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敦煌書法:流沙輕掩翰墨沉香

敦煌書法:流沙輕掩翰墨沉香

敦煌書法:流沙輕掩翰墨沉香

敦煌書法:流沙輕掩翰墨沉香

敦煌書法《道教經典》(局部)

書法界「核爆」

100年前,敦煌漢簡重見天日時,就曾轟動世界。1906年至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兩次在敦煌玉門關一帶的漢代烽燧遺址發掘出漢代簡牘789枚,由此拉開了漢簡大規模出土的序幕。首批敦煌漢簡被斯坦因偷偷運回了英國。

此後,敦煌地區漢簡的發掘進入了鼎盛期,沉睡千年的書法材料大量出土:從1930年居延漢簡的出土到2009年敦煌玉門關發掘19枚漢簡,敦煌地區的漢簡歷經了半個多世紀挖掘。到目前為止,在甘肅發掘的秦漢簡牘數量已達65000多枚,佔全國出土漢代簡牘總量的六分之五。

「直到2009年7月25日,《敦煌書法》攝製組在玉門關西部的馬圈灣遺址實地拍攝時,還意外撿到了兩枚字跡清晰的西漢殘簡。」秦川激動地說。

秦川說,拍攝中,在採訪我國著名書法家、理論家劉正成時,談及漢簡的出土在中國書法界引發的震動時,劉正成甚至用「原子彈爆炸」來形容。劉正成認為,敦煌漢簡打開了書法的新天地,不僅改寫了中國書法史,更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以來的書法創作。

據史載,漢簡時代包括秦代到東漢末期,大約400年,這正是中國古文字向今文字轉變的時期,也是中國書法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在學術上叫「隸變」,即漢字字體由篆書逐漸演變為隸書。敦煌漢簡的出土,把隸書的成熟期由過去人們公認的東漢晚期提前到了西漢中期,從中可以看出古隸向漢隸轉化的劇變和成熟過程。漢簡書法承上啟下,開啟了後世的楷、行、草書。

為了有效地經營河西地區,維護與西域的交通,西漢王朝先後設置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統稱河西四郡。河西在屯兵戍邊的過程中,建立了許多大大小小的關塞亭障和烽燧,形成一條連面相屬的侯望系統,史記稱「邊郡烽火侯望精明」。西北漢簡就是這段歷史時期的遺物,絕大多數出自烽燧亭障。

劉正成說,敦煌一帶出土的簡牘完整地保存了從西漢到東漢書體演變的全過程,中國書法史上最重要的書體和文字的發展變化的坐標體系,在敦煌都能找到。

而最早致力於敦煌書法系統研究,並出版過好多部專著的復旦大學教授、著名書法家沃興華認為,清末以來,傳統碑學遭遇了如何走到行草書裡面去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好,敦煌漢簡新材料的出現正好與書家們的探索一拍即合,形成二十世紀書法發展的一個新潮流。「現在有新的材料不但可以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老問題,也可以解決當代書法實踐中的新問題。利用敦煌遺書、敦煌漢簡,為碑學演變為行草書的研究打開新的出路,這就是我們這一代書法家的使命。」沃興華接受《敦煌書法》攝製組採訪時如是說。

敦煌書法:流沙輕掩翰墨沉香

敦煌書法:流沙輕掩翰墨沉香

敦煌漢簡

王羲之讓三分的張芝

說起敦煌書法,草聖張芝是不可避免的。

此次,秦川和他的攝製組在張芝故里「尋夢」多日。站在敦煌黨河大橋上,遙望對岸密密匝匝的樓宇,張芝墨池已無蹤跡可尋。面對熙來攘往的人流、車流,秦川慨嘆——「敢問去北府張家路在何方?」

張芝,東漢著名書法家,甘肅敦煌人。張芝生活的時期,行筆遲緩且有波磔的隸書和字字獨立帶有隸意的章草都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代之而興的是書寫起來快捷流暢的「今草」,社會上形成了「草書熱」。張芝在繼承章草的基礎上,擺脫舊俗,獨創一體。

敦煌書法:流沙輕掩翰墨沉香

在中國書法史上,張芝與懷素前後輝映,代表著漢唐時代草書盛行期的兩座豐碑。連書聖王羲之對張芝都要謙讓三分,他說:「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孫過庭《書譜》),也就是說,古今書法,王羲之只把鍾繇與張芝兩人放在眼裡。

當代書法家馬世曉告訴《敦煌書法》攝製組,自漢末至中唐六七百年間,在草書領域裡湧現了索靖、衛恆等這些傳於書壇的人物,更有王羲之、王獻之、張旭、懷素四位大師,他們的師承都源於中國書法史上第一位巨人——草聖張芝。「這是歷史的真實,也是中肯的評價。」

敦煌書法:流沙輕掩翰墨沉香

《秋涼平善帖》 傳為張芝之作

選自《大觀帖》(故宮博物院藏李宗翰宋拓本)

草書是中國書法藝術創作的最高峰。在敦煌出現張芝不是偶然的,也可以看出書法藝術當時在敦煌的發展和普及程度。張芝對敦煌書法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這一點在以後的敦煌經卷中的草書也可進一步得到印證。一個更中肯的評價是:張芝的草書將中國書法從實用中解放出來,將書法活動當作毫無功利性質的純粹的為藝術而藝術的創作,於中國書法功莫大焉。

敦煌書法:流沙輕掩翰墨沉香

敦煌書法《大般涅槃經卷之二十二》(局部)

中國書法庫——敦煌寫經

1900年夏天,莫高窟道士王圓籙閑極無聊,拿著點旱煙剩下的芨芨棍在16窟甬道的牆壁上亂戳,沒想到竟戳出一座震驚世界的藏經洞,不過讓他更沒想到的是,他反過來被人戳了100年的脊梁骨!

6萬卷古代文書問世之日,正是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之時,搖搖欲墜的清王朝哪裡顧得了西北邊陲的國寶。數萬卷遺書陸續被英國人、法國人等用一點點碎銀從王道士手中騙走,剩下的還被各級貪官污吏趁火打劫,最後,國內館藏的敦煌遺書僅有萬餘件。

「現在,敦煌遺書散佈於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數十個博物館、圖書館、高校和研究機構。英國成為收藏敦煌寫經最多的國家,而法國的收藏最精,日本的收藏最隱秘,俄國的收藏最龐雜。敦煌遺書的老家中國,只收藏了最殘破、最散亂的那些卷子。」秦川話語中充滿遺憾。

敦煌書法:流沙輕掩翰墨沉香

敦煌書法《道教經典》(局部)

據史載,敦煌藏經洞文書上起東漢,歷經三國、兩晉、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北宋等十多個朝代,橫跨時空700餘年,包羅學科數十種,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交通、地理、曆法、契約、戶籍、醫學、數學、書法、音樂等,除漢文以外,還有突厥文、吐蕃文、回鶻文、西夏文、粟特文、梵文、吐火羅文、希伯來文等多種古代民族文字,是一座卷軼浩繁的古代圖書館。又因敦煌遺書絕大多數是手書寫卷,留下了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中古時期書法墨跡,藏經洞還被稱為中國古代書法庫。

著名敦煌學家鄭阿財對《敦煌書法》攝製組說,手書寫卷的盛行,催生了中國書法史上最大的書法群體——經生,也形成了一個書法流派——經生體。「敦煌寫本中藏有許多重要的書法文獻,這是研究中國書法的第一手珍貴資料。」鄭阿財說。

敦煌書法:流沙輕掩翰墨沉香

敦煌書法《道教經典》(局部)

沃興華說是敦煌書法改變了他的創作和研究方向——他把寫了一半的中國書法史書稿放下,集中精力鑽研敦煌書法。「敦煌是一個基因寶庫,中國書法藝術的各種風格類型在其中應有盡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正側 的精彩文章:

故宮匾額書法欣賞
雞年將到 對聯先行

TAG:無正側 |