛國心之血性男子,終當勿以內治與外交混為一談,勿假對外問題為政爭之武器。」


這就形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向有博學、犀利之名的「鷹派」梁啟超及掌握各種資源的段祺瑞政府,面對種種輿論攻擊並不還口,而那些學識有限、語言霸道甚至滿口痞子腔的人,倒是猛烈攻擊,甚至喊打喊殺。


倒是陳獨秀在《對德外交》一文中,很是為梁啟超說了幾句公道話:

「夫以任公之政治知識,果能總攬政權,豈不愈於北洋軍人萬萬,特以政象所趨,無論譽任公者、毀任公者,均不信任公有組織一黨內閣之魄力與野心。」

在這篇文章里,陳獨秀對黨爭干擾外交予以痛斥:

「新興國家,黨爭自所不免。然黨爭逾軌,實為進步之障礙。倘有對外戰爭,各黨賢者,食毛踐土,具有天良,理當捐棄私憤,互相提攜,以求達較遠大之目的。南北軍人亦將以患難相依,泯其畛域,此事影響於國家安危,豈不甚巨?」

黨爭再度遲誤了外交,並且造成了內亂。


梁啟超、段祺瑞推動參戰,遭到總統黎元洪的堅決反對,在國會中佔優勢的原國民黨勢力也大力反對。參戰案在國會受阻,總理段祺瑞急於求成,走了一步臭棋:居然在5月份導演了一出「公民團」請願事件,找了一幫地痞充作公民代表,包圍國會,試圖逼迫議員,結果不僅沒有得逞,反而導致國會反彈,要求改組內閣。


段祺瑞只好去職,避居天津,政府立即癱瘓,這引發更多的連鎖反應。各地軍閥立即表態,8省督軍隨即宣布,脫離中央而獨立。張勳出面脅迫黎元洪解散國會,趁亂擁戴溥儀復辟清室。段祺瑞等組織「討逆軍」,趕走溥儀、張勳,重新組閣,馮國璋則代理總統。


經此折騰,拖至8月14日,中國政府才正式宣布對德奧作戰:

「爰自中華民國六年八月十四日上午十時起,對德國、奧國宣告立於戰爭地位。所有以前我國與德、奧兩國訂立之條約、合同、協約及其他國際條款、國際協議屬於中德、中奧間之關係者,系依據國際公法及慣例,一律廢止。」

歷史證明,中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明智的:不僅收回了相當大的部分利權,而且第一次以戰勝國的身份亮相國際,這是自同光中興之後,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再度露出中興之象。儘管在巴黎和會上,作為戰勝國之一的中國,遭受了不公正待遇,引爆了國內的五四運動,但也為1921年在華盛頓會議上解決山東問題,做了極好的鋪墊。


但梁啟超此時似乎已經極度厭倦了政治的骯髒,他開始了歐洲考察,為中國收回利權而到處呼籲。


臨行前,日本駐華代理公使芳澤宴請梁啟超,梁啟超說:「我們自對德宣戰後,中德條約廢止,日本在山東繼承德國權力之說,當然沒有了根據。」芳澤說:「我們日本人卻不是這種解釋。」說了這句,就不肯往下談了。梁啟超就說:「中日親善的口頭禪已講了好些年了,我以為要親善就今日是個機會,我很盼日本當局要了解中國國民心理,不然恐怕以後連這點口頭禪也拉倒了。」


「鷹」,沒有停歇,依然在飛,在一個充滿了「鴿」與「雞」的聒噪的國度……


【來源:中國經營報 文/雪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客兒 的精彩文章:

老照片∣那場被遺忘的越南戰爭(二)
老照片∣民國時期人物百態(二)

TAG:史客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